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士雖然人口不到700萬,但國民的衛(wèi)國意識卻非常高。瑞士人清醒地認識到,沒有槍炮是無法自由和中立的。瑞士的碉堡、要塞遍布全境。武裝中立成為瑞士不屈的宣言。 由于堅持武裝中立,瑞士一度成為名槍名戰(zhàn)車的產(chǎn)地。早年瑞士無法自行生產(chǎn)坦克,最早的坦克是兩輛法國雷諾公司的FT輕型坦克。這種輕型坦克雖然設計比較成功,但瑞士陸軍并沒有大量裝備。當時軍方普遍認為坦克是一種進攻性武器,不符合防務政策,兩輛FT坦克在完成測評后就結束了使命。1934年瑞士陸軍從英國維克斯公司購買了4輛“卡登-洛伊德”輕型坦克。它們盡管深得陸軍的喜愛,但還是沒能裝備。直至1936年情況才發(fā)生了變化。 ![]() 法國雷諾FT17坦克 ![]() 英國維克斯公司生產(chǎn)的卡登-洛伊德MKIV型坦克 Pz.39 為了加強步兵師偵察部隊的機動能力,瑞士決定為其配備一些輕型坦克。首先引入的是捷克斯洛伐克CKD公司生產(chǎn)的LTH輕型坦克。這種坦克重量只有7.5噸,在當時屬于性能比較好的一類。瑞士陸軍經(jīng)過綜合測評后認為該型坦克比較適合自己,于是決定在國內(nèi)組裝,不過大部分部件還是由捷克斯洛伐克供應。 ![]() 瑞士軍事博物館收藏的Pz.39輕型坦克。它的原型是捷克LTH輕型坦克。 其發(fā)動機改為瑞士國產(chǎn)的蘇拉柴油機,額定功率92千瓦;武器改為厄利孔公司的24毫米機關炮和兩挺機槍。該型坦克在瑞士稱39號坦克,簡稱Pz.39。但捷克斯洛伐克很快淪陷,所以瑞士只接收了24輛坦克零部件。1939年二戰(zhàn)爆發(fā)時瑞士陸軍只有這24輛坦克,并將它們分成3個坦克連。戰(zhàn)時瑞士保持中立,因此不能從其他國家進口坦克,自己也無生產(chǎn)能力。不過為了擺脫依靠國外的尷尬境地,瑞士還是在自行生產(chǎn)上作了不少嘗試。 NK I和 NK II 二戰(zhàn)末期瑞士開始自行研制戰(zhàn)車。1944年瑞士聯(lián)邦制造工廠研制了一種裝75毫米反坦克炮的NK l坦克,全車重約10噸,采用在Pz.39基礎上改進的加長型底盤,但炮塔只有正面裝甲,因此只能稱為自行反坦克炮。該車沒有投產(chǎn)。另外軍方還曾在NK l坦克上換裝105毫米榴彈炮,后因底盤性能不理想而放棄。 ![]() 1944年瑞士研制的NKI坦克。它采用半封閉炮塔,充其量只能算是一輛自行火炮。 1945年聯(lián)邦制造工廠又開發(fā)了NK II型全封閉式炮塔坦克,裝75毫米坦克炮,碩大的鑄造炮塔正面裝甲厚70毫米,整車重量24噸。該車采用了額定功率221千瓦的V-12柴油發(fā)動機,最高速度50千米/小時。 ![]() 1945年瑞士自行研制的NK II坦克。碩大的炮塔是其典型特征。 ![]() 瑞士NK II型古斯塔夫坦克殲擊車 G.13和“百人隊長” 總體上說NK II和德軍的Ⅲ號突擊炮相當,但下線時已是1945年夏。作為中立國的瑞士已無必要研制戰(zhàn)車,所以NK II在樣車完成后便停止了發(fā)展。但瑞士陸軍認為,沒有裝甲部隊的陸軍是沒有戰(zhàn)斗力可言的,于是趁著二戰(zhàn)末期各國甩賣軍火之時以極低廉的價格從捷克斯洛伐克購買了大量75毫米突擊炮。其實這些突擊炮是捷克斯洛伐克利用二戰(zhàn)后期德軍在其境內(nèi)生產(chǎn)的大量“追獵者”坦克殲擊車改裝的。