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被迫踏上了兩萬五千多公里的長征之路。而有這么一支部隊,為了掩護大部隊撤離,選擇留下引開敵人。在一場大戰之后,他們離奇失蹤。他們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
舍身斷后,為掩護大部隊
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后,便一直對我黨的同志們圍追堵截。先后發動了五次圍剿活動,想將我黨的有生力量一網打盡。起初,我方一直采用游擊戰的方式,不但成功突破圍剿,也壯大了自己的實力,擴大了軍隊的規模。但在第五次圍剿的時候,由于王明,博古等人的錯誤指揮,使得我軍陷入困境之中。
紅軍被迫長征,然而行程卻被敵人所獲悉。危難當頭,紅六軍隊擔任的正是為紅軍撕開一條新道路的重任。任弼時,蕭克等領導人對戰局進行了緊密的分析,最終決定從五斗江進行突破,最終與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匯合。
敵人在此處的兵力較為薄弱,正是適合突圍的好地方。盡管紅六軍團進行了擴容,但因為槍支不夠,難免會有一場惡戰。8月5日,紅六軍團搶先進行突圍,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可謂是無往不利。而湖南省主席何健得知后,連忙派遣第15軍,第16軍,對紅軍圍追堵截,勢要將其扼殺于此。
24日,任弼時、蕭克等人率軍到達湘江東岸蔡家埠,打算強渡湘江。可由于叛徒的泄密,致使國民黨在對面布下天羅地網,只等著紅軍前來。26日,朱老總致電,要求紅六軍隊在敵人未徹底形成包圍圈時,進行逐個擊破,在湘水上游尋找西渡可能。任弼時等人連夜急行軍,成功渡過湘江,突破了桂軍的打擊圈。上方下達命令要求其于9月20日前活躍,吸引敵人大部分注意力。
敵人卻算出紅六軍團勢必會前往石阡縣與賀龍等人會合。10月7日,紅六軍團參謀長李達率前衛17師到達石阡縣,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桂軍堵截,雙方陷入了苦戰。紅六軍被分割開來,彼此之間難以互援。為了大部隊更好進行轉移,需要一支小部隊來轉移敵人的注意力。
就在領導人們糾結的時候,紅十八師師長龍云主動請纓擔。52團雖然僅有800人,但都可謂身經百戰。在第四次反圍剿時,更是讓敵人聞風喪膽。蕭克提問立刻表示,交給52團自己也能放心。龍云得到領導的賞識十分重視,表示自己將會盡全力掩護大部隊撤離。
龍云清楚,時間就是生命,馬不停蹄地在石阡縣附近修筑工事,隨時等著敵人來犯。他們憑借著自己的英勇,蒙騙了敵人的視線。突圍成功后,蕭克下達命令,要求52團盡快與大部隊會合。但對于龍云等人而言,這一要求的難度無疑登天。擺在他們面前的,是生死難題。
不辱氣節,不對百姓動槍
52團很快便與湘軍交上火,見主力部隊基本走遠,龍云便下令邊打邊撤。他們本可以追隨大部隊,但敵人將南下的一個路口封鎖,想要堵住紅六軍的退路。面對這種情況,龍云當即決定向西改道,這意味著從此之后,他們要單槍匹馬,得不到任何來自大部隊的援助。此時龍云的部隊僅剩下300余人,這些人將全部追兵引到了川巖壩,困牛山一帶。
困牛山地勢險峻三面環山,兩側有兩條狹長的山脈,中間還有一個深不見底的山洞。桂軍多年在此作戰,對周圍的地況十分熟悉。看52團上山,只是派人圍住了唯一的出口。龍云此刻才意識到自己上了敵人的當,他也沒焦躁,只是耐心等待機會。
桂軍不斷利用各種方式妄想勸降龍云,甚至希望能夠抓到幾個俘虜進行拷問。龍云不為所動,沒有貿然出擊,只是讓部隊做好隨時迎敵的準備。大概是推測出他們無法成功逃離這座山,桂軍也不著急,時不時就上來騷擾一回,但都被龍云的部隊打了回去。但山上終究是物資匱乏,不是長久之法。
