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對于國家、對于社會、對于企業、對于團隊,都是至關重要的,好的制度和規則起到了很好地激勵和公平競爭,而壞的制度會陷入到邪惡的循環。 第一個案例: 有一群窮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分一大桶粥。悲劇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夠吃的。 1、剛開始,他們決定抓鬮,贏的人來分粥。結果,運氣好的人連續幾天都是飽的,運氣差的人天天饑腸轆轆。運氣差的人不開心了,覺得這不公平。 2、于是他們決定通過投票,選出品德最好的一個人來分粥,讓他盡量把每一碗都分得平均。然而這位品德好的人因為沒有制度的約束,變得貪心起來,每次都給自己和巴結討好他的人分得最多,給他看不慣的人分得最少。換成另一個人,結果還是一樣。 3、一個聰明的人提議,大家應該再選出一名監督人士,來監督分粥的人。 剛開始效果還挺好,沒想到過了幾天,分粥人和監督人居然沆瀣一氣,兩人合伙“貪污”了不少的粥。 4、于是乎,大家決定重新制定一個制度——成立三人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監督委員會,完善權力運行監督與制約機制。 這下子公平是公平了,可監督委員會和分粥委員會總是互相扯皮攻擊,等討論結果出來,粥都涼了。 5、最后經過多次討論,他們決定不再由固定的人分粥,每人輪流一天,而且分粥的人要等別人挑完了,拿剩下的最后一碗。 原來,為了不讓自己剩下的那碗是最少的一碗,分粥的人必須盡量分得平均,如果少了,也只能自己認了。 這就是制度的力量。靠道德來約束人的行為,是極其不現實的。 道德在資源相對充足的情況下才能得到保障,資源緊缺不足的時候,人們更傾向于自私,如果不自私,就會難以生存,這是人性使然,也是自然法則。 面對權力,人的欲望會被無限擴大,自私會更加嚴重。英國思想史學家阿克頓有一條公認的權力定律:“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
深圳有一家公司,五點半下班,六點半有公司班車,沒人逼你加班,但是為了能體面地坐著一人一座的大巴回家,大家愿意主動加班一小時;
六點半準備坐班車時,就會想起另一條制度:8點鐘有東來順的工作餐:樣多,管飽,有水果。想想坐班車回家還得自己做飯,那就再主動加班一小時,吃了工作餐再回家唄; 8點鐘吃完工作餐準備回家,又想起一條公司制度:10點鐘以后打車報銷。一天干了十幾個小時,誰還有力氣擠公交?那就再主動加班兩個小時唄。 公司從不逼著員工加班。干到晚上十點,打車回家。一個人性化的制度,并不是“逼加班”: 17世紀,英國將澳洲變成殖民地之后,決定把英國本土的罪犯送到澳洲去。 1、英國政府雇傭了一批私人船只運送犯人,并按上船時犯人的人數給私營船主付費。 但私營船主為牟取暴利,往往超載運送,導致船內烏煙瘴氣,擁擠不堪。有些船主為了降低成本,更是惡意克扣犯人的水和糧食。導致大部分犯人在中途就死去。 2、為了降低犯人的死亡率,英國政府決定向每艘運送船只派一位政府官員,以監督船長的行為,嚴令規定不得虐待犯人,并配備了專業的醫生隨船支援。 然而船長們寧愿鋌而走險,要么用金錢賄賂隨行官員,要么將不愿合作的官員進行迫害。有不少的隨行官員和醫生不明不白地死亡,而政府卻無可奈何。 3、英國政府只好采取最古老的方法——他們把私人船主們集中起來進行道德教育,勸誡他們要珍惜生命,不要把金錢看得過于重要,要配合政府。 4、英國政府“上船付費”改為“下船付費”:船主們只有將犯人活著送達澳洲,才能賺到運送費,少一個人數,就少賺一筆錢。 私人船主們為了能夠拿到足額的運費,開始千方百計地保證每一個犯人的生命安全,很多甚至還主動配備醫生和藥品。 好的制度讓壞人變好,而壞的制度讓好人變壞。有時候,把事情結果和個人利益聯系起來的制度,比道德呼吁更能解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