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針灸與傳統定位不同的,在穴位名字中標注了“*”,穴位均附加了圖片,在微信內閱讀此文,單擊取穴圖片即可放大顯示,歡迎你轉發給有需要的朋友,也希望能給你帶來方便。
一、判斷患者五行屬性 五行針灸一般只使用十二正經和任督二脈的穴位,實際操作過程中使用的腧穴數量則更少,并將腧穴分為主管穴和非主管穴。其中主管穴包括原穴、五輸穴、流注穴/時令穴、絡穴、母穴/子穴;非主管穴包括背俞穴和天窗穴。 二、疏通阻滯 2.1 祛除“內障(附體)” 五行針灸通過觀察患者的眼睛來確定有無附體發生,要求患者注視醫師的一只眼睛,而醫師同樣專注觀察患者注視的眼睛(距離20cm左右,可伸出一只手,一只眼睛一只眼睛看),有附體的人對醫生如比專注的眼神沒有任何回避或其他反應(無法跟著移動眼睛、睛神經常有跳躍、醫者感到自己面對一片空白,或有如臨深淵之感等等)。其實,五行針灸師是否決定到患者采用以上方法,首先要以與患者的談話內容為依據,來甄別其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針刺: 內七龍(鳩尾、天樞*、伏兔、解溪) -鳩尾(劍突下0.5cm左右,0.3-0.5寸深度) -天樞*(與傳統穴位不同,為神闕穴旁開3寸,腹直肌邊緣,雙側,0.5寸) -伏兔(大腿前側面,膝橫紋上7寸,股外側肌與股直肌之間,雙側,0.6寸) -解溪(足背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雙側,0.5寸) 外七龍(百會、大杼、腎俞*、仆參) -百會(頭頂正中,0.3寸) -大杼(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2寸,雙側,0.3寸) -腎俞*(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2.5寸,雙側,0.5-0.8寸) -仆參(足外側,外踝后下方,昆侖穴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雙側,0.3寸) 大多數情況下,只針刺內七龍,先用瀉法(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直刺得氣,得氣后每針再逆時針旋轉180°)留針觀察眼神(不允許超過20分鐘,實踐時,往往1-5分鐘甚至更短,但也有15分鐘的),內障祛除后,從左到右,提插得氣,補法“拔針”,閉針孔。 治療結束后,若檢查無附體則不需外七龍治療,若有則繼續,操作方法與內七龍相同;外七龍治療后檢查無附體,則結束內外七龍治療,無需再次使用,若有則在第二次治療時繼續祛附體操作,方法同前,每次5~20分鐘。 2.2 祛除“AE(邪氣)”: 皮下淺刺(雙側)肺俞、厥陰(心包)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 針刺方法采用瀉法,針刺時先左后右,刺入,留針,出針后不按壓針孔。此法垂直淺刺入皮膚,透皮即可,松開手,淺刺入皮下,勿刺入肌層,針柄下垂45°為宜。待針孔周圍皮膚紅暈消失為邪氣已祛除,起針,不閉針孔。一般需15~30分鐘,也有留針超過1小時的。 2.3 糾正'夫妻不和”: 補至陰、復溜*(孕8月起禁針)、太溪*、中封*、腕骨、神門及主導五行之一行的原穴,右脈寸、關、尺強下左脈時使用。
(左右滑動預覽更多) 2.4 疏通“出入阻滯”(十二經脈或任督脈流注阻滯不通): 2.4.1十二經出入阻滯:先左后右,先陽經后陰經,針補
根據十二經脈及任督二脈氣血流注順序,通過脈象、臨床癥狀等判斷有無局部阻滯,如大腸與胃的阻滯,右寸脈浮取強于右關脈;又如當出現雙脈皆沉取不應,則代表任督阻滯不通,可針刺會陰(禁灸)、承漿、長強、齦交(禁灸)。 2.4.2任督阻滯:
