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督學進學校是一件并不輕松的差事,要查看很多檔案資料,要填許多表冊,還要依據評價標準打出分數,分出甲乙丙丁不同的等級來。這不得不讓人提高警惕,帶著獵鷹般的眼光,時時“吹毛求疵”。比如校園環境,比如作業教案,比如課堂教學。雖然有時面對空白的問題列表發愁,但在不經意中也有暖暖的收獲。 天色陰沉,空中飛舞著大朵大朵的雪花,落在地上瞬間化成了水。進得學校,第一節課剛下,督導組要來課表,成員們選擇各自要聽的課。我選了六年級的語文。趁學生玩的功夫,悄悄鉆進教室。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分成兩塊,一塊寫著國家領導人的寄語,一塊寫著鼓勵學生用功學習的格言,字體端正大方,遒勁有力。 上課鈴還沒響,教師走進教室,學生坐好。在老師的示意下,學生邊吟詠歌謠,邊做起熟練的手指操。 上課了,老師以“喜歡夏天嗎”為題,引發學生回憶夏天的好處,然后板書《夏天里的成長》。出示教學目標時,拉開黑板,以電子白板呈現。隨著教學環節的展開,我也跟著學生進入了學習角色…… 不知不覺,一節課結束了,同學們意猶未盡,我也沉醉其中。沒有想到,在農村學校有這樣好的老師,粉筆字寫得漂亮,普通話說得流利。更重要的是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流程緊湊,一環套一環。提出問題,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要求學生有依據地回答問題,分分秒秒都離不開聽說讀寫練,班上40個學生,誰的坐姿不對了,思想開小差了,她都能注意到,或用眼光提醒,或一個學生能夠意會的動作,就連板書的那點間隙,學生也要跟著老師一起書空。 以我前幾年評“一師一優課”“省優課”和“部優課”的經驗,她的這節課完全能達到“部優課”的標準。因為語文課是一門很難上的課,一不小心就會被課堂的熱鬧所遮蔽,或者滑到主題班會課或思想政治課上去,但是她在這方面拿捏得非常有分寸,粉筆板書強調和電子白板呈現也非常融洽。課后交談時,她說到一個細節,這個年級原來只有27個學生,是她一手帶上來的,基礎比較好。另外13個是本學期從教學點上轉來的,基礎差,欠賬多,有的學生字寫不好,筆畫不正確的也不少。為此,她重拾教低年級的書空手段。 下午查閱檔案資料,要這要那,一個青年女老師跑前跑后。校長介紹說,這是學校的教導主任,早上我聽課的,是她的姐姐。原來姐姐在小學,妹妹在中學,這學期兩個學校整合在一起,她們也走到一起了。主任告訴我,她們的家在教學樓上能看見。我不好問這個家是她們的娘家,還是她的婆家,但一個家庭能考出來兩個學生,十幾年二十年成長為當地的優秀教師,不僅是她們家的福氣,也是這個地方孩子們的福氣。 好一對美麗的姐妹花! 去中心小學前,同行知情者說,這所學校辦得好,有一個辦學理念很超前的校長。在校門口,迎接的幾個青年人一律穿校服,有的佩戴黨徽,精明干練,其中一個介紹學校的情況,也沒聽清多少,記住多少。只是覺得校園干凈整潔,文化氛圍濃厚,學生陽光可愛,教師精氣神飽滿。聽幾節課,談不上最好,但也找不出什么毛病。令人想不到的是,一個年紀較大的老師居然使用白板純熟,在白板上指導學生修改作文,圈點勾畫,紅色的符號與黑色的字跡形成鮮明的對照,學生一看一目了然。學生把作文放在展臺上,也能在白板上勾畫,擴大了展示面,提高了課堂效率。 最令人振奮的是大課間、課外活動和課后服務。音樂類有舞蹈、口風琴、合唱,體育類有獨輪車、空竹、球類,美術類有沙畫、素描、國畫,特別是口風琴,已成全校最大的亮點。看學校的檔案資料,也是分類整理,專人負責。 離開校園時,我終于能認出校長了,高個子,短頭發,沉穩樸實,不多言語。正是靠著先進的辦學理念,憑著實干精神,帶出了優秀的班子,帶出了優秀的教師隊伍,也辦好了一所好學校。 大雪紛飛中,來到了幼兒園門口。下了車,冷得直打哆嗦,本想趕緊進去,但按防疫規定,需掃碼,登記。這些做了,幾個老師并沒有立即領督導組人員走向房間的意思,而是在雨雪中介紹起了學校。進了樓門,看了兩面墻上的辦園理念,也沒有上樓進房間,而是穿過另一個門,到了后院里。