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繁花》看了幾集,整體感覺和原著有很大改動,原著中《繁花》的開篇以陶陶和滬生閑談為引子,交代了一些人物,比如芳妹、阿寶、梅瑞等。 而改編后的《繁花》直接是以寶總的視角,用第一人稱敘事。故事是以阿寶為中心展開,將滬生和小毛這兩條線去掉了。 一開場寶總就遇到了一場車禍,從這場車禍中把和他關系密切的人物都帶了出來,比如玲子、金鳳凰、包括爺叔等等。 有些模仿電影《教父》的開場。《教父》以婚禮開篇,看似沒用,但能很快帶出角色以及交待出人物性格。 這一經典開場不知成為了多少影視劇開場學習的標桿。所以,這樣的一個開場,胃口吊得很足。 ![]() 02. 上海的風情在于她的蓬勃與騷動。而她的蓬勃不僅僅在于其繁華。 她的騷動,不僅僅在黃河路、復興路,也不僅僅在夜東京、至真園和紅鷺里,更在盤結亂生的街道和弄堂里的,是看似有情,實則藏掖著,看似無情又眼波流轉,不知有意還是算度,是各過各生活,但因著好奇和窺探,又帶著半分勾連。 就像王安憶《長恨歌》筆下的上海,每一個弄堂里都裝著人生的悲喜,藏著來來回回、世情男女的故事。 《繁花》聚集了一群上海各類人物群體。有代表知識分子的滬生,又有代表工薪階層,單純無公害的小毛,還有像梅瑞這樣踩著男人往上爬的女人…… 而這座城市除了烈火烹油的一面,更有平民百姓掙扎爬行的一面。沒有點本事的人,死了都沒個聲響。這“不響”里有不甘,也有無奈。這座城市的魅力,也是這座城市的無情。 ![]() 改編之后的《繁花》刪減了一些東西。而有了這些刪減,就不可避免地刪掉了一些血肉,也相應地刪掉了一些味道。 金宇澄原著里的人物譜系龐大,但他用位置極低的“說書人”視角以具體人物展開講述,瞄準的是普通人的細碎生活,市井、曖昧、香艷。 改編后的《繁花》因為故事性更集中,還有傳播的考量,這方面的渲染必然要弱化一些的。 這一點,從陶陶這個還存在的角色身上也可體現。在劇中,我們看到陶陶是個見色起意的男人,身邊鶯鶯燕燕不斷。這個角色由陳龍來扮演,說實話,總覺得陳龍氣質太正,不太適合陶陶這個角色。 原著中的陶陶這個角色更加世情,他是一個八卦心很強的角色。有點什么事都逃不過他的眼睛。當然,他的眼睛都盯在了男歡女愛這檔子事上了。下面就是作者金宇澄筆下陶陶向滬生八卦的一段。 陶陶說,大太陽,天熱,攤頭下面一暗,就有秘密,街面房子36號矮老太,平時老眼昏花,張張鈔票,要摸要捏,但是看遠,等于望遠鏡,看得到女人下面張開的白翅膀。 原著中這樣的文字,葷葷素葷,春江水暖。 其實,陶陶算是還比較貼合原著人物設定的。比如汪小姐,人物設定有更大變化,在劇中,她和阿寶在他創業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并且對阿寶癡情一片,至情至性的汪小姐,在原著中其實是已婚人士,并且還懷了某總的孩子。 ![]() 03. 王家衛,是大家都比較熟悉了,他的電影《東邪西毒》《阿飛正傳》《2046》這些作品風格非常明顯,大家一看就知道是王家衛的。 鏡頭唯美如油畫,音樂都有故事性,他的作品似乎更注重藝術性所以沒有那么通俗。 作為王家衛第一部電視劇。他沒有將講述方式停留在之前的電影作品中,他還是有意向下兼容了。 上海空氣中散發著那股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快感味道,他用流光溢彩、紙醉金迷等元素表達了出來,有點像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 ![]() 劇中的鏡頭是講究的,每一個畫面都是電影級別,像一幅油畫。女人之香艷,美食之誘惑,飯局之江湖,人性之幽微都納入了鏡頭之下。 除了畫面,王家衛作品中的音樂一向是他的加分項。劇以八九十年代的大上海為背景,并且加入了非常多那個年代的元素,比如里面的插曲——《再回首》、《執迷不悔》等都是那個時代曾大熱的歌曲。 ![]() 不過,哪怕有以上種種,還是感覺劇版的《繁華》整體基調上似乎還是不像90年代的上海,更像二三十年代的舊上海。 當然,王家衛的《繁花》自另有一番風味的。隨著劇情的深入,人物和故事都漸入佳境。無論寶總、玲子、李李還是爺叔,都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就連以盧美琳為代表的老板娘群像都是惹眼的。 總的來說,金宇澄的《繁花》是金宇澄的繁花,王家衛的《繁花》又是王家衛的繁花,剛開始的遺憾就都不重要了。兩個版本的《繁花》差異大,但不耽誤我們對這部《繁花》的著迷。 金宇澄在小說里引用了穆旦的詩,其中兩句是, “而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 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們沉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