備注:為了方便操作,一般是讓患者在治療床上側臥屈膝,找外套蓋住下體,醫者在患者身后先針補會陰(1/3至1/2即可,不必針入10分)、長強(3/10寸);然后醫者洗手,患者穿好衣服,再針刺承漿(1/10到3/10寸)、齦交(2/10寸),整個過程仍重視人文關懷。 祛除“內障”之后,要做AE和原穴,注意,最后要做原穴而不是其他主管穴;疏通“夫妻不和”或“任督阻滯”后,要做的也是主導一行的“原穴”。 2.5疏通“瘢痕阻滯”(如有): 瘢痕阻滯是指有具體病理體征的阻滯。如患者有外科手術史、骨折史、瘀血、腫瘤、水腫、挫傷、截肢,尤其是瘢痕經過經脈的情況,五行針灸認為這些體征可能提示衛氣循行受阻。 治療的方法參見《五行針灸指南(增補修訂本)》第129頁,將針刺入緊鄰瘢痕上下之腧穴,順著經絡方向進針,施補法。 三、根據病人當下的需要取穴 醫者需要一種洞察力,或者直覺(來自于對病人感受的體會)、靈感來選擇穴位,照顧病人不同層次上的需要。 3.1募穴 募穴(front Mu point)是臟腑之氣輸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稱為“腹募穴”。“募”,有聚集、匯合之意。六臟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個。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關經脈上,其位置與其相關臟腑所處部位相近。 每一官都有各自的募穴,五行針灸通過按壓募穴,診察該經募穴是否有壓痛,壓痛可提示該經對應臟腑氣血失衡(氣血不和),壓痛程度則提示氣血失衡程度,可以輔助判斷治療效果。 募穴既可用于捫診,也可用于治療。根據《五行針灸指南(增補修訂本)》第72頁,一個患便秘的土行病人,天樞壓痛,使用大腸經募穴天樞(胃經之穴)治療,即為適當。有些情況下,募穴與病人五行所屬不符,也可以使用,但必須是病人所屬的五行已經得到多次治療,而效果仍不理想,方能用之。如果病人中焦區一直冰涼,可以考慮使用中脘。
3.2《五行針灸指南(增補修訂本)》第十章所涉穴位 第一組:可用于治療任何階段的穴位 第一點:主管穴 第二點:以下三穴可在最初期主管穴基礎上加入,以激活五行所對應之臟腑(二官)。 用于土行者:
用于金行者:
第二組:治療初期,通用于各行的穴位
神闕穴和膏肓穴在連續幾次治療中,可反復使用,在治療后期,先魄戶再神堂。 第三組:治療中后期可用于任何一行的穴位
第四組:治療中后期除主管穴外各行分別可使用的穴位
諾娜老師最喜用的穴位名單(進一步選穴指南) 木
火
土:
金
水
任脈與督脈穴
在穴位的選擇方面(《指南》第155頁),諾娜老師分四組穴位,第一組是“可用于治療任何階段的穴位”,包括主管穴,土的初期神性穴地機穴、滑肉門,金的初期神性穴經渠穴,包括用于清除阻滯的穴位;第二組是“治療初期,通用于各行的穴位,比如神闕(隔鹽灸,高血壓者用巨闕)、靈墟、魄戶、膏肓(補血,可灸7、14、21、49)、神堂(先予魄戶,再予此穴)”;第三組是“治療中后期可用于任何一行的穴位”,這組穴位包括所有任督二經、膀胱經外線以及腎經胸部腧穴,再加心經之極泉穴;第四組是“治療中后期除了主管穴之外各行分別可以使用的穴位”,陽官(腑)相對于陰官(臟)往往有更多穴位可以選用,且我們自始至終要知道,對五行的正確判斷,這個重要性,遠高于對穴位的選擇。 四、主管穴 根據患者五行屬性,灸、針相對應的原穴或其他主管穴(五輸穴、流注穴/時令穴、絡穴、母穴/子穴等)。 4.1原穴 原穴是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于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共有“十二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在五行針灸中,對原穴的使用是根據對患者的五行屬性的判定,選擇相應五行屬性的經絡上的原穴。以木行人為例,只選用屬于木行的肝膽二經,即膽經的原穴丘墟穴和肝經的原穴太沖穴。 使用時,先陽經后陰經,先左后右,灸3壯,針補。
4.2五輸穴 五輸穴,分布于人體肘膝關節以下,即“井、滎、輸、經、合”,《靈樞·九針十二原》有云:“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五輸穴與五行相配,又被稱為“五行腧(輸)”。五輸穴與五行的對應,最早見于《靈樞·本俞》,其中列舉五輸穴名時,對陰經井穴配以“木”,對陽經井穴配以“金”,但對其他四“輸”穴則沒有相應五行配伍。 及至《難經·六十四難》,則記載了五輸穴的全部五行配合關系,即“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輸土,陽輸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這一配屬關系被五行針灸所沿用。五行針灸認為五輸穴的五行屬性可以為其所屬臟腑分別注入五行之特質,因此每一經都五行俱全,每一行人也都五行倶全。
