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文: 40.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著,小青龍湯主之。 41.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金匱7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 6.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7. 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 對比三方成分和劑量,可以看出,射干麻黃湯和厚樸麻黃湯都是在小青龍湯的基礎(chǔ)上演變過來的,而且三方都治療外寒里飲的咳喘,具體三方鑒別要點需要一一分析。 小青龍湯中,桂枝是為了助麻黃達外以解表,芍藥是防止麻黃、桂枝開表太過而起到收斂制約的作用,也有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的方義,炙甘草是為了調(diào)和和顧護脾胃的,另芍藥、甘草形成芍藥甘草湯,可平緩氣管痙攣而止咳,總體來說麻、桂、芍來解表,開中有收,姜、辛、味化飲以止咳喘。 從條文可看出,因中焦有水飲存在,而感受外邪后,中焦水飲受外邪引動后,會造成三焦都可能出現(xiàn)相關(guān)水飲癥狀表現(xiàn),但根本原因還是心下有水氣存在。 綜上可知,該方針對表邪和里飲俱重,也可表輕或無表癥,里飲的病位主在心下(胃)而蔓及三焦。 射干麻黃湯是小青龍去桂枝加射干,去白芍換加紫菀、冬花,去炙甘草加大棗7枚,把干姜3兩換為生姜4兩,這樣改的原因何在。 射干麻黃湯中,小青龍湯去桂、芍,表明把桂枝湯里面的解表和調(diào)和營衛(wèi)的功能去掉了,證明射干麻黃湯中的表不重,當(dāng)然有人可能會說,不是又加入了生姜來助麻黃解表嗎,我想可能這個生姜很可能很少的一部分用來解表,主要還是用來化飲的。 要理解這一點,首先要回到原文,“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這里面我們看不到表的存在,重點有兩個:1.咳而上氣;2.喉中水雞聲;咳而上氣好理解,至于喉中水雞聲,我的理解是像哮鳴音、令其咳時能聽到喉中痰鳴、或喘息時喉中有痰鳴音,無論哪一種,想要形成這種聲音必須有痰飲水和氣并存才行,而且病位要靠上在喉部才行(大概位置在天突穴附近),不是在心肺,位置要更高才行,明白了這一點,就能理解為什么要把干姜換為生姜了,干姜守而不走,溫中化飲的功用主要集中在中焦脾胃(參考四逆湯、理中丸)和上焦心肺(參考張錫純的理飲湯),藥力很難達到喉中的,而生姜能夠走表,頭面四肢都能到,而且也能夠化飲,只是力度偏弱不如干姜,故要加重至4兩來配合射干、細(xì)辛、五味子來化痰飲,另射干能把生姜的力量引至喉中,相當(dāng)于針對性的靶向用藥。 射干:《本草》味苦,平。主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可見射干著用部位在上焦、在喉,可以起到引經(jīng)藥的作用。 紫菀:苦溫,冬花:辛溫;兩藥辛開苦降宣降肺氣以止咳,溫能消痰水。(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 至于為什么要把甘草換成大棗,我的理解是射干麻黃湯證的痰飲更重(這一點可以從9味藥中除了五味子和大棗不化痰飲外,余7種都有化痰飲的作用),而甘草不利于痰飲的消除,故去甘草加大棗來健脾補土。 綜上可知,該方可針對表輕或無表而喉部痰多而咳喘者,里飲的病位可定在喉。 厚樸麻黃湯是小青龍去桂枝加厚樸,去白芍加杏仁、石膏,去炙甘草加小麥一升,把干姜、細(xì)辛從3兩都降為2兩。 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無論是咳還是脈浮,都能夠看成是氣機向上、向外的運動,以方測證,加入杏仁配合麻黃潤肺并宣降肺氣,重用厚樸消痰下氣可知咳逆的力度比較強,加入石膏清熱,可知有熱存在,干姜、細(xì)辛減量可知飲不如上兩方重,去甘草加小麥(味甘,微寒,主除熱,止燥渴咽干,利小便)清熱生津,潤燥止渴,使熱從小便去。 綜上可知,該方可針對表輕或無表而咳重痰少咽干口渴有熱者,里飲的病位定在心肺。 當(dāng)然,我們再用射干麻黃湯時也可合用厚樸麻黃湯,方以活法,隨證而立。看一則病案。 女,28歲,醫(yī)院同事。 主訴:間斷咳嗽有鳴音1年余,加重半月,就診于2023年11月16日。 現(xiàn)病史:體態(tài)豐腴,1年前孕期出現(xiàn)咳嗽,粘白痰,咳時喉間有痰鳴,痰不易咳出,近半月因天氣寒冷加重,睡時重,咽喉部異物感,口干不苦,口渴喜飲溫水,易汗出,鼻塞不流涕,眼癢(滴藥后已好轉(zhuǎn)),納可,眠可,大小便可,月經(jīng)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雙寸沉滑,雙關(guān)沉弦略數(shù)。 辨證:太陽陽明太陰合病夾飲 擬方:射干12 麻黃12 生姜20 五味子6 細(xì)辛6 姜半夏15 大棗20 紫菀12 冬花12 生石膏 25 杏仁10 干姜3 茯苓15 五劑,代煎 2023年11月21日二診:咳嗽好轉(zhuǎn)百分之50了,痰能咳出,晚上痰多,有鼻塞,眼癢,鼻癢。 擬上方干姜改為6,杏仁改為12,射干改為15,加厚樸12,辛夷10,炒蒼耳子10,五劑,代煎。 2023年11月29日來訴,咳嗽已,鼻塞已,余偶有鼻癢、眼癢,因畏其藥苦,準(zhǔn)備等等再喝藥調(diào)理。 開方思路: 鼻塞、眼癢考慮為太陽病。 口干、口渴、易汗出,脈數(shù)考慮陽明病。 咳嗽遇寒加重,夜晚加重,喜飲溫水,苔白,雙寸沉滑考慮太陰病夾飲。 故用射干麻黃湯祛外寒里飲,加杏仁、石膏潤肺清熱,加干姜、茯苓護中焦而增強化飲之力。 二診時,病情好轉(zhuǎn),知藥已中病,加大干姜用量增強化飲之力,加杏仁量增強潤肺肅降之力,加厚樸取厚樸麻黃湯之義下氣消痰,加辛夷、蒼耳子治鼻塞。 以上僅為個人思考之言,難免有疏漏不當(dāng)之處,敬請諒解指正。 方中藥物劑量僅為當(dāng)時臨癥而立,不作為用藥指導(dǎ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