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最難學的地方,在于它看不見摸不著,學習任何樂器,手型不對,老師能擺你手指;按錯琴鍵,老師能幫你找音;身體緊張,老師能拍你肩膀;用力不對,老師能搖你手腕~ 但是唱歌……咬字不準,不能拽你舌頭;喉嚨不開,不能摳你嗓子;氣息不用,不能灌你氧氣;共鳴不夠,不能掏你腦門。 所以學唱歌,是概念先行,然后才是身體力行~ 人發聲是什么原理,聲帶振動,聲帶靠什么振動,氣流。 因此: 真聲:氣息帶動整個聲帶振動發音,接近生活語言,適合中低音區。 假聲:氣流振動聲帶邊緣發音,比生活語言翻高八度,適合高音區。 胸聲:帶有胸腔共鳴的真聲,常在真聲的低音區。 頭聲:帶有頭腔共鳴的假聲,常在假聲的高音區。 氣聲:漏氣的真聲或者假聲,聲帶松弛不閉合,流行唱法常用。 混聲:以上各種混,真聲混假聲,假聲混頭聲,真聲混氣聲,胸聲混頭聲········ 以上這些概念,并不是學習聲樂的全部內容,它們僅僅是在唱歌過程中,對音色聲區的基本認知,那沒有這些認知就不能唱歌嗎?當然不是。但作為聲樂老師,要有這些認知;作為專業學習唱歌的學生,也需要了解這些認知。 這些概念,用文字介紹,只是一句話,但操練起來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 那要怎么訓練: 首先,是穩定性。比如真聲,我們說話當然是沒問題,但練聲發的是長音,容易下滑,容易抖,沒受過訓練的聲音,上滑下滑都是常態;再比如假聲,女生的假聲比較自然,而男生的假聲類似太監說話,剛接觸到假聲的男生可能會不自信或者笑場,要讓男孩子習慣用假聲,是需要過程的;再比如頭聲,這是平時說話根本用不到的聲音,除了京劇里的念白,但京劇演員屬于專業人士,我們學習唱歌的過程,要想做到頭聲張嘴就來,那基本也就過渡到專業人士了。再比如混聲,真假聲的換聲點是最難練、也是最重要的技術,要做到無痕的換聲點都很難,更別提混聲演唱了,包括其他各種混聲,都需要過硬的基本功。 其次,是靈活性。真聲穩了,胸聲有了,頭聲混聲也練出來了,該操練了。我們學唱歌的過程中有體會,如果用假聲唱時間長了,真聲就落不下來;而要把高音帶出胸聲,低音帶出頭聲,也很難做;還有真假混聲的比例怎么控制,中音區的真假聲是摻著來的,是真聲多一點或者真聲少一點的問題,并不是50對50的比例。一首歌的音域通常在2個八度以內,也就是說以上所有音區和音色都會遇到,怎樣能做到靈活的轉換,高音的頭聲突然接個低音的胸聲,不是不可以;兩遍副歌重復,也可以變換不同音色;真聲突然轉高音假聲都屬于基本操作范圍;重點是靈活自然,才能耐聽。 最后,是審美點。這是最重要的問題,當你把所有的技術問題都攻克,也不一定能唱好聽,為啥,原因非常辯證。就是你不可以在技術上做到完美,要保留瑕疵,才能逼近完美。怎么解釋,因為人的情緒不可能一直飽滿,我們聲樂的最終表達是情感,每一首作品都有它的情感表達,失意的時候氣聲多一點,崩潰的時候用點哭腔,頹廢的時候甚至可以帶上嘶啞,但是這個尺度在哪里,就考驗到每個人的審美了。 從頭到尾都展現完美技術的話,一般體現在民聲和美聲領域,所以常年學習民聲和美聲的人很難唱好流行歌曲,而所謂的民聲和美聲,也是國內對唱法的定義,國外區分的是歌劇演員還是音樂劇演員,鄉村歌手還是搖滾歌手。 美聲唱法的英文翻譯,bel canto,是源于17世紀和18世紀的意大利歌劇唱法,canto是意大利語“歌曲”的意思,說實話這種唱法不在多數國人的審美點上,屬于小眾藝術。民聲唱法的英文翻譯,folk singing,民間的傳統的演唱,這也不是我們理解的民聲,民聲唱法是伴隨著春晚在國內流行起來的,隨著春晚的沒落,現在年輕人欣賞民歌的也越來越少了。 以前無論中外,都發明了這種打開腔體高位置共鳴的演唱方法,比如意大利歌劇和中國京劇,是因為沒有麥克風。當歌唱走進了劇院,要想讓最后一排的觀眾聽到,必須要調動所有腔體為音量服務,而一旦追求音量,就會失去音色的靈活多變,音色一旦統一,表達感情的力度就會消減,這也是美聲往往沒有流行歌曲觸動人心的原因,技術過于完美,音色過于單調,和觀眾有一定距離感。 回到本文主題,對于真聲、假聲、胸聲、頭聲、混聲、氣聲,我們首先要了解這些概念,其次是熟練掌握這些技術,最后根據個人審美運用到歌曲演唱中,作為非職業歌唱演員,不用過多糾結唱法,所有唱法都是為歌曲服務的,歌曲是為感情服務的,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審美視角,一首詠嘆調用流行唱法可以嗎,可以;一首流行歌曲用美聲唱法可以嗎,可以。 審美在線,用上技術,表達情感,怎么唱都不會難聽的。 如果審美不在線,只用技術和情感....... (咋還唱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