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剩者為王》 里有段經典臺詞: “我就是死要面子,自尊心特別重,我只要一發現對方沒有那么喜歡我了,我就會把這段感情判死刑,不想勉強自己喜歡別人,也絕不勉強別人喜歡自己,對方邁一步,我會更熱情,對方退一步,我就想消失。” 這是回避型依戀者在戀愛中的常態——渴望得到愛卻回避愛意。 “你說你喜歡太陽,卻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進陰涼的地方;你說你喜歡風,卻在刮風的時候關上窗戶。 這就是為什么我很害怕你說:你也喜歡我。” 回避型依戀者在內心深處是缺乏安全感的,在戀愛中也認為不會有長久的愛情,所以為避免受到傷害,就會拒絕一段感情的開始。 回避型依戀人格是指在愛情中不愿意和對方直接發脾氣的人,在他們生氣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會保持什 一、性格特點。 這種性格的人往往不太會表達自己心中的意愿,即使他們很憤怒,也會用保持沉默的方式提醒對方的注意。 這種人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他們平時內心里非常依賴自己的另一半,但又不敢在行動上表達出來,所以只會把這些情緒深深的埋在心底。這種人在生氣以后也不會用一些方式發泄自己的情緒,他們會把所有的情緒埋藏在心里,不被別人發現。 他們也覺得用這樣的方式能夠很好的解決問題,這方面性格的人往往得心理疾病的人數居多。 因為他們不愿意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情緒,即使是身邊最親近的人,他們都不愿意分享,長期處于這種負面情緒當中也會讓他們的心理發生改變。 二、判斷依據。 想判斷這個性格的人還是比較簡單的,你可以試圖讓他生氣,看一下對方的表現。如果對方在生氣以后對你大喊大叫,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情緒,那就證明他不屬于這個性格的人。 如果對方在你惹怒了他以后還繼續保持沉默,并且用冷戰的方式和你解決這個問題,那這個人很有可能是與回避型依戀人格的。 在你們冷戰的過程中他不會主動和你說話,即使未來你們和好了,他也不會再提這件事。 回避型依戀人格心理非常脆弱,當他們發現周圍有不好的事情,就會感覺到很恐。 他們不愿意把這樣恐懼的心理與分享,只能默默一個人承受著這些情緒。 在和這種人相處的時候一定要經常開導,避免長時間負面情緒讓他們的心理發生。 回避型依戀的人不是不懂愛,而是缺少對愛的信任能力。 因為從小一直處于高壓的生活狀態中,父母的愛都有著極度苛刻的條件: 你能滿足我的需求,我就愛你; 你不能滿足我的需求,我就不愛你。 ▼ 你能夠考個好成績,才能說明爸媽沒有白忙活; 你報了各種興趣班,才能說明爸媽在努力培養你; 你有禮貌,乖乖的,才能說明爸媽言傳身教的好; …… 其實,這是用你的行為,來證明他們是優秀的父母,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工具化。 被工具化的孩子,會對愛產生懷疑。 長大后也會懷疑伴侶的愛,是不是也在利用他。 痛苦在于:沒有能力去處理親密關系中的矛盾 因為從小他就對父母的命令唯命是從,認為溝通就是一種奢求。而且他們真的很難遇到一個完全包容他的伴侶。 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打擊被否定,又沒有讓他們感受到強大的愛去支持他們。 在這些負面情緒的澆灌下,逐漸形成害怕他人接觸,但又渴望愛的回避型依戀人格。 既想依戀自己親近的人,但是依戀又會帶來內心的不安和恐懼,最后又只能通過回避的方式來解決這種問題,但回避又會讓他們非常沒有安全感,這樣的惡性循環,讓回避依戀性人格者非常的難受,甚至會出現其他的精神障礙或者人格異常。 這就像是懸崖邊上,一抬腳就可能掉進無盡深淵,如果不動,又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一點點被深淵吞噬。 這種絕望,是只有回避型依戀的人才能感受到的痛苦。 在我們的進化設計中,面對威脅和痛苦時,必然有對舒適和聯接的需求。 我們不可能消除這種需求,但有可能對此進行防御。 這就是回避/冷漠的策略的目的,把對依戀方面內部或外部的線索的覺知最小化,這樣就使依戀行為系統的活性降低了。 這些“最小化”或者“降低活性”的策略通過矛盾的工作模型交織在一起——在意識層面或無意識層面——塑造了回避型/冷漠型個體的內在和人際體驗。 第一種模型是意識層面的,信奉并涉及到一種感覺,即自我是好的,強大的、完善的,而其他人是不可信的、依賴人的,不足的。 第二種模型是無意識層面和恐懼的,伴有令人不安的感覺,即自我是有缺陷的、依賴的、無助的,而他人對自己的反應有可能是拒絕的、控制的、懲罰性的。 回避是無法面對沖突的,遇到矛盾他的處理方式是回避,相比爭吵他一定會選擇冷暴力,這種方式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無法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回避型依戀在感情中是一個隱形的殺手,你跟對方戀愛時,周圍的人都覺得TA對你很好,幾乎從不對你發脾氣,只有你自己知道TA的可怕之處,你們兩人相處時TA給人的隔閡感和冷漠的感覺也只有你一個人能體會的到。 