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外考古學、歷史學界大多認為中國文明在距今約53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已經形成??墒?,關于廟底溝文化是否已進入文明時代仍有不同看法。筆者認為,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文明史可以進一步向前追溯至仰韶文化廟底溝期??脊艑W上的廟底溝文化已進入文明社會的初級階段,可稱為廟底溝文明。 廟底溝文化指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廟底溝期)的考古學文化,距今5900—5400年。廟底溝文化是中國史前考古學文化中分布范圍最廣的一支,其分布范圍北抵內蒙古中南部,南至陜南、豫西南地區,西達甘肅和青海境內,東至豫東地區,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上游及江漢地區。而其影響所及范圍更大,在黃河下游和長江中游都有它的影子。廟底溝文化的連續性是顯而易見的。廟底溝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中期發展階段,經過百年考古學研究,仰韶文化由距今9000—7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臺文化發展而來,可分為半坡期、廟底溝期、西王村期及廟底溝二期前后四個發展階段,歷經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其中的廟底溝期作為仰韶文化的中期是繼承了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類型和東莊類型發展而來。在廟底溝文化之后,又進一步發展為仰韶文化西王村類型。廟底溝期的聚落形態,以陜西西安楊官寨遺址為代表,仍然是環壕聚落,不僅延續了半坡期的環壕特征,而且新出現了80萬平方米的大型聚落;聚落內部有聚落成員公用的設施,如水池等。聚落東北建有聚落墓地,現在已經發掘了數百座同時期的墓葬。廟底溝期的公共墓地還見于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從廟底溝期的楊官寨墓地和廟底溝墓地來看,墓地的結構和布局都是嚴格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按家族、氏族等血親組織安排墓葬的,而且基本反映出較為平等的社會關系。這種埋葬制度是繼承仰韶文化早期——半坡類型埋葬制度連續發展而來的,發展到西王村期,聚落布局和公共墓地均發生了分化現象。仰韶文化廟底溝期又稱為廟底溝文化或西陰文化,雖然命名不同,但這一文化的創新性為考古學者公認。廟底溝文化的器物群為一組新穎的器物,陶器群以深腹曲壁的碗、盆為主,還有灶、釜、甑、罐、甕、缽及小口尖底瓶等。這群器物與仰韶文化半坡期的陶器群相比,揚棄了仰韶文化半坡期的圜底盆、半圓形圜底缽、蒜頭形壺、大口深腹甕等器物。廟底溝文化彩陶極具自身特征,最常見的彩陶紋飾有花瓣紋、豆莢紋、回旋勾連紋、眼睛紋、網紋、窄帶紋等。其中,以各種各樣的花瓣紋最為常見。這些圖案是在原來的半坡類型彩陶的基礎上,創制出新的圖案——花瓣紋等為主的圖案,花瓣紋彩陶是廟底溝文化的標識之一。蘇秉琦先生曾指出“菊科”和“玫瑰”花紋圖案是廟底溝文化彩陶上最常見的紋飾,可能就是華族(即華夏民族)得名的由來。廟底溝文化已全面進入鋤耕農業階段,廟底溝文化的石鏟數量遠遠多于石斧,用于收割的陶刀和石刀數量大增,而且用于耕作的石犁形制大為改觀。這些都是廟底溝文化比半坡文化的生產技術大為提高的明證。仰韶文化廟底溝期文化分布范圍相當廣泛,依據廟底溝文化各地的地方特征和地方特色,我們將廟底溝期的仰韶文化劃分為核心區和邊緣區。核心區以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和山西西陰村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豫西晉南和隴東地區。核心區的文化面貌相當一致,無論是陶器還是陶器外表的彩陶紋飾,幾乎難以分別。邊緣區環繞核心區分布,即有廟底溝文化的閻村類型、雕龍碑類型、龍崗寺類型、師趙村類型、杏花村類型、大司空類型和白泥窯子共七個類型。