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我都給你安排好了,有什么不開心的?” “共生”是心理學中的一個術語,直白說就是——無法分離,這意味著父母與孩子之間模糊了的邊界。他們從出生到長大,甚至在結婚前,都不可避免地和父母牢牢捆綁在一起。他們無法離開父母,即使已經產生了很多痛苦甚至仇恨,但就是無法離開,必須要緊密地、病態地糾纏在一起。 在心理咨詢中,絕大多數來訪者都會聊到和父母的關系上。尤其是 20 歲到 35 歲之間的年輕人,會為這個話題非常的困擾。 在中國式育兒中,什么是常見的病態共生? 01 半歲以前,和母親的關系是健康共生 ![]() 6個月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分水嶺,在6個月以前,半歲之前,孩子和母親的關系多是緊密聯系的,這是健康的共生關系。 02 三歲的小孩在家庭中可能存在病態共生 ![]() 一般來說,三歲的小孩已經完全的有自我意識,孩子知道我是誰,我幾歲了我從哪里來,我的爸爸媽媽是誰。三歲的孩子也會非常有主見,早上想玩泥巴,中午挑食,想吃自己喜歡的菜,晚上該睡了,孩子玩不夠還是不想睡。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有完全的自我意志。 如果孩子到了三歲還對父母事事依從,甚至和母親一點都不能分離,媽媽不在孩子就過不下去,那么家庭當中可能會存在一些病態共生的現象。 03 只能接受共生,卻不能接受離開和獨立 ![]() 病態共生的親子關系很奇怪,只能保持共生,卻不能接受獨立,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希望和對方時時刻刻緊密的聯系,不能夠接受有一方分開和離開自己。 病態的親子關系并不會持續一生,如果有一方主動斬斷,也會逐漸好轉,可是雙方都不想做壞人,都不能接受對方離開自己,都不能脫離這段關系,那么這種親子關系是不健康的,會導致孩子走向極端。 那么,在生活中應該如何避免這種關系形成呢? ![]() 1. 鼓勵孩子脫離自己 當孩子想要離開父母出去玩,想離開家里出去跑跑時,父母不要限制孩子的行動。孩子應該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環境,除了家庭之外也有其他的生存地。 2. 不為孩子做主 要避免病態的共生關系,父母就要避免事事為孩子做主。從小習慣被別人做主的孩子,很難擺脫對權威者的依賴,不能主動地離開父母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所以從小讓孩子多表達自己,請問孩子想穿什么樣的衣服吃?想吃什么樣的飯菜,反而能夠培養孩子的主見性,避免用父母的意志剝奪孩子的意志。 3. 尊重孩子的選擇權和隱私權 孩子雖然不是成年人,但是孩子和父母一樣,也有自己的選擇權和隱私權。孩子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愛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厭惡。 孩子不想讓父母隨意進出自己的房間,父母也應該接受,這是在保護一個孩子的隱私。從小被父母尊重選擇權和隱私權的孩子,才能夠充分地釋放自我,才能夠更有力量去面對后面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