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惡劣的中蒙界山
北塔山,又稱拜塔克山、拜山,屬于獨立剝蝕山地,北鄰阿爾泰山,東南與哈浦提克山相接,西、南連準噶爾盆地,是新疆東北部與外蒙古西南部的界山。北塔山略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80公里,寬25~50公里,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主峰是位于中部的阿同敖包,海拔3287米。
北塔山山勢中間高,兩端略低,北陡南緩,山頂較平,山區內溝谷縱橫,地形復雜,周圍大部為平坦沙漠地。山谷的及背陰處,有天然植被分布,可發展小規模放牧業,西部由于處在西風帶迎風坡,有一定的森林覆蓋,自然環境好于山體東部,有公路克通往外蒙古。
北塔山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屬于強烈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95.3毫米,蒸發旺盛,年平均氣溫2.5℃,1月平均氣溫-12.5℃,7月平均氣溫17.8℃,4~9月多大風,降水多集中在6~8月,降雪多于降水,年積雪在200余天,最大積雪深度39厘米,常造成雪阻,通行困難。
北塔山事件的前因后果
在地緣位置上,北塔山是奇臺縣北去阿勒泰地區的必經之地。為此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外蒙時常侵犯此地,并最終釀成了“北塔山事件”。此事深究起來,還要從阿勒泰地區劃入新疆說起。
清朝覆滅準噶爾汗國,統一蒙古高原后,將將喀爾喀蒙古四部、唐努烏梁海及所附厄魯特、輝特二部的軍政事務悉數交由烏里雅蘇臺將軍府管轄,將軍官職為從一品,與地方總督的品級相同。轄區數十個相當于州縣的行政單位“旗”與“佐領”,分為七大部分,分別是土謝圖汗部、賽音諾顏部、車臣汗部、札薩克圖汗部、唐努烏梁海、科布多、阿勒泰地區。
烏里雅蘇臺轄區
今日的烏里雅蘇臺城是蒙古國扎布汗省首府,位于在扎布汗河支流博格多河畔,清代時外蒙的三大軍事重鎮之一。
1761年,烏里雅蘇臺下設參贊大臣二員,分別是庫倫辦事大臣(管理土謝圖汗部與車臣汗部民政事務)、科布多參贊大臣(管理科布多地區);章京四員,分別掌管下屬的內閣衙門、兵部衙門、戶部衙門和理藩院衙門;綠營換防守備、千總、把總和外委共6員。烏里雅蘇臺將軍監管余下賽音諾顏部、札薩克圖汗部二部民事與唐努烏梁海事務,并統轄喀爾喀四部、唐努烏梁海與科布多各路蒙古兵。
此時的阿勒泰地區仍歸科布多管轄,科布多原為喀爾喀和烏梁海蒙古各部的游牧場所,包括輝特部,設置了輝特下前旗在內的30旗,范圍包括今蒙古國烏布蘇省、科布多省、俄羅斯的阿爾泰共和國部分區域以及中國新疆的阿勒泰地區。
1864年沙俄趁清政府敗于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武力要挾清廷簽署《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堪分西北界約記》,割讓了西北定邊左副將軍所屬烏梁海10佐領及科布多所屬阿爾泰淖爾烏梁海二旗(俗稱外西北),總計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但居住在被割讓的外西北的大批哈薩克牧民不愿受沙俄奴役,便大量潛回新疆伊犁、塔城等地,人數越來越多。于是1904年科布多參贊大臣便上奏清廷,請求將阿勒泰地區從烏里雅蘇臺的科布多轄區劃出作為安置回歸牧民所用,得到清廷同意后,阿勒泰正式由科布多劃出,阿勒泰自成一區,組成青色特起勒圖盟,歸屬朝廷直轄,科布多辦事大臣移駐承化寺(今阿勒泰市)辦事,阿勒泰地區正式建制。
之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外蒙古的庫倫分裂集團在沙俄白匪的支持下宣布脫離清廷獨立,而清朝也在1912年走到了王朝盡頭。但清廷覆滅前夕這個無意間的舉動,使11.8萬平方公里的阿勒泰地區脫離了烏里雅蘇臺的行政管轄,也免于日后被劃入獨立后的蒙古國,可謂幸運。
民國初期,中原局勢動蕩,對邊疆的掌控能力有限,蘇俄便加緊了對新疆和外蒙的滲透,在這種背景下,新疆的第一任督軍楊增新認為只有保住了阿勒泰,新疆才不至于陷入動蕩,于是向民國提出將阿勒泰由中央直屬改為歸屬新疆,最終得到同意,1919年阿勒泰正式歸并到新疆省。緊鄰阿爾泰山支脈的北塔山因此也成了中蒙(外蒙獨立直到1945年才獲公認)之間的界山。
這種情況下,受蘇俄控制的外蒙妄圖掐斷阿勒泰與外界的聯系,便從1947年起時常侵犯北塔山,時任新疆警備司令宋希濂屬下的騎兵五師二團馬希珍連奉命進駐北塔山,修筑了規模浩大的北塔山戰地工事,當地人稱為“北塔山古炮臺”。
5月外蒙多次出動蘇制戰斗機和大炮掩護重兵向我陣地猛烈進攻,戰斗發生在主峰阿同敖包及胡居爾特溝附近。敵眾我寡之下,馬希珍說服當地的哈薩克烏斯滿部牧民,雙方聯合抵抗,進行了大小戰斗二十余次,徹底擊敗了來犯入侵者。在此特別致敬那些維護了祖國領土完整的中華好兒郎!
北塔山這場由當地牧民和武裝部隊共同奮起抵御外侵的一場國土保衛戰,在1947年6月曾一度成為新聞焦點,那場激戰引得當時世界上的主流媒體美聯社、法新社、中央社以及塔斯社,全在第一時間蜂擁而至,時稱“北塔山事件”。此戰后一舉打出了數十年的邊界和平,直到1962年《中蒙邊界條約》簽署,新疆阿勒泰地區與蒙古國科布多省邊界確定。
北塔山胡楊林
劣勢變優勢,風大成風力
如今,北塔山戰地遺址也成了一處紅色旅游之地,一處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傍晚時分,在絢麗燈光的映襯下,北塔山牧場的夜景分外迷人。近年,通過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一棟棟依山勢而建的紅頂白墻的新居錯落有致,條條平坦寬闊的道路向東西兩側延伸,亮化美化工程的實施,都讓北塔山的這個邊陲小鎮的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這得益于北塔山牧場重點打造新能源產業,由于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全年平均風力8級以上天數近300天,風力資源豐富。但以往北塔山牧場距離師部五家渠市有400多公里,是六師最偏遠的少數民族聚居團場,更一度為國家級貧困牧場。從2019年五師及各方力量的幫助下,利用風力資源建設新能源產業,成功脫貧。
這就是北塔山,不僅是中蒙之間的界山,還是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盛夏時節,從六師北塔山牧場觀景臺遠眺,山谷間、廣場上,一叢叢蜀葵迎風綻放,把牧場裝點得格外美麗。
視頻加載中...
上期回顧:博斯騰湖: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泊,讓新疆漁民大發“魚”財
備注:本文是《西北五省合集》的第50章原創作品,僅為一家之言,轉發請注明【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及出處】,抄襲必究。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