備注:陰經的“輸”即為“原穴”;陽經的“原穴”在“輸”之后。
4.3流注穴/時令穴 五行針灸中的流注穴/時令穴、絡穴、母穴/子穴的概念均來自下五輸穴的五行配伍。 流注穴/時令穴源于傳統中醫的子午流注概念,但與傳統的子午流注針法使用方法不同。五行針灸的流注穴/時令穴是根據患者的五行選擇與之相應的季節、時辰配屬的五輸穴。舉例來說,木行患者的流注穴/時令穴即為膽經腧穴足臨泣和肝經井穴大墩,木行患者的流注穴/時令穴使用只在屬于木行的春季或一天之中肝膽二經經氣最為充足的時刻(足臨泣用于23:00至1:00,大墩用于1:00至3:00 )。 時令穴:木行人,用木之木穴,用于春天;以此類推
備注:關于五行和季節的對應,尚有不同的理論解釋。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一些學者認為:
現行學院教材認為,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立春(2.2-2.5)到立夏(5.5-5.7)為春季;立夏(5.5-5.7)到立秋(8.7-8.9)為夏季;夏至(6.21-6.22)到處暑(8.22-8.24)為長夏;立秋(8.7-8.9)到立冬(11.7-11.8)為秋季;立冬(11.7-11.8)到立春(2.2-2.5)為冬季。交節時間在一個的范圍內浮動,每年可能不一樣,需參照當年日歷。 五行針灸格外強調“感覺”的重要性,在治療的過程中,如果一位木行的患者感覺到自己仿佛進入到了春天這個季節(實際上這時候并非春季),五行針灸師也可以考慮對該患者使用時令穴。 流注穴:木行人,用木經之木穴,用于木經當令之時辰;以此類推
4.4絡穴 絡穴是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的穴位,具有聯絡、散布的作用,在五行針灸中,絡穴被用來糾正表里兩經(陰陽兩臟)氣血失衡的情況,失衡情況可通過脈診來判定。糾正失衡時,對虛弱的一經絡穴施以補法。舉例來說,如果患者為木行,其肝脈弱于膽脈(分裂脈),則使用肝經的絡穴,即光明穴,對其施以補法。
十二經的絡穴,在五行針灸當中,可以在“赤羽氏測試”之后,輔助糾正左右不平衡,亦能溝通成對的陰陽二官的氣血,可用于糾正表里兩經氣血不平,這種不平浮取、沉取脈壓差較大,如上述的例子,五行針灸稱這種脈為“分裂脈”。 脈象表現為分裂脈,則證明出現了同行間的經氣阻滯,此時需要細心對比,可補氣虛一經之絡穴。根據《五行針灸指南(增補修訂本)》第125頁,同行之間的阻滯一般很少出現。 為什么同行之間的阻滯一般很少出現呢?可能是因為表里兩經之間自洽與溝通的能力較強,一般不需要額外干涉。 此外,絡穴還有任脈的鳩尾穴、督脈的長強穴、脾(氣血生化之源,統血)之大絡的大包穴。
4.5 母穴/子穴 母穴和子穴,即與患者五行屬性相對應的表里二經上,與患者五行屬性的五輸穴形成母、子關系的五輸穴。舉例來說,木行患者對應木行的肝膽二經,“木”之“母”為“水”,因此木行人的母穴為膽經五腧穴中屬水的滎穴俠溪和足厥陰肝經屬水的合穴曲泉;“木”之“子”為“火”,木行人的子穴為足少陽膽經屬火的經穴陽輔和足厥陰肝經屬火的滎穴行間。
結合上圖,可以理解《五行針灸指南》第六章(P96-102)或者《五行針灸指南(增補修訂本)》第九章(P142-149)的內容。 4.5.1利用相生關系轉化經氣 1)補 將氣血轉化至相對不足的一行/臟腑(針用補法)。此時經氣由母傳子,陰臟到陰臟,陽腑到陽腑。如護持一行氣血不足,則補其母之陰陽二穴;如護持一行氣有余,則瀉其子行之陰陽二穴,把經氣引至子行。 2)瀉 瀉氣有余一行/臟腑的經氣(針用瀉法)。此時經氣通過母子關系實現轉化。 4.5.2利用相克關系轉化經氣 這種方法只適用于把經氣引到護持一行,而不是從護持一行引出。有兩種方式,一種簡單,一種復雜。 1)簡單方式 轉化通過相克關系,由祖傳孫。 2)更復雜的轉化方式 這里經氣在相克循環中繼續轉化,由曾祖傳曾孫,需中間五行作為攜帶,過程如下述: 例如:從土引經氣至木 針①:中封(肝經之金穴) 針②:(攜帶針)太淵(肺經之土穴) (也可試用另一條替代途徑:由土到水再到木) 4.5.3轉化經氣的步驟 選擇最短路線,使用最少穴位。 