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題解】 本文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筆記小說集《歸田錄》中記述的一則故事。該故事記述了陳堯咨射箭和賣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說明了“熟能生巧”“術業有專攻”“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高手在民間”的道理。該故事的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透過長期反復苦練而達至熟能生巧之境。 【原文】——第一段 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注釋】 1、陳康肅公堯咨:古時為了表達對所記述人的尊敬,在提及人名的時候會加上謚號、郡望、官職等。這里是姓+謚號+公+名。這里即陳堯咨,字嘉謨,謚號康肅,閬州閬中(今屬四川)人 ,北宋官員。公,對男子的尊稱。 2、善射:擅長射箭。 3、當世無雙:在當時沒有第二個(可與之媲美)。當,介詞,在;雙,兩個。 4、以此:憑借這個(射箭的本領)。以,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憑借或前提,猶言憑。此,這,這個,表示近指的代詞,與“彼”相對,這里指射箭的本領。 5、自矜:自夸。矜,動詞,自夸。 6、嘗:副詞,曾經。 7、圃:園子。 8、釋擔而立:放下擔子站著。釋,放下。而,連詞,表順承關系。立,動詞,站立。 9、睨之:斜著眼看他射箭。睨,斜著眼看,這里形容不在意的樣子。之,代詞,指陳堯咨射箭這件事。 10、久而不去:很久不離開。而,連詞,表轉折關系,一說表修飾。去,離開。 11、但微頷之:只是對此微微點頭(意思是略微表示贊許)。但,只。頷,點頭。之,代詞,指陳堯咨射箭十中八九這一情況。 【譯文】 康肅公陳堯咨擅長射箭,在當時沒有第二個(可與之媲美),他也憑借這個(射箭的本領)而自夸。曾經(有一次),陳堯咨在自己園子射箭,有個賣油老翁放下擔子站著,斜著眼看他射箭,很久(卻)不離開。看見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對此微微點頭。 【原文】——第二段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注釋】 1、不亦:副詞,表示委婉的反問,用在謂語的前面,句末有語氣詞同它配合。 2、乎:語氣助詞,表疑問或反問,這里相當于“嗎”。 3、無他:沒有別的(奧妙)。 4、但手熟爾:只是手法技藝熟練罷了。熟,熟練。爾,同“耳”,相當于“罷了”。 5、忿然:氣憤的樣子。然,表示“……的樣子”。 6、安:怎么。 7、輕吾射:輕視我射箭的本領。輕,輕視。 8、以我酌油知之:憑我倒油(的經驗)知道這個(道理)。以,憑、靠。酌,舀取,這里指倒入。之,指射箭是憑手熟的道理。 9、覆:蓋。 10、徐:慢慢地 11、杓:同“勺”。 12、瀝之:滴入(葫蘆)。瀝,下滴。之,指油。 13、而錢不濕:被動句,意思是銅錢沒有被沾濕。而,連詞,表轉折關系。 14、因:連詞,于是,就。 15、惟:只,不過。 16、笑而遣之:笑著讓他走了。而,連詞,表修飾關系。遣,打發。 【譯文】 康肅公問道:“你也懂得射箭嗎?我的射箭技藝難道不精湛嗎?”老翁說:“沒有別的(奧妙),只是手法技藝熟練罷了。”陳堯咨氣憤地說:“你怎么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老翁說:“憑我倒油(的經驗)就能懂得射箭是憑手熟的道理。”于是(老翁)拿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用一枚銅錢蓋在葫蘆口上,(然后)用勺舀起油慢慢地滴入(葫蘆),(油)從銅錢的方孔中注入,而銅錢沒有被沾濕。于是(老翁)說:“我也沒有別的奧秘,只不過是手法技藝熟練罷了。”陳堯咨笑著讓他走了。 【原文】——第三段 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 【注釋】 解牛斫輪:指庖丁解牛與輪扁斫輪。 【譯文】 這與莊子所講的庖páo丁解牛、輪扁斫zhuó輪的故事有什么區別嗎? 【附注】 1、第一句在部分語文課本中,“陳康肅公堯咨善射”被變為“陳康肅公善射”。 2、為便于學生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在大多數教材中都沒有出現,但在原文中的確提到,在此特補。 【評論】 文章通過人物的神態、動作和語言的描寫,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如:康肅公的“忿然”“爾安敢輕吾射”,自矜傲慢之態溢于言表;賣油翁酌油時,“取”“置”“覆”“酌”“瀝”,連貫熟練的動作,寫出了他嫻熟的技能,而“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平靜坦然的話語,則充分體現了他的樸實、沉穩。 ![]() |
|
來自: 三友墨齋 > 《歐陽修1007-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