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溫中化飲力度分析:三方共用干姜(生姜)、半夏、細辛、五味子溫中化飲,其中射干麻黃湯為生姜。生姜、干姜皆具有溫中化飲作用。干姜、甘草有甘草干姜湯方義。生姜、半夏有小半夏湯方義。從具體藥物劑量來看,溫中化飲力度以小青龍湯最大,射干麻黃湯次之,厚樸麻黃湯略弱。 4、三方補虛力度分析:小青龍湯有甘草,射干麻黃湯有大棗,厚樸麻黃湯有小麥。痰飲水濕產生的根本問題在于太陰,也即后世所謂的“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說法由來。若不解決太陰虛寒狀態,否則水飲雖去卻易復聚。除了半夏、干姜(生姜)、細辛的溫化水飲,從三方的甘草、大棗、小麥,也可看出解表祛飲時也要重視太陰問題的解決。甘草為調和之藥,大棗甘溫養血利水,如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等皆用大棗佐助。小麥甘平,補養助脾安正氣。其中小麥一升,用量最大,煎煮法為先煮小麥熟,去滓內諸藥。故補虛力度而言,厚樸麻黃湯最大,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次之。臨床中,對于水飲明顯也可以合入白術、茯苓,增強補虛和利水的作用。 |
|
來自: 杏林夜話圖書館 > 《新冠肺炎一一病毒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