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戰爭題材的影視劇時,經常能看到所謂國軍雜牌軍的說法。這里的“雜牌軍”是相對于老蔣的中央軍而言,諸如東北軍、西北軍、晉綏軍、川軍、桂軍、滇軍,在中央軍眼里都是雜牌軍;而在中央軍里,也有嫡系和旁系之分,旁系往往也被稱為是雜牌軍。
尤其是在老蔣的部隊具有絕對優勢之后,所謂的雜牌軍之說就愈加普遍了,甚至這些軍系的部隊,也自嘲是“雜牌軍”,其待遇、武器裝備、兵員充實度等等,與老蔣的嫡系差別是相當大的。
實際上在1920年代后期國軍初成之際,老蔣的部隊還沒有絕對優勢,當時各軍閥之間的混戰頻頻。
尤其是到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央軍、西北軍、晉綏軍參戰兵力過百萬,后期張學良亦率東北軍精銳入關,大戰中各方光是傷亡就有30萬人,可見國軍各大集團交鋒之激烈。
不過,中原大戰結束后,西北軍、晉綏軍敗北,其中晉綏軍在整編后稍經波折,還由閻錫山控制;而巔峰時擁兵40萬的西北軍則四分五裂,或被傷亡消滅、或被裁撤遣散、或被收編整理、或被分化吞并等等。
這就使得原來的西北軍“碎片化”,之后各路西北軍的境遇雖然不同,但卻再也未能成為一個整體了。
所以從1930年中原大戰之后的“西北軍”,往往只是講某部的建制淵源是西北軍,而不是一個整體性的西北軍了。
比如說韓復榘第3路軍是西北軍,宋哲元的第29軍也是西北軍,孫連仲的第26路軍也是西北軍,但上述三部之間的差別極大,而且也根本不可能協調一致。
實際上由于西北軍原先的規模極為龐大,在1930年收編之后存在的部隊還有很多,比如吉鴻昌將軍的第22路軍。
該路軍最初轄有3個師,即第30師、第31師、第33師。
其中第30師是以吉鴻昌將軍所率本部——第11師改編的;第31師是由張印湘所率西北軍第2師改編;這個第2師有原來吉鴻昌將軍所率第19師的成分,張印湘原來就是第19師的旅長,所以合編在一起有歷史淵源。
因為當時西北軍的師編制很大,一個師就有一萬多人,加上是收編實際上是合編,所以部隊規模也大。
老蔣在收編之初也要做做場面事兒,所以最初給的編制也不小。
第30師和第31師都是“甲種師”編制,各轄3個旅;其中第30師有第88旅、第89旅、第90旅;第31師有第91旅、第92旅、第93旅。
除了各轄3個步兵旅外,每個師還各有一個野炮團。
第22路軍編成后,又將葛運隆的第33師也編入,不過這個師是跟南京方面直接申領經費,實際上第22路軍并不能完全統轄到,因此情況比較特殊。一般情況下,談及第22路軍資料時,并不會特別提到這個第33師,但在明面上的建制關系上有它就是了。
除了上述的三個建制師外,第22路軍總指揮部還直屬有特務團、工兵營、輜重營、騎兵營、機槍營等。
所以在1931年時,主要以炮兵為基礎又新成立了一個特務旅。
在這里,我們有必要簡單談談此類“特務”部隊。
我們在諜戰劇中經常看到的“特務”跟咱們這里所提的“特務”是不一樣的,前者所指的是敵特分子,而這里的特務指的是技術兵種或特殊任務類。
西北軍部隊,有編手槍隊的習慣,其正式的編制名稱是特務連、特務營、特務團等。
而在加入了炮兵、工兵、騎兵、機槍等當時的技術兵種類后,這樣的部隊也叫特務團,甚至是特務旅。
以第22路軍的情況來說,特務旅總計編有三個團,其中第1團是步兵團,實際上就是特務團;第2團和第3團則是炮兵團,全旅編制總數為5000余人。
其中步兵第1團兵力1600余人、炮兵第2團兵力1900余人、炮兵第3團兵力1400余人,另外還有旅部及直屬特務連。
其中炮兵第3團的兵力數之所以比炮兵第2團要少500來人,主要是因為它缺編了一個炮兵營。
所以這個特務旅,總計是實編有5個炮兵營,那么我們重點就看看它的炮主要都有啥。
第一個炮兵營裝備的是150毫米口徑的重迫擊炮,這種迫擊炮由鞏縣兵工廠制造,是西北軍當時極為經典的重型火力,該營總計有14門150毫米口徑重迫擊炮。
第二個炮兵營裝備的是山野炮,為啥不是純山炮營或者純野炮營?因為它同時裝備有山炮和野炮,而且型號更亂,共計有1門大正六年式75毫米山炮、2門俄造76.2毫米重山炮、2門克虜伯75毫米野炮、4門三一式75毫米野炮。
