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定方向,即周禮中所說的“辨方正位”,如今看似簡單,但在蠻荒的遠古,卻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是人類的一大步。談及這個問題,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指南針”。 指南針,古稱司南,古人以此可以辨方正位,避免迷失方向。根據史書推測,大概戰國時期已有原始的司南,宋朝沈括“方家制磁針”,說明最遲宋朝時已有更精確的司南——指南針。 但問題是,現代考古發現的史前遺址,比如距今6500年的濮陽西水坡遺址,其中一個墓主頭部朝向是精準的“正南”,類似考古發現層出不窮,那么在指南針或司南出現之前,中國古人如何“辨方正位”? 其實,如何辨方正位,辨別東南西北,史書早有記載,現代考古不僅一再印證史書記載,而且還改寫認知。因為,中國掌握辨方正位的時間,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立表測定方位 所謂“立表測影”,就是樹立一根桿子,正午陽光照射桿子,根據以此在“圭尺”上“勾”出的影子長度,來確定季節情況(下圖),其中冬至最短、夏至最長。 起初,古人使用的是腿骨(西水坡遺址考古得到證實),又稱“股”,又稱“髀”,故而才會有“勾股”之說。同時,因為數學源于天文,測影的工具是“髀”,故而又有“周髀算經”之說。 除了確定時間之外,立表測影還能確定空間,其中之一就是辨方正位。 周髀算經記載:“以日始出,立表而識其晷,日入復識其晷,晷之兩端相直者,正東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另外,周禮等文獻也有相關記載,還指出“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便更準定向。 簡而言之,首先是立表,其次是以表為中心點畫一個圓,第三是將日出、日落的表影相連,如果是一條直線,那么這就是“正東西”,通過中心點且與東西向垂直的就是“正南北”。當然,為了精確,還要參考正午表影和北極星的方向,甚至越是大事越要多次測量。 這種方式辨方正位,肯定存在一定誤差,后世也在不斷改進,比如漢代淮南子中加了“游表”等,但基本原理沒變。 中國二繩文化 問題至于,中國古人何時掌握立表測位之法呢?考古發現了上古“二繩”遺存,證實早在7000年前,中國人已經掌握通過立表之法的“辨方正位”! 通過上文可知,立表正位之法,就是先測定東西,再是與之垂直的南北,如此就形成了一個“十”字形。 “十”字相交的兩條線,最初是用準繩度量的,故而被后世稱為“二繩”。《淮南子.天文》:“子午、卯酉為二繩。” 十字相交,確定東南西北,被稱為“四方”。加上二繩中間交點,就變成了五位。合起來,就是“四方五位”。 其中,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被稱為“四維”,四方與四維合稱八方,加上中間交點,就是“八方九宮”。其中,我們熟知的九宮圖,一般就是指洛書。 上述是文獻中的二繩相關記載,以此對照,就會看到早在7000年前,中國已經出現二繩文化。 湖北秭歸“柳林溪遺址”,其中出土了一件圓形陶器(見上圖)。顯然,上圖橫豎交叉的就是二繩,中心點還被特意標出,應該是象征太陽。 國家文物局編寫的《秭歸柳林溪》指出:絕對年代最保守的估計是“距今7500—6500年”,可以簡稱“距今7000年”。 安徽蚌埠“雙墩遺址”,距今7300年,該遺址出土過630個字符,其中也出土了二繩圖像(下圖左)。學者馮時認為“安徽蚌埠雙墩則發現完整的九宮圖,是二繩加上四維。” 在此之后,安徽凌家灘遺址、商朝遺址、周代遺址、秦漢遺址等,都出土過二繩圖像,越到后期越精確、越完整。 下圖,安徽阜陽雙古堆漢墓(西漢汝陰侯墓)中出土的西漢太一九宮式盤,可以清晰的看到“八方九宮”。 因此,中國古人掌握立表測影與“辨方正位”的時間,必然是在7000年前。考慮到7000年前已有二繩圖像,說明掌握立表測影或定位的時間,顯然要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早,應在上古農業大發展之前。中國多數地區處于溫帶,四季分明,決定了想要農業大發展,就必須掌握較為精確的“農時”,而要掌握農時,在當時要么夜觀天象、要么立表測影。 余論 關于本文話題,還有兩點值得一談: 首先,中國古人對所處空間位置、對“辨方正位”極為重視,故而才會發展出深厚的二繩文化等等,進而在后來發現指南針。 其次,關于辨方正位,中國史書與考古,構成了完整的“發展鏈、證據鏈”,有因有果,有頭有尾,再次表明中華文明的確是“原生文明”。 最后,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西方宗教中的“十字架”,與中國“二繩”,兩者有無聯系?或者說,西方十字架是不是“二繩”西傳的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