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情緒管理孩子,或許短期有效,卻會在孩子心里埋下炸彈,也讓他們長出一身戾氣。
來源 |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前陣子,一則“母親拿椅子怒打女兒”的新聞,沖上熱搜。視頻里,女兒不聽話到處亂跑,媽媽在后面一直大聲制止。忽然,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手里的冰淇淋弄臟了裙子。媽媽一看,不是馬上去攙扶,而是抄起身邊的椅子砸向女兒。“或許那一刻,這位媽媽根本控制不住自己,除了打罵,她不知道怎么管孩子。”可一碰到孩子不聽話,很多家長都會不自控地變身為“情緒猛獸”,對孩子造成深深的傷害。教育家盧梭曾說: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發脾氣。你的咆哮怒吼、拼命責打,或許短期有效,但卻會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顆炸彈。遲早有一天,你失控的情緒會將其引爆,摧毀孩子本應美好的人生。
作家莉絲·默里在一期TED演講中談起自己的悲慘童年。在她記憶里,從小到大但凡犯有一點錯,都會引起父母的暴怒。直到多年后,她才聽父母說:“除了嚇唬你,打擊你,我們不知道怎么管你。”見孩子還不動彈,媽媽二話不說提起他的衣領就往門外拽。孩子哭鬧起來,媽媽也開始吼:“再也不帶你出門了,真丟人!”店員上來勸阻,但媽媽還壓不住怒火,愈發大聲地斥責孩子。最后竟動起粗來,連踹了孩子好幾腳。孩子被嚇得止住了哭聲,哀求著:“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說句心里話,很多時候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在“管教”這件事上太過無能為力。在他們看來,發一次火的效果,遠勝過平心靜氣地講道理。一位育兒博主,曾在直播間感慨:“越是低層次的父母,越只會用情緒管教孩子,而不是輸出價值觀,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沒有人生來就懂事,孩子會犯錯,會磨蹭,會鬧得你心煩意亂,會調皮到讓人難以招架。而父母們如果不懂孩子天性,無視孩子的成長規律,就只能用蠻力、發狠勁, 靠“情緒暴力”速戰速決。王小波有句話說得好: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想想真是這樣,我們越是管不了孩子,越傾向于用情緒震懾他們。你對孩子發的火、動的怒,止住了他們的淘氣,卻化成了一股股戾氣。那天她的錢包不見了,她以為是兒子偷的,便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孩子暴打了一頓。鄒璐一聽,馬上建議媽媽報警,可一連幾周都沒孩子的音訊。直到兩個月后,她接到派出所電話,才得知兒子因為打架斗毆被拘留了。鄒璐陪這位媽媽去見孩子,幾句交談下來,她發現,孩子行事沖動,很難溝通。而在一旁痛哭的媽媽,也發現孩子的表情、語氣、態度,和自己是那么相似。“父母的情緒暴力,對一個孩子的傷害是致命的,他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和人格發展。”孩子的成長,不是一根筆直的線,而是一條不斷波動又回到正軌的曲線。當孩子偏離正軌時,父母用力過猛地矯正,那這條成長線很可能在中途就被攔腰斬斷。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易怒父母,能養出什么樣的孩子?有性格缺陷,不是易怒,就是容易抑郁,經常惹上麻煩;總在取悅人,不知道為自己爭取,只會把自己放在最后;很敏感,外界一點風吹草動,就會在心里引發軒然大波......《少年憂郁癥》一書中,小高的遭遇讓人讀來很是惋惜。他家境不錯,成績也好,可就在高三那年患上了抑郁癥,幾次三番想要自殺。工作人員耐心開導,一番了解后才明白,他的不幸全來自他那個脾氣暴躁的母親。小時候因為沒有背過乘法口訣,媽媽會在大庭廣眾之下暴打他;后來讀高中,課業壓力大,他經常打瞌睡,但只要被媽媽看到就是一番諷刺挖苦;他感覺,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就像被困在一個滿是機關的牢籠中。一不小心,就會觸動媽媽的敏感神經,招致毀滅性的打擊。他小心翼翼地活著,心理壓力與日俱增,終于再也扛不住了,想一死了之。教育家尹建莉曾說:你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用情緒管教孩子,讓孩子在緊張動亂的環境中長大,是最大的家庭悲劇。父母情緒穩定、遇事淡定從容,孩子也會陽光自信、樂觀積極;而父母時常控制不住脾氣,則會給孩子留下一輩子的陰影。一個爸爸,工作中遇到不少煩心事,剛剛過了很糟糕的一天。他心事重重地回家,一進門,看見兒子一邊看電視,一邊吃著零食。可以對孩子說:“爸爸心情不好,你能不能先去乖乖寫作業。”如果孩子還是不聽,可以先把自己關在屋里,冷處理一下,等孩子緩過神來,再慢慢講道理。羅佩說,父母有情緒很正常,讓誰壓抑情緒都不可取,但作為成年人我們要學會“積極暫停”。感覺要發火了,先出門走走,讓自己安靜下。就要開口責罵了,先喝杯水,平復一下心緒。別讓情緒以傷害、侮辱、打擊的方式宣泄出來,要讓孩子捕捉到我們的真實感受與意圖。媽媽一聽,立馬數落她:“錢都交了,你這樣對得起我嗎? 不去上課,就別再和我說話!”其實,女兒不想去的原因,不過就是被老師批評了幾句,心里有些抵觸。想用幾句抱怨,讓媽媽多關注她一下。羅佩說,這位媽媽如果先問清楚原因,幫孩子打開心扉,或許就能順利解決問題。這天回家,他一進門就看見兒子在打游戲,就氣呼呼地關掉游戲機,勒令兒子馬上去學習。可一個小時過去,他發現兒子還在磨蹭。正準備發火時,卻聽到兒子說:“爸爸,作業早寫完了,我不知道還要學什么? ”這下,他才恍然明白,他從來沒有給孩子具體的要求,平常說的,都是很籠統的“你要聽話”、“不要貪玩”......意識到這一點,他馬上和兒子一起制定了學習、運動、作息的計劃表。“最無用的父母只會發脾氣,而聰明的家長,都盡量教孩子做事,不給他們調皮搗蛋的機會。”“教育中,家長們很容易陷入'情緒漩渦’,用暴戾之氣震懾孩子。”而用情緒管教孩子,那結果只能是,復刻出一只和他們一樣的“情緒野獸”。只有和孩子建立感情鏈接,走進他們的內心,才能把他們送回正軌。養育一個孩子很累很不容易,做父母的也是在摸索中前行,會煩躁、會崩潰、會不知所措。和孩子一起成長,努力去成為更理智、更溫和的父母,然后與孩子一起奔赴更幸福的未來。點個“在看”,與家長朋友們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