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寒假,我計劃繼續帶領四年級的非虛構閱讀活動。 意外的是發現不少家長并不清楚 “非虛構”這個詞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閱讀非虛構。幾次一對一的溝通后,我覺得有必要用一篇文來說說清楚。 先來說說什么是非虛構。 網絡上查到的非虛構(Non-fiction)概念是除虛構以外的都是非虛構。例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歷史文化、新聞報道、回憶錄、傳記作品等。 虛構讀物理解起來很簡單,即現實生活不存在的,不真實的,是靠想象創作出的內容。比如小說、詩歌、童話等。除掉這些之外都是非虛構了。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非虛構的閱讀無處不在,比如因工作閱讀的專業書、菜單、說明書、公共交通站牌、藥品處方等,只是我們可能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進行非虛構閱讀而已。 ![]() 我是怎么關注到非虛構閱讀的呢? 最早是因為無意中看到一篇文章中列出的對比書單,美國十所高校圖書閱讀綜合排名的書都是諸如柏拉圖的《理想國》、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這一類的書,而中國名校浙江大學的書單榜上,《平凡的世界》第四次蟬聯冠軍,其它上榜的書也都是《萬歷十五年》、《狼圖騰》、《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等書,兩相對比讓人有些意難平。 這個書單對比也許并不合理,十所高校和一所高校,也不知道是什么具體年份。但是它還是透露出一個訊息,非虛構閱讀比例在大學生中顯然有待提高。 不見得只是在大學生這個群體存在這種想象,我在兒童閱讀的帶領中發現,很多孩子特別是女孩,不喜歡閱讀沒有故事情節的書,家長們對故事類讀物的關注度比較高,對非虛構讀物往往只會局限于習慣培養的功能性讀物。 而國外孩子的情況呢? 我關注到的美國著名大數據在線教育軟件公司 Renaissance發布一年一度的美國少兒閱讀報告,詳盡地分析了K-12年級美國孩子本年度的閱讀榜單以及閱讀問題,并提到美國學生非虛構閱讀的時間占比,四年級50%,12年級70%。這個比例讓我非常吃驚。 如果兒童時期能有這樣比例的非虛構閱讀時間,大學時期閱讀非虛構書籍的可能性也會大幅增加吧! ![]() ![]() 為什么要注重孩子的非虛構閱讀? 如果一個孩子小時候不曾有意識地學習非虛構閱讀的方法,甚至很少接觸非虛構讀物,那有很大可能會影響到青少年甚至成年時期的閱讀類型。 做兒童閱讀推廣這些年,發現很多家長都已經知道要根據孩子的興趣為孩子購買書籍,也了解到閱讀不要過于功利,不要只想通過閱讀給孩子灌輸知識,但好像在不知覺中,對閱讀的理解又有些矯枉過正了,知識性讀物在家庭中的比例明顯偏低。 所以這些年我在不同的講座和分享中,都強調非虛構讀物在一個孩子的閱讀內容中的比例。如果僅僅進行虛構閱讀,是遠不能看到完整的閱讀世界的。 非虛構讀物是可以拓寬孩子視野,激發孩子好奇心的,雖然知識性強,但這些知識是學校知識之外有益的補充。通過閱讀非虛構,可以讓孩子理解自然和歷史,了解現實,也讓孩子更理解生活本身,更重要的是,非虛構讀物是可以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提高孩子思辨能力的。 當然,有時候非虛構讀物看起來不免有些枯燥和晦澀,不容易理解,但是兒童非虛構讀物已經盡可能做到了讓孩子理解。近幾年非虛構讀物在海外童書出版領域比例大幅提高,引進國內的優秀非虛構讀物也非常多,是找得到好書的。 ![]() 如何提高孩子的非虛構閱讀能力? 其實我注意到不少成年人閱讀非虛構書籍是困難的。我在帶領成年人的課程中發現,一本并不厚也不晦澀的兒童文學理論書《說來聽聽》,很多人都覺得難以讀進去。 反觀自己閱讀經驗的變化,閱讀兒童文學相關理論書和各類非虛構讀物明顯比幾年前更容易進入。簡單來說就是非虛構讀物讀得越多,大腦中相應的神經元鏈接也逐漸增多,讀起來也就越容易,成年人如此,兒童更是如此。 如果在兒童時期多多接觸非虛構讀物,養成閱讀非虛構的習慣,具備非虛構閱讀的基礎能力,不論是進入大學后的學術閱讀還是成年后的閱讀,閱讀非虛構困難的情況應該都會有所改觀吧! 在家庭閱讀中,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增加家中的非虛構讀物,并用各種方式影響孩子閱讀。 一個孩子的閱讀能力的提高,要從閱讀的數量、質量和閱讀難度三個方向發力才可見效果。單一類型的讀物數量即使很大,對于閱讀能力的提升是有限的。相對于虛構類讀物的易讀性,非虛構也許更有閱讀難度,更需要閱讀方法、引路人和那本全壘打書。 這幾年帶領兒童的非虛構閱讀中發現,在一個互相影響的群體氛圍中,選擇相應主題的多本非虛構讀物,了解了非虛構文本的特點后,再輔以非虛構閱讀策略的帶入,比如提問與預測、確定重點等,是能夠讓孩子進入到非虛構的世界中的,而這個世界,孩子一旦發現了樂趣,只會樂此不疲、流連忘返。 所以,這個假期我將繼續嘗試帶領非虛構閱讀活動,要不要來體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