縱然52團都是年輕的壯小伙,但傷口長期得不到良好的醫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四處奔波,無數人的病情都日漸加重。眼看著部隊內的傷員眾多,龍云憂心忡忡。為了保有有生力量,也為了不暴露大部隊的位置,52團上下一致要求龍云攜帶一部分同志先行突圍。
最終他率領200人成功抵達老君山一帶,剩下的這100多名將士與敵人殊死搏斗。在交戰過程中,團長田海清被流彈擊中腦部,當場犧牲。戰士無一不眼含熱淚,放聲大哭起來。在他們的心里,他就如兄長一般對他們貼心照料,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敵軍聽到哭聲再度攻了上來,這些稚嫩的戰士擦干眼淚,拿起手中的武器。但他們卻沒有想到敵人僅能如此無恥。桂軍久攻不下,竟然想出一個如此陰險的方法,將百姓作為自己的擋箭牌。桂軍利用紅軍不在桂林附近地區有過活躍行為,將紅軍描述為一支無惡不作的匪徒,自己則是正義的一方。
反動派和當地民團等人,誘騙著群眾穿上當地民團的衣服,更是將群眾放在了沖鋒的前線。面對這群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52團幾次舉槍卻又再度放下。他們不愿束手就擒,卻更不愿傷了無辜百姓,陷入了兩難。在那一戰之后,外界便再也沒了他們的消息,即使中央日后多次尋找他們的下落。卻始終遍尋不獲。
多年之后,后人重新銘記
黨中央一直沒有放棄對52軍團的尋找,然而由于剛成立新中國的初期,各種事物繁忙,這件事就被暫時擱置。后來,待穩定下來后,中央幾度派人去調查,卻依舊沒有消息。直到2001年,黨史研究者楊又鑄翻遍聽聞貴州有一支部隊消失的傳聞,他當即起身前往調查。
他四處打聽,發現在這個叫做龍塘鎮的地方,每逢重陽節時候,村民都要向一座高山祭拜。楊又鑄查詢歷史,發現這里就是當年52團消失的困牛山。他攔住一名老人詢問當年的事,起初老人還是三緘其口,但在楊又鑄的不斷追問下,老人才開了口。借此,那段塵封的歷史得以再度展現在我們眼前。“是我們對不起那些兵娃娃啊”提及往事,老人淚流滿面。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當年52軍團被圍困時,桂軍利用百姓來對付52團。人民子弟兵怎么會對百姓動手呢?而桂軍不斷指揮百姓搶奪52團的手槍,52團被逼迫地只能不斷后退。面對這樣的情況,52團默契地選擇了跳崖,縱然是死,也決不能落入敵人的手中。他們砸斷手里的槍,拋下懸崖。司號員何步榮也最后一次吹響沖鋒號,和其他同志們一起跳了下去。
百姓們看著眼前這壯烈的一幕,才反應過來自己是被蒙騙了。這樣一支寧可獻出生命也不愿傷害自己的部隊,怎么會是所謂的匪徒?自此之后,龍塘鎮的村民逢年過節便要擺上貢品,來慰藉在天之靈。
而成功突圍的龍云,因叛徒出賣他師長的身份,不幸被捕,被囚于貴州、成都和長沙等地。但無論敵人如何威逼利誘,他始終沒有說出關于部隊的半個字來,最終慘死監獄之中。由于消息不靈通,紅六軍只知龍云被捕,對跳崖之事一概不知。蕭克也曾派人來尋,卻一無所獲。
楊又鑄聽聞后,不住嘆息,下定決心,一定要將這件事稟報給中央。但這位老人又告訴他,當年的司令員跳崖后被救,留下了后人。他立刻找到這名后人,從他的手里接過了那個象征長征精神的軍號。中央得知此事的來龍去脈后,非常重視,當即撥款在當地修建一座祠堂,來紀念這些不屈的靈魂。
“青山有幸埋忠骨”,英烈們不畏犧牲的精神,時至今日,依然鼓舞著后來人。作為中華子女的我們,也應向先烈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為中國民族展開新的宏偉藍圖。
對于800名紅軍在貴州神秘失蹤的故事,屏幕前的你又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注:文章中出現的人物對話皆為作者根據史實資料和當時的情景合理設計的,不可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