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p> “虛勞諸不足”,這是提示久病以后,陰陽、氣血、營衛俱不足,用“虛勞諸不足”來說明正氣已虛,而且不是短時間內發生的,是一種久病。 “風氣百疾”是什么意思?“風為百病之長”,所以,當正氣不足的情況下,最易兼感外邪,先治新病,薯蕷丸,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扶正以祛邪”。 薯蕷就是山藥,山藥為君藥,這個山藥河南溫縣品質最佳,當地叫鐵棍山藥。有21味藥,再加上蜂蜜就等于22味藥,蜂蜜本身也是補益藥,為甘溫補益藥,22味組成丸藥。 由山藥、茯苓、當歸、阿膠、大棗(去核)、柴胡、桔梗、人參、甘草、白芍、六神曲(麩炒)、苦杏仁(去皮、炒)、防風、白蘞、白術(麩炒)、地黃、川芎、大豆黃卷、桂枝、干姜、麥門冬組成。 這個方子,山藥為主藥,其中有補氣作用的; 四君子湯:人參、茯苓、白術、炙甘草; 四物湯:地黃,當歸,川芎,白芍; 漢朝是沒有叫四君子的,這是后世醫家起的名字,就來自《金匱要略》,補氣健脾、補血,這個方子要是再加上桂枝和黃芪,這方里有桂枝,缺黃芪,可不可以加黃芪啊?完全可以,加上黃芪,就變成包含十全大補湯了。 本方是個溫補脾胃的方子,為什么能補益氣血?對脾氣來說,一定要采取“調補”之意,補益之中得有調理之意,有理氣、調節脾胃升降的藥,所以,干姜、豆黃卷,豆黃卷對于脾胃也是有調節,行氣作用,大棗,炒神曲都是屬于助消化,調中焦的作用,這是屬于在補益脾胃之中。 麥冬和阿膠,是滋陰養血的藥物; 行氣的藥:杏仁、桔梗、白蘞。白蘞是散中有收,所以理氣開郁; 桂枝入太陽經,柴胡入少陽經,防風入陽明經,防風是風中之潤劑,對陽明經頭、面的疾病,不管是癮診,還是風邪為患的疾病,防風必用,而且配荊芥,荊芥穗,荊、防這個藥對是很好用的。 薯蕷丸就是“補中有疏,靜中有動”,補益氣血,這是肯定無疑,但是,它一定要用風藥,李東垣的升陽益胃湯等方的創制,很可能就是從中得到的啟悟,大隊的補益藥里,一定得有防止呆滯的,防止滯膩的藥物,因此,他加風藥,用李東垣自己的話來說,“為了散火”,就是有助于陽氣的舒展,胃氣的升發。陽氣舒展了,胃氣升發了,就不至于出現膩膈,呆滯,所以,這是防止滋補藥的副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