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養生長壽術 十勢秘功動作圖解(四一六勢) 四勢-三環功(古稱龍游功) 1.預備勢:兩腳并齊,踝骨相靠。身體正直,目光平視。兩個膝部內側(曲泉穴)貼緊,兩手五指并攏置于體側(見圖4-(1)) 2.起勢大臂夾緊,曲肘小臂上抬,雙手合掌于胸前(見圖4-(2))。合掌后雙手左斜,右掌在上,"左掌在下,右肘上抬,使頭與上體向左側傾,臀部右擺(見圖4-(3))。 3、合掌的雙手從左向右經頭部前上畫半圓至頸前,變成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但手指向前。與手部動作的同時,臀部則由右向左擺動,再從左回擺至正中位置,略微屈膝屈髖,降低身體重心,使合掌的雙手向右畫出第一個半圓(見圖4(4)一(7))。 4.緊接著,雙手向左側下畫半圓行至胸前正中位置,成為右手在上,左手在下;與此同時,臀部向右側擺,再從右側回擺至正中位置,并在進行上述動作時,繼續屈膝屈髖,身體重心較前又有所下降,向左下方畫出第二個半圓(見圖4(8)一(9))。 5.雙手向右下畫半圓至腹前正中位置,變成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與此動作同時,臀部向左側擺,再從左側回擺至正中位置,使身體重心第三次下降,成半蹲姿勢,合掌的雙手向下完成第三個半圓(見圖4(10)一(11))。 ![]() ![]() 6.雙手向左上方劃半圓至胸前,仍保持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與此同時,臀部右擺并從右回擺至正中位置,合掌的雙手向上畫出第一個半圓,身體重心隨之向上升高(見圖4(12)一(13))。 7.緊接著,雙手繼續向右上方畫半圓至頸前,成為右手在上、左手在下。與此同時,臀部向左側擺,再從左側回擺至正中位置。(見圖4(14)一(15) 8.雙手向右側上方畫出第二個半圓,身體重心第二次升高。再變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同時臀部向右側擺,再從右側回擺至正中位置,向上完成第三個半圓,身體重心升高而成為全身直立姿勢(見圖4(16)-(17))。 9、合掌的雙手轉動成為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斜向左上方伸出,兩腿夾緊,臀部內收,兩腳竭力提踵(見圖4-(18))。 10,至此,合掌的雙手完成了先是由上而下畫出三個半圓和由下而上畫出三個半圓,狀如三環,形同龍游。照此動作順序,循環往復共做四遍。最后轉入收勢(見圖4(19)-(20))。 ![]() ![]() 五勢-復環功(古稱龜縮功) 1、預備勢:全身腰腹放松。兩腿分開,與肩同寬。然后腿部微屈、雙手自然下垂置于體側。起勢為向前抬與肩平、兩肘微屈(見圖5(1)-(2))。 2、左手向外向下畫半圓行至小腹前,手心向上,右手向左方平畫弧至胸前,兩手成抱球勢,身體重心移向右腿,左腿微抬向左前跨出半步成虛步(見圖5(3)-(4))。 3.身體微向左轉,左腿向左前方邁出半步成弓剪步。右腿后蹬伸直但腳不離地,全身前傾。與此同時,左臂向左上方抬起,向前伸,其手的高度與頭平,屈腕,五指成水平狀態。右臂向右下方按下,其右手拇指觸于胯部(見圖5-(5))。 4、左臂內旋,五指向下,左肩以肩為軸由上向后向下向前畫圓繞動,并帶動左臂,左手向上向后向下向前劃一個圓周后屈臂于左胸前。與此同時,右肩則帶動右臂畫半圓后屈臂于右胸前,兩手十指相對,上體后仰,收腹,弓腰,縮頸,形同龜縮(見圖5(6)一(9))。 ![]() ![]() 5.雙手成推勢,向下向前向上向后畫一個大圓周,接著重復畫-次(見圖5(10)一(12))。然后,向后轉肩落肩,兩臂旋外,手心向面(見圖5-(13))。 6.雙手向下向前向上向后劃一個大圓周,接著重復畫一次(見圖5(14)一(16))。向后轉肩落肩并向右側轉體,兩臂間成抱球姿勢,身體重心移至左腿、右腿虛步,開始作右側動作,與左側動作順序完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見圖5(17)-(21)),左右各作四次,連續做八次。然后轉入收勢(見圖5(22)-(23))。 ![]() ![]() ![]() ![]() 六勢-小環功(古稱蟾游功) 1.預備勢:兩腳并齊,踝骨相靠。身體正直,目光平視。兩個膝部內側貼緊,兩手五指并攏置于體側(見圖6-(1)) 2.兩臂緩緩向上抬起,手腕緊貼雙乳兩側。與此同時,屈腿,收腹,縮頸,身體成下蹲姿勢,雙腳后踵提起,整個身體重心集中在腳掌涌泉穴(見圖6-(2))3.兩手向前伸出,左手、右手分別向胸前左、右兩側,從里向外沿圓形軌跡,各自平畫一個360°整圓,恰似蛙游動作。然后,雙手歸復原位(見圖6(3)一(4)) 4。接著,直腿,挺胸,伸頸,身體成直立姿勢,雙手仍然緊貼雙乳兩側。再于雙手向前伸出同時,屈腿,收腹,縮頸,左、右手分別向胸前左右兩側,重復向左右平畫第二個整圓。照此循環往復,連續向前畫圓八次(見圖6(5)一(6)) 5.然后,再直腿,挺胸,伸頸,身體成直立姿勢,雙手仍然緊貼雙乳兩側,從外向里沿圓形軌跡,各自向后回畫八次整圓(見圖6-(7))然后,轉入收勢(同圖6-(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