你不知道的是,回避也因此會感到痛苦。 AT沒有付諸行動的那些攻擊性轉化成了隱形的攻擊,有時TA會通過轉移注意力或者性來發泄。 對回避來說,無法釋放攻擊性意味著圍繞他人的感受來轉,意味著失去自我的狀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并且那些憤怒不會消失,會轉而攻擊自己,打擊自己的自信心和人格的穩定。 當你和回避發生沖突,TA的內心未必會比你好受,情緒的內耗很嚴重,TA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轉移注意力,壓抑自我攻擊和對關系的攻擊。 然后再次經歷自我否定的痛苦和孤獨的痛苦。 在回避型依戀人格的形成過程中,自卑和缺愛這兩點是占主導地位的。 自卑: 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的打擊,會讓人形成根深蒂固的否定自己價值的想法,認為“我是沒有價值的,沒有人會真心喜歡這樣無能的我”。 自卑心理不論是存在于外貌還是能力上,都會讓他們懷疑每一個接近自己的人,甚至在喜歡的人接納自己后,也會質疑他們為什么會這樣做。時刻處在自我懷疑的焦慮和矛盾中。 缺愛: 缺愛這個因素或許比自卑更難治愈,因為在長期的被打擊中,沒有人站出來支持和保護他們,沒有人用真摯的愛來溫暖他們,告訴他們“不論在旁人眼中怎么樣,你在我這里就是最好的,可能有許多缺點,但因為我愛你,我可以包容你”。 鼓勵和強烈的愛他們沒有感受過,所以面對否定他們只能沉淪下去,在今后的生活中,這樣求而不得的感情也使他們萬分煎熬,即想要愛,又覺得自己不配被愛。 適合做回避型依戀人群的伴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身有高能量,不會被回避的行為左右情緒。 并且還要明白一個道理,就是和回避相處,有多愛,不重要,有多接納,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有一個女孩,她的原生家庭是特別冷漠的,她結婚以后,她發現丈夫和公公婆婆都對她特別好。 她第一次感覺到原來人際關系可以是這樣的,不互相利用、不互相貶低,而是可以互相鼓勵、互相支持,她的丈夫和公公婆婆總是夸她、鼓勵她,那么自從來到這個家庭后,她在人際關系上有了很大的改變。 以前她是一個特別容易被激惹、容易受傷的人,經常跟別人起沖突,在她結婚生子、在婆家待了十年以后,她的人際關系有了很大的改善,對人比較熱情、比較開放,也不像以前那樣跟別人打交道了。 回避型依戀渴望的愛情 是什么樣的? 1、恰到好處的在乎 太靠近,太愛他,回避是真的覺得承受不來,這也是回避和渣的一個重要區別之一。 2 、心照不宣的默契 “雖然我什么都沒說,但我希望你能懂”雖然這是很無厘頭的一個邏輯,但是也是回避們內心最真實的期待。 3 、舉重若輕的戀愛氛圍感 一句話形容:“都是遺憾的過完這一生,我過我的,你過你的,但我就愿意和你一起走一段。”這就是回避們對于愛情的理解。 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奇,遇到懂,是關系中非常難得的。 依戀風格短期內確實很難改變,因為你要對抗的是你多年以來形成的一種逃避親密關系的固化思維。 tips: (1)用心感受情緒,而不是著急推開別人 (2)從自我依靠轉向互相支持 大家可以理解為: 當他們真正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是不太敢完全的靠近對方的,甚至還會出現推遠的行為。 身為伴侶的你們,大部分人會無法理解他們的行為,甚至單從外在的表現看,覺得他們是冷漠絕情的,覺得他們壓根就不喜歡你; 從回避型內部的情感體驗來說,他們的喜歡和依賴,又是真實存在的。 回避型依戀者的情緒/情感感知能力是滯后的。 對他們來講,不管是開心還是難過,不管是喜歡還是討厭,但凡所有的情緒,都是需要經過他們的壓抑機制去過濾一遍,隨后才會表現出來。 往往這層過濾的結果是——他們的表達能力也滯后了。 已經錯過了最佳的表達時機,行為上卻又在默默的對喜歡的人好,替對方著想。 注意,這邊我強調的是“默默付出”。 他們不會說是大方明了的為你做些什么事,他們對你的好都是深藏不露的,需要伴侶的細心察覺,才能感受得到。 比如你隨口說出來的明天想喝奶茶,第二天和你見面時他會主動帶你去喝; 又比如你說自己最近工作壓力很大,整個人狀態很差,他們嘴巴上雖然不會安慰你,但卻陪著你聽你說了很多吐槽難纏上司的抱怨。 話說回來,有不少咨詢者是在我這邊做了對關系復盤的相關咨詢后,才發現對方原來在關系中是對他們好過的(后知后覺害死人)。 回避型這種單方面對伴侶的好和依賴,容易被無視,被忽略。 和回避型談戀愛,你們會時不時會感受到他們對你“情感上的親近和行為上的疏離”這種反反復復的糾結感。 身處愛情中的他們就像個孩子一樣,會畏手畏腳。 想要找你又不敢找你,想要說喜歡你但又害怕說了會害臊。 回避型的愛,也許永遠不能像一般人那樣干脆利索,的確是會在一段良好優質的關系中,真實存在。 在遇到回避型依戀者并且想和他們發展進一步關系,或者正在和回避型依戀者談戀愛的時候,都能夠保持耐心與對對方的信任。 畢竟愛上一個人容易,一直愛一個人卻是很難的事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