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是《黃帝內經》提出的重要思想,其明確出現在《四氣調神大論》中,原話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治未病”這個名詞,也是從前些年開始流行起來,說起“治未病”,西醫主張的方向就是打**針預防,中醫主張的方向就是喝湯藥防感染,二者的方向卻都是和《黃帝內經》相背離的。 那《黃帝內經》中所講的“治未病”,究竟是怎么個治法呢? 《集韻》等載:"治,理也?!?/span> 治未病的字面意思,即是在沒生病的時候就要管理好自己。 《四氣調神大論》載:“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br> 從上面的話我們可以得知,《黃帝內經》所講的“治未病”,就是要順應陰陽四季的規律,而不要去違背。 那該如何去順應陰陽四季的規律呢? 《四氣調神大論》記載: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生氣通天論》記載: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因而大飲,則氣逆。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這些“治未病”的內容淺顯易懂,本號就不再一一翻譯。 綜合以上,所謂“養陰”,即是對腸胃消化系統的保養;養陽,即是對四肢防衛系統的保養;所謂“治未病”,就是要順應一年四季和一天之中天氣的變化,調整飲食起居,達到“陰平陽秘”的目的,可概括為三條: 1、四季當中要注意:春天和夏天晚睡早起多活動,不要穿太厚;秋天早睡早起減少活動,注意添衣物;冬天早睡晚起到太陽升,宅家多保暖。 2、一日當中要注意:日出開始活動,中午為活動頂峰,日落后就收工回家,停止活動,不要外出,特別是不要接觸霧氣和露水。 3、飲食上:要保證營養,要讓自己有力氣,滿足工作和生活需要,但是不吃太飽,不要酗酒,不要久坐久站。酸、甜、苦、辣、咸適可而止,不要追求重口味。 道理簡單,知易行難。和大家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