瑞士陸軍先訂購了100輛,后來追加58輛,首批于1947年交付,1952年交付完畢。 “追獵者”外形低矮、機動性能優(yōu)良,正符合瑞士陸軍的需求。該車在瑞士被命名為G.13坦克殲擊車,是瑞士陸軍戰(zhàn)后第一種大量使用的裝甲車輛。 ![]() 瑞士G.13坦克殲擊車外形低矮,機動性能優(yōu)良。 二戰(zhàn)結束后世界坦克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迷茫階段,但1950年爆發(fā)的朝鮮戰(zhàn)爭又重新將坦克定義為主戰(zhàn)武器。瑞士陸軍為趕上世界先進坦克發(fā)展潮流,在1951年決定購入550輛新型坦克。第一步先從法國購買200輛AMX-13輕型坦克,瑞士國內(nèi)稱之為Pz.51。 ![]() 瑞士軍事博物館收藏的Pz.51輕型坦克,它的原型是法國AMX-13輕型坦克。 第二步則由一個坦克評估委員會向聯(lián)邦政府提議,從英國購買“百人隊長”主戰(zhàn)坦克。1955年聯(lián)邦政府通過了購入“百人隊長”的提案,首批訂購100輛“百人隊長”Mk.3.編號為Pz.55,1956年開始交付。同年瑞士又向英國訂購了100輛“百人隊長”Mk.7,編號為Pz.57,1958年開始交付。 1960年瑞士又訂購了100輛“百人隊長”Mk.5,賣方不是英國而是南非。當時南非軍方認為Mk.5已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便以低廉價格轉賣給了瑞士。這樣到20世紀60年代初瑞士陸軍裝備了300輛“百人隊長”系列坦克和200輛AMX-13。 ![]() 瑞士陸軍裝備的“百人隊長”Mk.5主戰(zhàn)坦克 60年代末期瑞士陸軍把“百人隊長”的20磅炮(口徑83.4毫米,這種火炮是以當年德軍L/71型88毫米坦克炮為基礎研制,英國皇家兵工廠為其研制了脫殼穿甲彈,炮口初速達到1460米/秒)改為105毫米炮。將近一半的“百人隊長”伴隨瑞士陸軍進入了20世紀70年代。 Pz.58 瑞士在積極引進國外先進裝備的同時,也開始嘗試自制先進坦克。設計工作仍由聯(lián)邦制造工廠負責。該廠對引進的英、法坦克進行了詳細研究和分析。在1958年研制出了1號樣車,裝備瑞士產(chǎn)90毫米坦克炮,但火力欠佳;次年又生產(chǎn)了2號樣車,外形和1號樣車一樣,但裝備“百人隊長”20磅炮。1957年瑞士軍方?jīng)Q定預生產(chǎn)型采用國產(chǎn)的90毫米坦克炮,至1961年10輛預生產(chǎn)型全部完工,軍方編號為Pz.58。 ![]() 瑞士PZ.58擔克1號樣車。請注意其主炮左側安裝的20毫米機關炮。 ![]() Pz.58 2號樣車,其裝備的是“百人隊長”20磅炮 ![]() 瑞士PZ58中型坦克,注意主炮左側突出的厄利空20毫米機炮。 此時英國皇家武器研究和發(fā)展實驗室已經(jīng)開發(fā)出威力更大的L7型105毫米坦克炮,并迅速成為西方坦克的標準主炮。瑞士軍方立即決定停止Pz.58坦克的生產(chǎn),對Pz.58的炮塔進行改造使其能夠容納L7,生產(chǎn)的新型坦克便是Pz.61。 Pz.61 Pz.61于1961年開工,首批訂貨為150輛,1964年交付第一輛,最后一輛1966年交付。 ![]() 參加閱兵儀式的瑞士Pz.61坦克 Pz.61坦克乘員4人,采用傳統(tǒng)式炮塔。炮塔呈流線形、較扁平,正前方裝甲厚120毫米,與“遜邱倫”坦克相當。