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我們總是把“說謊”、“自私”等當作是心理行為問題甚至是品德問題來對待,每當孩子出現這些心理行為問題時,我們總是對他們進行批評教育,有時還要對他們進行懲罰。但是下面我向大家介紹的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所存在的“說謊”、“自私”等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心理行為問題,而是孩子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十分正常的心理現象。 ★ 不是說謊的說謊 4歲多的婧婧,非常喜歡鄰居小朋友的長毛絨娃娃,在她的再三懇求下,媽媽答應在她生日的時候送給她一個同樣的娃娃。可是,第二天,她就告訴幼兒園的小朋友:我媽媽給我買了一個漂亮的長毛絨娃娃——可漂亮了。事實上,她媽媽還沒有給她買到該玩具,因為當時離她的生日還3個多月。 這種“敘述與事實不相符”現象,在3~5歲的孩子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它也是一種過程性的心理現象,到孩子6、7歲或者更大些時,這種現象就會自然消失。這時候的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心理現象,那是因為他們能力有限,他們往往會把想象中的事物與現實中的事物混淆,不能清楚地把它們區分開來,因而會把童話故事當成真的,也會把自己臆想的事情、渴望的內容當作真的,并以肯定的形式加以敘述。孩子這時候的“說謊”并不存在“虛榮”和“故意”的成份。因此,我們不能將之視為“不誠實”之類的品德問題,否則,這個“不誠實”的標簽將會成為孩子今后發展過程中難以逾越的障礙,我們要做或者是應該做的是:要有耐心地幫助孩子把事情弄清楚,把現實的東西和愿望中的東西區分開來。 ★不是自私的自私 一位媽媽對我抱怨說:“我的寶寶有三粒巧克力,我逗他說:'給媽媽一粒吧!’。孩子分了一粒給我;父親如法炮制也得到一粒。但當奶奶再去要時,孩子便說:'這粒是我的!’”媽媽失望地抱怨自己的寶寶怎么這么“自私”。 其實,在嬰幼兒時期的孩子中,像最后一粒巧克力不給別人這樣的所謂“自私”行為是普遍存在的,但它并不是通常人們所理解的“自私”、“心胸狹窄”,它的存在只是說明孩子有了“自我意識”這一概念。大人們大可不必為孩子低幼時期的這類“自私”行為感到煩惱。只要等孩子稍大些后,進行適當的引導,孩子一般都能從這種“自私”中走出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