這七個類型的文化面貌不盡一致,如閻村類型常見伊川缸,雕龍碑類型帶有南北文化交流的文化特點,師趙村類型開創了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的風格,至于杏花村類型、大司空類型和白泥窯子諸類型也可以見到同樣風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在廟底溝文化核心區頻頻見到廟底溝文化的典型器物——飾花瓣紋的彩陶盆,就是在廟底溝文化邊緣區的各個類型,也常常見到與核心區近似的彩陶盆,顯示出廟底溝文化具有極高水準的統一性。不僅陶器群具有似曾相識的品相,在文化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上,也表現出相近的統一性??梢哉f,廟底溝文化的核心區和邊緣區的各個地方類型,基本看不出彼此之間存在明顯的分化差異。無論廟底溝文化核心區內部還是邊緣區的各個類型,都存在花瓣紋圖案的彩陶盆,就像一面面鮮艷的旗幟,高高飄揚在廟底溝文化的大地上。廟底溝文化自身強大,但對周臨的考古學文化有著多元并存的開放胸懷,同時期中國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東方的大汶口文化、南方的大溪文化、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的陶器中,常常可以見到廟底溝文化彩陶因素。其中,大汶口文化彩陶中經常出現與廟底溝文化相類似的花瓣紋、回旋勾連紋;大溪文化彩陶高柄杯等器物中,常見有花瓣紋、交索紋、回旋勾連紋等圖案;馬家窯文化也可以見到深受廟底溝文化彩陶影響的花瓣紋等圖案;紅山文化本來距離廟底溝文化的分布地域較遠,又受后岡一期文化的影響,很難清晰地看到廟底溝彩陶的影響,但流行于紅山文化晚期的彩陶紋樣也有廟底溝彩陶的影子。反過來看,在廟底溝文化的彩陶中,也可以見到上述各地同時代彩陶的因素,如在廟底溝遺址出土的彩陶中可以看到類似大汶口文化彩陶的器類(背壺)和紋樣(折線紋)。這說明廟底溝文化與周臨的諸考古學文化,保持著平等交流的關系,而維持交流的手段,不見武力征服的痕跡,顯示出廟底溝文化對異文化采取包容態度。可見,廟底溝文化是一支極富包容性的考古學文化。廟底溝文化彰顯的和平色彩,反映為聚落和墓地不見仰韶文化后期出現的分化現象,更不見沖突或戰爭的遺跡。這從廟底溝聚落遺址和楊官寨遺址的公共墓地上得到反映。如楊官寨遺址雖然已經發掘出數百座廟底溝文化時期的墓葬,但幾乎看不出墓葬之間的巨大差異。無論是墓葬大小還是隨葬品多少,幾乎看不出其間的顯著區別,更見不到龍山時代常見的墓葬之間的大小有別。廟底溝文化的聚落內部和聚落與聚落之間,也看不到血雨腥風的差別,而是顯示了大體平等相處的和平色彩。雖然在廟底溝文化的西坡遺址、北陽平遺址出現了面積頗大的房基,可是這些大型房屋的形制仍然是早在半坡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的大型房屋的形制格局,不能僅因為面積大就把它們視為聚落成員出現分化的證據。廟底溝文化的和平性,還反映在廟底溝文化的彩陶圖案上。早于廟底溝文化的仰韶文化半坡期常常凸顯魚鳥相戰的主題;到了廟底溝文化時期,一改原來魚鳥相戰的習慣,倡導魚鳥相融的主題。需要說明的是,同處于距今5800—5300年的仰韶文化中期偏晚階段的靈寶西坡墓地、崧澤文化時期的張家港東山村墓地,已經出現個別大墓隨葬品中包含玉鉞和隨葬品較多的現象,這標志著公共墓地之間的墓葬已經出現分化現象,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文明化的開端。但這是文明起步階段的表現,不能以此否認廟底溝文化時期尚處于文明社會的初級階段。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廟底溝文化已初步具有了考古學文化最初的文明特征,可以稱為廟底溝文明。廟底溝文明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文明,距今已有5800—5300年。廟底溝文明之后的仰韶文化晚期,中國文明化進入加速度時期。放眼望去,此時中華大地,文明之火四處點燃。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中原地區的秦王寨文化、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長江中游的屈家嶺文化、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等競相登場,中國歷史進入絢麗多彩的古國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