總計才不過9門炮,就有兩種類型、兩種口徑,來自三個國家,具體有四種型號,可見該營的裝備之雜。
第三個炮兵營裝備的是清一色的克虜伯75毫米野炮,總數是12門。
克式野炮是當時我國軍隊里,裝備最為典型的“重炮”了,而且這12門炮是標準的“三連制”炮營,據匯報大炮還完全良好,可以說是當時特務旅炮兵的精華。
第四個炮兵營裝備的是6門斯柯達75毫米野炮和6門三一式75毫米野炮,兩種炮湊出來12門,也算是一個標準的炮兵營編制了。
第五個炮兵營則又是一個重迫擊炮營,裝備的是4門鞏縣造150毫米重迫擊炮和11門其他口徑的重迫擊炮,不過炮的狀態不行,大多數已經不堪再用。
總計上述這5個炮兵營實際裝備有:
大正六年式75毫米山炮1門、俄式76.2毫米山炮2門、克虜伯75毫米野炮14門、斯柯達75毫米野炮6門、三一式75毫米野炮10門、鞏縣造150毫米重迫擊炮18門,其他重迫擊炮11門。
其中山野炮合計33門,重迫擊炮合計29門,合計各類炮62門。
此外在彈藥方面,山野炮彈總計有2086發、另有重迫擊炮彈736發。
以上述的火炮數量來看,其實第22路軍的重火力配置還是相當強的。
我們此前認為,這個特務旅(實際大略可以叫炮兵旅了)是將原第30師、第31師的野炮團全部收編而來,但在上述特務旅匯報本旅實力的同一年(1934年),第30軍(此時第22路建制取消,原部隊改為第30軍)也上報了全軍實力。
根據這份全軍實力匯報,第30軍當時轄有第30師、第31師、特務旅(此時第33師已經脫離建制),師采用三旅六團建制(兵力不滿額),特務旅為二炮團一步團建制,全軍總兵力數21700余人,另有騾馬1300余匹。
在武器裝備方面,計有各類槍12200余支、七九重機槍73架、六五重機槍40架、山炮38門、野炮30門、迫擊炮135門、步槍中七九槍約72%,余為雜色槍。
在第30軍全軍武器統計中,槍械類暫且不用多看,重點是它提到的火炮狀況,其中山野炮總數達68門,而特務旅3個炮兵營所轄的山野炮總數是33門,那么還有另外的35門;而特務旅2個炮兵營所轄重迫擊炮是29門,那第30軍其余部隊還有106門迫擊炮。
也就是說,除了特務旅外,第30軍的其他步兵師、步兵團里還有大量火炮。
尤其是第30師和第31師,大概率還保留了師屬炮兵,甚至除了山野炮外還有重迫擊炮,其規模可能也接近團級。
而按照第30軍的編制,每個步兵團有一個迫擊炮連,那么第30師和第31師總計有12個步兵團,外加特務旅的那個步兵團,全軍總計有13個步兵團,那就有13個迫擊炮連。
以每個連6門炮計,則是78門迫擊炮,以該軍當時實有迫擊炮數,填充完畢所有編制,也是沒有問題的。
所有我們大致可對第30軍(原第22路軍)的200余門炮的配備情況做出如下判斷:
第一:在特務旅級編有兩個山野迫擊炮團;
第二:在步兵師級實際有接近于團規模的山野迫擊炮配備;
第三:在步兵團級有可以滿編的迫擊炮連
(注:當時的旅級除警衛外,一般不轄直屬隊)。
如果是僅僅看裝備數量和編制等級,那么第30軍雖然是標準意義上的雜牌軍,但能做到這種火炮配置,可以說比當時的中央軍還要強了。
但武器裝備不僅要看數量,也要看性能。
西北軍之所以有這么多火炮,主要原因在于幾乎接收了原來北洋軍時期的各類炮,而且掌握了鞏縣兵工廠,所以山野炮和迫擊炮為數不少。
但是當時的炮,在過度使用、保養不善、久經戰場以及本身質量不佳的多重因素下,到1930年代中期,其實大多數已經不堪用了。
如第30軍上報實力數時,老蔣派去的人就建議把這個特務旅編制取消,理由就是火炮太劣。然后把炮收走后,好的留用,壞的扔兵工廠報廢,該特務旅的兵力也不要,而是分流到兩個步兵師彌補缺額。
后來的實際操作也確實如此,特務旅的建制很快取消,后續兩個步兵師的一些山野炮也上交,最后大致只留了一個炮兵連。
需要多說一句的是,這里的第31師就是后來堅守臺兒莊力挫日寇精銳的那個師;而上交報廢的150毫米重迫擊炮后來在抗戰時期又被兵工廠改造使用,在滇西抗戰等諸役中繼續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