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吳茱萸一升,湯洗七遍(6g) 人參三兩(9g) 大棗十二枚,擘(四枚) 生姜切六兩(18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胃暖肝,降逆止嘔。 【主治】胃氣虛寒或肝寒犯胃證。食谷欲嘔,胸膈滿悶,胃脘冷痛,吞酸嘈雜;或巔頂頭痛,干嘔、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脈沉遲或沉弦。 【制方原理】本方原治陽明寒嘔、厥陰頭痛及少陰吐利三證,其中以陽明寒嘔與厥陰頭痛為主。中虛胃寒,胃失和降,濁陰上逆,故食谷欲嘔,胸膈滿悶,胃脘冷痛,吞酸嘈雜。肝脈夾胃上行,上人巔頂,肝胃虛寒,陰寒濁氣偱經上沖,故巔頂作痛,脈沉弦;肝寒犯胃,胃失和降,則干嘔或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脈沉遲,為虛寒之象。本證病機為中虛胃寒,胃失和降;或肝寒犯胃,濁氣上逆。治宜溫胃暖肝,降逆止嘔。 方中吳茱萸辛苦大熱,入肝胃腎經,溫胃暖肝,降逆止嘔,為君藥。生姜辛溫,溫胃散寒,和中降逆,重用為臣藥。君臣相配,散寒降濁之功益著。人參益氣健脾養(yǎng)胃,扶中氣之虛;大棗益氣滋脾,甘緩和中,兼顧氣津,既助人參補脾養(yǎng)胃,又制吳茱萸辛熱燥烈,且與生姜相配,調和脾胃,為佐藥。四藥相合,共奏溫中補虛、暖肝溫胃、降逆止嘔之功。 制方特點:肝胃并治,溫補兼行;主以溫中降逆,佐以益氣護津。 本方與理中丸均有溫中祛寒之功,皆治中焦虛寒之證,理中丸所主側重于脾虛失運,證以腹痛下利為主;本方所主側重于胃寒氣逆,證以脘痛嘔吐為主。理中丸兼可治脾氣虛寒不攝之失血、多涎等癥,本方則可治肝寒犯胃所致巔頂頭痛等癥。 【臨床應用】 1.用方要點 本方主要為胃氣虛寒或肝寒犯胃證而設。臨床以食谷欲嘔,或巔頂疼痛、干嘔、吐涎沫,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脈沉遲或沉弦為使用依據。 2.臨證加減 胃氣不降,嘔吐較甚,加半夏、白豆蔻;寒凝氣滯,胃脘疼痛較重,加高良姜、香附;吐酸甚者,加煅瓦楞子、海螵蛸;氣血失和,頭痛甚者,可加川芎、當歸;少陰吐利,手足逆冷者,加附子、干姜。 3.現代運用 常用于慢性胃炎、神經性頭痛、三叉神經性頭痛、血管痙攣性頭痛、梅尼埃病、眩暈癥、神經性嘔吐、腦中風頑固性嘔吐、妊娠嘔吐、化療引起的嘔吐、慢性膽囊炎、胃輕癱、高血壓等證屬肝胃虛寒者。 4.使用注意 肝胃郁熱之嘔吐,本方忌用。 (內容摘自謝鳴主編的方劑學教材) 吳茱萸湯方歌: 吳茱萸湯重用姜 人參大棗共煎嘗 厥陰頭痛胃寒嘔 溫中補虛降逆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