避免使用通過心的路線,因為據日本(針灸)傳統,心乃神圣之官。 永遠沿著五行相生方向(順時針方向)轉化。 如轉化途徑另一行或臟器,作為攜帶者之一行或臟器,不會帶走流經此處之經氣。 4.5.4針刺步驟 任何情況下,一律先針左側后針右側。 先針氣虛之一行,略帶補意,留針。 針作為攜帶者之臟器所屬經脈,略帶補意,留針。 勿針氣實代瀉之一行。 最后,給氣虛待補之一行穴位充分施補后,立即出針。 原來留在攜帶者經脈之針無需再補,出針。 必要時,可使用絡穴使經氣從陰臟轉到與之相表里之陽腑,不過很少有此需要,因為經氣通常在表里臟腑之間得到自動協調。 理論上講,經氣可從任何一臟腑或五行轉化至另一臟腑或五行,但一定要按五行相生順序。但臨床上,某些轉化更經常用到,因為相對而言,五行中之木與土,較之其他行如水與相火(主精氣之儲備),常常經氣有余。 最常用到的轉化,參見《五行針灸指南(增補修訂本)》第148頁。 4.5.5涉及火行的經氣轉化 對于經氣轉化,君火和相火應作為兩個不同五行看待。經氣不能在君相二火之間相互轉化。如果需要小腸之氣補三焦之氣,必須通過整個五行循環,直到經氣傳到火的另一面。臨床上從沒有這樣去操作,但理論上可實現。 4.5.6在同一五行內,經氣由一官傳給與之成對的另一官 此處要用到絡穴。如肺經之氣弱于大腸之氣,可用列缺調整肺與大腸之經氣。此失調可通過脈象發現,成為分離脈。同樣,實際很少出現這樣的情況。 4.5.7經氣轉化的總結 由于某些五行的能量易于偏盛,因而一些經氣轉化方法比另一些更經常使用。比如,屬木和土的臟腑常常比水的二官和心包/三焦相對強一些,后者(水及相火之官)為我們提供精氣準備。 五、非主管穴 主管穴,是最直接、最安全作用于十二宮的一組穴位,相關表述已如上述。非主管穴與患者五行判屬相關性不大,包括背俞穴和天窗穴。 ①背俞穴(AEPs,Back Shu Points)中有與十二官相對應的穴位,因此對十二官的作用十分直接并且力量強大。但是與主管穴不同,五行針灸認為,正因為背俞穴直接對應十二官,因此相對地更不安全,容易引“邪氣”深入,所以背俞穴一般用于去祛邪治療之后。常用的背俞穴包括:肺俞、心包俞、心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但五行針灸認為“心”為君主之官,故而心俞一般不進行針刺(針刺心包俞發現針孔周圍有紅斑,排除體質敏感后,判斷為有邪氣,此時再針刺心俞,淺刺),在五行針灸中盡量避免與“心'有關的穴位。
②天窗穴(Windows of the Sky),顧名思義,即人體與外界之間的窗戶。天窗穴是針對患者的“神”的穴位(Peter Eckman.In the Footsteps of the Yellow Emperor-Tracing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M].San Francisco:Long River Press,2007:96),對患者的“精神靈魂”有特殊的作用。人在受到外界環境的壓力時,可能會固步自封或者思維容易進入死胡同,使用天窗穴可以幫助人們正確開啟和關閉心靈之窗,幫助人們認識真實的自己與外界。天窗穴通常不輕易使用。(《五行針灸指南》第104-105頁)
根據以上圖表可以看出,并非每條經絡都有天窗穴,心經沒有天窗穴,但與其相表里的小腸經則有兩個天窗穴,這是出于對心經的保護。肝膽二經都為木行的天窗穴,木行的每個腧穴都是面向未來、面向外界的,這與木的特性有關。 對于木,可以用膽經目窗穴,位于前發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 上述選穴總體以判斷患者五行性為主。五行針灸的初次治療,第一次只有AE和原穴是必要的,第一次治療的主管穴都以原穴作為結束,在后續治療中,一般以其它主管穴結束治療,原穴仍可被選用。原穴的操作方法為先艾灸,再以補法針刺。 本篇筆記的所有穴位均參考自《五行針灸指南(增補修訂本)》,在本文中,不同功用的穴位共出現262次,排除重復后,共169個(詳情可見上面的視頻)。佟博然老師說,五行針灸常用的取穴有42個,包括內七龍4個、AE6個、原穴12個、阻滯13個、任督4個、夫妻不和6個(3個與原穴重復)。在這些穴位中,有少數穴位是孕婦(孕至某階段起)禁針的,選穴時要靈活,確保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