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揚文 遵義鈦廠和峨眉單晶硅廠 在西南三線建設的有色金屬新建項目,除了鋁加工廠外,重要的還有遵義鈦廠、峨眉單晶硅廠(半導體材料廠)、自貢硬質合金廠。鈦是20世紀50年代新興金屬,也是軍工產品的重要材料,我們曾在撫順鋁廠搞過試驗,取得了成功。三線建設時,就把已取得的工藝技術移植到遵義,建設大型的鈦冶煉廠。那時攀枝花鐵礦中的鈦還不能回收,冶煉所需要的鈦精礦,取之于廣西、廣東和海南島海濱的砂礦,這些地方的海灘沙子里含有二氧化鈦較高,采用重選方法,可以取得質量很高的鈦精礦。我們建的鈦廠,雖然比世界上當時采用的工藝落后一些,但也能生產高質量的海綿鈦。同時又在遼寧省錦州鐵合金廠建了一個鈦車間,使鈦金屬和鈦材立足于國內。 單晶硅是電子工業必不可少的材料。“大躍進”期間,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研究出生產單晶硅的工藝,并建設了小型生產裝置。為了在三線建立基地,就把有色金屬研究院的人員調到二線,建設正式的生產廠,同時繼續開展研究工作。這個廠子是很成功的,是我國第一個單晶硅廠,可惜也因受了“山、散、洞”的影響,廠址太靠山了,沒有擴展的余地。以后又在河南省洛陽、陜西省華陰建立了兩個廠。洛陽和華陰相距不遠,建設兩個同樣的廠,顯然有些重復,這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建的,有點欠考慮。 西北三線地區的冶金工業建設 在西北地區,冶金工業的三線建設規模沒有西南那樣宏偉,部分原因是地理位置靠北,部分原因是受投資的限制。但是也建了一些工廠,甘肅境內的白銀鋼鐵廠的銅加工廠、小鐵山的鉛鋅冶煉廠、隴西鋁加工廠、紅古的碳素廠;陜西境內的寶雞稀有金屬加工廠、西安精密合金廠以及青海西寧的特殊鋼廠和寧夏的鈹、鉭、鈮廠等。同時恢復了甘肅酒泉鋼鐵廠。在寧夏石嘴山鋼鐵廠原址建設了金屬制品廠。下面我也簡單介紹幾個項目。 甘肅酒泉鋼鐵廠之前倉促下馬。當毛主席提出三線建設時,冶金部就決定恢復酒泉鋼鐵廠的建設。酒泉鋼鐵廠離中蒙邊界較近,離我國腹地很遠,算做三線邊緣地帶。1964年我去酒泉鋼鐵廠幫助制定恢復規劃,決定首先恢復礦山建設,然后恢復高爐、焦爐,建設煉鋼、軋鋼成套設備。鏡鐵山鐵礦在海拔3000米以上,氣候寒冷,條件艱苦,沒有過硬的隊伍是拿不下這座礦山的。為此我把已調到白銀廠的全國聞名的馬萬水工程隊調去開山建礦。 馬萬水工程隊是一支思想、技術都過硬的好隊伍,在白銀廠我和他們相處了一個時期,確實很佩服。當我把這個任務交給他們后,全體職工二話沒說,全部服從命令。那時馬萬水已因癌病去世了,但他帶領過的隊伍,依然保持他生前的那種天不怕、地不怕的作風。這支隊伍由馬萬水的繼任者馬明帶上山去,干得很好。可惜“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把酒泉鋼鐵廠建設又沖掉了,馬明挨了批斗,馬萬水工程隊也調離鏡鐵山,轉到邯邢礦山去了。酒泉鋼鐵廠拖了許多年,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建成投產。酒泉鋼鐵廠的上馬、下馬反復多次,也延續了20多年,錢浪費了,人也熬老了,這樣的教訓是不應當再重復了。 青海省西寧市西郊,“大躍進”時建有一個小鋼鐵廠,調整時下馬了,廠址荒蕪,省里準備改建其他工廠。我考察了這個地區,認為在這里建一個特殊鋼廠比較合適,西北沒有特殊鋼廠的空白也可以補上。省委和部黨組同意我的意見,決定把本溪特鋼廠搬到西寧。本溪特鋼廠規模雖不大,但基礎好,搬遷比較容易。之所以搬本溪特鋼廠,是因為東北地處一線,已有大連、撫順、齊齊哈爾、本溪四個特鋼廠,可以搬走一個。 本溪鋼鐵廠黨委擁護黨組的決定,特鋼廠廣大職工響應黨的號召,連人帶設備迅速搬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青海高原。建廠非常順利,不到兩年時間就建成投產,而且生產很正常,成為一個先進企業。20多年來,西寧特鋼廠為國家作了很大貢獻,我認為這是一個最成功的搬遷項目。 本溪鋼鐵廠同志很有創造精神,設備和大部分職工搬走后,留下的同志利用原有的廠房,又建了一個特鋼廠,結果一個廠變成兩個,貢獻更大。我很佩服本溪鋼鐵廠同志的全局觀念和開創精神。 寧夏的石嘴山鋼鐵廠也是“大躍進”期間建設的,由于沒有礦石,調整時期下馬了。三線建設時,我到那里在原地規劃建設一個鋼絲繩廠,也建成了。陜西略陽、甘肅蘭州“大躍進”時也都建有鋼鐵廠,由于三線建設的需要,也都恢復了。再加上新疆八一鋼鐵廠,國家終于在經濟落后的大西北,打下了鋼鐵工業的基礎。 在西北最有戰略意義的有色金屬工業項目,是陜西寶雞稀有金屬加工廠。稀有金屬加工材料是我國極缺的品種,過去雖然采取了一些臨時性的措施和幾個廠協作的方法,也能生產一些,但沒有形成正式生產能力,質量也得不到保證。因此,建設正規的稀有金屬加工廠勢在必行。有色金屬研究院在試驗廠里已積累了生產經驗,所以就以它們為基礎籌備建廠。經過多次廠址考察,選定了在寶雞市建廠。之所以把廠址選在寶雞,是因為寶雞是隴海、寶成鐵路的交匯點,交通方便,又處在號稱“糧倉”的八百里秦川,工業基礎雖不如西安,但已有幾家大工廠在那里安家落戶,在西北是一個比較理想的地區。稀有金屬加工廠引進了一部分國外設備,工藝和技術裝備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它的建成改變了我國稀有金屬材料加工,特別是鈦材加工的面貌。 西北的三線建設,也多少受“山、散、洞”的影響,如白銀公司銅加工廠、寶雞稀有金屬加工廠布置比較分散。特別是稀有金屬加工廠,在“文化大革命”中批斗我以后,從原來我選定的山前平地搬到山溝里,造成生產流程和管理上的很大困難。 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