Pz.61車體為整體鑄件,這在當時并不多見。這種整體式鑄造車體存在車體厚度不容易控制的難題,但制造工時少,原理簡單,無需從國外進口高強度裝甲鋼板。 瑞士喬治·費歇爾公司最終解決了鑄造車體的精度問題,為該車的大規(guī)模量產(chǎn)開辟了道路。該車的車體分為駕駛艙、戰(zhàn)斗艙、動力艙3部分。車體前上裝甲傾斜度較大,兩側有裝甲裙板,車尾部亦傾斜。Pz.61的炮塔沒有尾艙,半球形炮塔內(nèi)車長和炮長位于火炮右側,裝填手在左側。 ![]() 該炮最低射界為-10°。當時蘇制坦克最低射界只有-4°,因此Pz.61可以在丘陵地帶先發(fā)制敵。雖然射界增加導致Pz.61車高相應增加但比M60A1還是要矮很多,只有2.47米。Pz.61的車長指揮塔有一單扇艙蓋,四周裝有8具潛望鏡;炮長位于車長前下方;裝填手觀察塔上裝有6具觀察鏡和左右對開的艙蓋。車內(nèi)裝有一部SE-407電臺,有效通信距離25千米。 和當時其他型號的主戰(zhàn)坦克相比,Pz.61的最大特點是重量輕,整車重量只有38噸,是當時裝備L7炮坦克中最輕的。車體正面裝甲厚度只有60毫米,防護能力無法和西方主力坦克相比,但機動性和道路通過性能優(yōu)秀。Pz.61的窄車身結構也是其突出特點之一,車寬僅3.06米,而當時西方主力坦克車身寬度都在3.5~3.6米。AMX-30車身寬度為3.10米。窄車身受道路約束小,更適合多山的瑞士。 ![]() Pz.61坦克俯視圖 瑞士后來購買了L7A1式坦克炮的生產(chǎn)許可證,但取消了炮口制退器,把炮閂改成了立式,國內(nèi)編號為PzKan61。該炮發(fā)射穿甲彈時后坐行程550~600毫米,幾乎是其他L7系列火炮的2倍,并將抽氣裝置移至炮管中段。L7A1可發(fā)射瑞士制造的榴彈和脫殼穿甲彈,后者的炮口初速1470米/秒;也可發(fā)射以色列的M111尾翼穩(wěn)定脫殼穿甲彈,彈藥基數(shù)52發(fā)。輔助武器是一門20毫米“厄利孔”L/100機關炮。裝填手觀察塔前部裝有一挺MG51型7.5毫米高射機槍,彈藥基數(shù)5200發(fā)。炮塔后部兩側各裝3具LPz51式80.5毫米煙幕彈發(fā)射器。 ![]() 瑞士Pz.61 Mk1坦克協(xié)同Spz.63/731步兵戰(zhàn)車進行作戰(zhàn)訓練 該坦克火控系統(tǒng)較簡單。炮塔內(nèi)裝一具合像式光學測距儀,由瑞士WILDAG公司制造,放大倍率為8倍,由車長操縱。炮長配有一具放大倍率為8倍和2.7倍的潛望式瞄準鏡,并裝有目標校準儀。Pz.61沒有火炮穩(wěn)定裝置和夜視裝置,不能行進間射擊和夜戰(zhàn)。其炮控系統(tǒng)采用法國SAMM公司的CH25型電液驅(qū)動系統(tǒng),整個驅(qū)動系統(tǒng)由兩個電機液壓泵組成,一個驅(qū)動炮管以31°/秒的速度俯仰.另一個驅(qū)動10噸重的炮塔以24°/秒的速度轉動,在緊急情況下可以手動控制火炮和炮塔運動。 ![]() 進行橫隊進攻訓練的瑞士P2.61坦克 Pz.61的發(fā)動機是德國MTU公司生產(chǎn)的MB837Ba-500水冷柴油機,汽缸直徑165毫米,總排量29.9升,2200轉/分時輸出功率463千瓦。傳動裝置為瑞士溫圖爾特SLM公司制造的半自動行星齒輪箱,有6個前進擋和2個倒擋。轉向裝置是杰塞爾軸承公司制造的雙差速轉向系統(tǒng),有液壓轉向助力,可實現(xiàn)無級和連續(xù)轉向。 ![]() ![]() Pz.61的傳動系統(tǒng)比較先進,MBT-70坦克也曾仿效。Pz.61車內(nèi)還裝一臺戴姆勒一奔馳公司的OM636小型柴油機,輸出功率25千瓦,主機不工作時用于驅(qū)動風扇和發(fā)電機。其最大公路行駛速度55千米/小時,燃油箱容積760升,公路最大行程300千米,越野最大行程160千米。 該坦克每側有6個雙輪緣掛膠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采用拜勒韋爾碟盤彈簧懸掛。這種懸掛系統(tǒng)雖然不占用車內(nèi)空間、便于維護,但行程比較短,所以Pz.61越野行程不足200千米。Pz.61的履帶采用錳鋼制成,無橡膠墊。瑞士士兵認為Pz.61的機動性能非常不錯,至少比“百人隊長”好得多。 ![]() Pz.68 最后一輛Pz.61下線后,瑞士陸軍決定對其進行改進,隨后研制出了Pz.68。1968年瑞士陸軍訂購了170輛Pz.68,1971年開始交付,裝備了第4、11機械化師。 Pz.68在外形上和Pz.61并沒有多少差別,但火控系統(tǒng)作了很大改進,Pz.68只有13%的零件在瑞士制造,發(fā)動機、炮塔控制系統(tǒng)等均靠進口。首先是安裝了液一電雙向穩(wěn)定器,坦克可以在行進中完成對目標瞄準和火炮發(fā)射。裝備部隊的Pz.61坦克在使用中發(fā)現(xiàn)20毫米并列機炮彈藥基數(shù)太少、火力持續(xù)性不足,所以瑞士陸軍要求聯(lián)邦制造工廠將這門20毫米炮換成了7.5毫米MG51機槍,這也增加了炮塔內(nèi)部空間,解決了機關炮燃氣進入炮塔傷害坦克乘員的問題。聯(lián)邦制造工廠還在炮塔左側增加了一個退彈孔,在炮塔尾部增加了一個儲物箱。 ![]() 安裝火炮穩(wěn)定裝置和熱護套的瑞士Pz.68 Mk2坦克 Pz.68的發(fā)動機功率485千瓦,公路最大速度60千米/小時。它還采用了比Pz.61更寬的、帶可更換橡膠襯墊和橡膠襯套的履帶,還可以加掛公路襯墊,這樣不僅減小了行進時的噪音,而且在高等級公路行進時還可減小對公路的損害。 瑞士軍方后來對Pz.68又作了改進,推出了Pz.68改進型坦克,1974年開始生產(chǎn),共生產(chǎn)220輛,最后一批于1984年交貨。 ![]() ![]() 以PZ.68擔克底盤為基礎研制的PZK.68型155毫米自行火炮 ENTP Pz.65 Pz.61投產(chǎn)后,瑞士陸軍曾將其改裝成眾多工程車輛。首先裝備部隊的是ENTPPz.65野戰(zhàn)裝甲搶修車,于1970年開始制造,取消了Pz.61坦克的炮塔,對車身進行了修改,能夠容納5名乘員和大量野外搶修設備。 該車的野外起吊能力為25噸,車上主絞盤鋼纜長120米,還有一個搭載240米鋼纜的副絞盤。兩個絞盤都由主發(fā)動機直接驅(qū)動,所以在起吊貨物時該車就不能行進。車尾加裝了一個簡易吊臂。該車沒有配備其他工程搶救車輛常見的助力鋤,但配備了重型推土鏟,可以充當助力鋤穩(wěn)定車體。 ![]() 正在吊運坦克發(fā)動機的ENTPP2.B5野戰(zhàn)裝甲搶修車 Pz.61坦克還被改裝為BRU Pz.68工程架橋車,可架設平推式橋梁,最大承載60噸,橋總長18.23米,乘員3人,全車重44.6噸。 ![]() BRU Pz.68工程架橋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