后院和前院一樣,綠色的人工草坪,只是南墻根一帶用簾子隔著,有人拉開簾子,放滿了尺把見方的包裝箱,塑料桶,方便面桶,各種玩具。介紹的女老師說,她們正在學做安吉游戲,這都是就地修舊利廢收集來的游戲材料。后院看完,貼著樓有一個向南通道,用木板、木條搭起了上去、平過、下去再上去再平過再下去的橋,解說者說這雖然有一定的風險,但能鍛煉幼兒的膽量和冒險精神。接著是一個東向的通道,分兩排,一排是秋千,一排是橡膠沙袋。東面墻也掛著簾子,里面擺滿了各種玩具,有的是購買的,有的是收集來的大小不一的油漆桶,有的是切割成大小不一的PVC管子,有的是自制的木塊。有一段地方擺著黃色藍色的塑料獨輪車。這一通轉完,我心里直犯嘀咕,這前后兩院、東西向南北向兩棟樓是因為需要這樣布置而建設的,還是依據這樣的建筑而匠心布置的。 進南樓,樓道、樓梯、樓角,都裝扮得如童話世界。功能室有沙畫、敲琴、舞蹈練功房、圖書閱覽室,另有會議室、資料室。印象最深刻的是隨處可見的繪本,有的是購買的,有的是有文化的家長繪制編寫的,特別是后者,經年積累,擺滿了一書架。 西樓是各年級教室,一樓一個主題,但都緊扣農村主題,彰顯農耕文化。不論走進哪一個教室,孩子們或搭積木,或玩游戲,豐富多樣的玩具,做出了“摩天大樓”,拱形橋、立交橋或“高速公路”,讓老師和觀摩者驚艷不已,贊嘆不絕。 我在縣城的幾所幼兒園搞過培訓,只要有辦學經費,有家長的幫忙,把學校武裝得“琳瑯滿目”并不難,難的是聯系農村實際把工程搞得如此之大,難的是想盡一切辦法的修舊利廢,更難的是在西北鄉鎮幼兒園引進繪本的膽識。 這是一個怎樣的園長呢?學區陪同干事說,解說的那一個正是。她不是科班出身,只讀了普師。已當園長十多年,是一個老園長了。她的獨特之處是肯動腦筋,不斷學,不斷積累。和她的丈夫一樣,她也帶出了一套班子,一支幼兒隊伍,辦好了一所學校。 好一對和諧的夫妻花! 水庫大壩下面下著雨,上到水庫壩沿,再沿著盤山公路往里走,陡然就變成雪片了。學校依山而建,每一排教室,占一塊平地,再上幾個臺階,就是另一排教室。每到一個鄉村小規模教學點,心里不是個滋味。消除了危房,建好了學校,然而學生越來越少了。推開傳出樂曲教室的門,眼前的一幕讓我驚呆了。一體機播放著歡快的樂曲,一個瘸腿的老師站在講臺上拿著教鞭打著拍子,兩排學生跳著極其舒展優美的舞蹈。兩排加起來也不過7個人,前面3個,后面4個。我的眼眶里熱乎乎的,弄不清是教室里熱,還是老師的瘸腿或者學生這樣超出想象的舞姿。站在講臺上的老師問我,是那樣的面熟,卻一時想不起來姓甚名誰。我們示意不要停,學生跳的瞬間,我拍了幾張照片。 我做著手頭的其他工作,腦海中閃過一幅幅畫面。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教師進修學校成人中師班里有那么一個身影,上下樓抓著扶手,邁著一只瘸腿。早操跑步時,他從隊伍里走出來,沿操場邊走一走。周六下午急匆匆地回家,周日下午風塵仆仆地返校。印象中騎一輛破舊自行車,回到學校的第一件事是在水池旁擦洗車上的泥濘。那是比較困難的時期,公辦教師常常拖欠工資,民辦教師更艱難,40元的津貼,要交學費,要自己生活,還要補貼家里。學校雖然辦了灶,但民辦教師為了節省,還是從家里帶一些洋芋、米面和饃饃,自己用煤油爐子將就做飯。作為年青的班主任,只重視抓考勤,抓紀律,不知道他們離家有多遠,家里有多困難。五六十華里的路,一周兩次的翻山越嶺,整整走了兩年。 可能學區考慮到他的腿腳不靈便,他就一直呆在家門口的學校,這一呆,就是四十多年。學校是講故事的地方,老師是講故事的人。在偏僻鄉村,人們不奢望有多好的學校,也不奢望有多好的老師,只希望那個簡陋的地方有人堅守,于是,村子里就有了瑯瑯的書聲,歡快的歌聲,孩子們的笑聲。瘸腿老師就是無數鄉村學校堅定的守望者之中最平凡最普通的那一個。 離開學校時,我先去跟他打招呼,怕他下臺階不方便。招呼雖然打了,但他還是一瘸一拐地走下臺階,把我們送到大門口。 學校的對面,灰白色的霧靄慢慢移動,經霜的樹葉閃耀著即將掉落的最后一片色彩。 好迷人的霜葉花呀! 2022.11.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