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頭條》上看了一篇文章,是一位退休老師描述原單位同事間續存關系的感悟。 寫盡了人走茶涼的心酸,道破了人際關系的真相,驗證了世態人情的冷暖。 退休離崗,是大部分人遲早都要經歷的事情,本人感同身受。 草露人情均無常,須用平常心,盡觀無常事。 我們改變不了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但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這不是雞湯,存在即合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退休前,別人認識我們;退休后,我們認識別人。 人生如月,盈虧有間;日月經年,世事無常。 歲月,不僅在生命的顯目處,也在人生的風光處,更在生命的跌宕起伏間。 冷眼看盡世間繁華,平淡對待人生得失。 古人說,“對境無貪妄,是名平常心”。平常心,用禪語解讀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所謂平常心,就是不管時空如何變化,不管人情如何改變,始終心情平靜。不為瑣事計較,活得輕松自在。 退休后,在喧囂的塵世中,想要保持一顆平常心,說易做難。不是任何人想做都能做到的,需要極大的寧靜和淡泊。 必須淌過人性的暗河,打破內心固有的我執和分別心。不和自己比過去,不與別人比現在。 退休后,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及時完成從容處世的角色轉變。既要正視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做到寵辱不驚;也要正確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標,實現自在隨意。 生命是一種緣,是必然與偶然互為表里的機緣。但有時命運卻喜歡與人作對,越是挖空心思追逐一種東西,它越是想方設法不如愿。 只有飽受苦難后,才更容易明白世道人心。 “行路難,不在山水間,難在人情反復間。” “人情”,本指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的感情,卻因為大千世界的渲染和人的私欲而變成了世故。 只有經歷過,方能看透人的無情。 人情之苦,是富貴時的逢迎,是破敗時的冷落、險惡,這便是人情無常。 即便圣人,活在世上,也逃不過人情之苦。 既然逃不掉,那便承受:保持平常心,在無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下去。 其實,世道人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飽受苦難之后,不能找到那顆面對世故的平常心。 知交零落是常態,偶爾話起仍溫柔。 真正的朋友,遇到了,便是幾百年修來的緣分。 在這個物欲橫渡的時代,人情往復,對關系要抱一顆平常心。 不要相信和任何人的關系,價值才是交往的基礎,當我們不能為別人帶來價值的時候,對別人再好的態度都沒有用。 這個世界的背后,仍然按照“叢林法則”在運行。當我們強大的時候,周圍都是好人;當我們弱小的時候,周圍都是壞人。 我們可以要求自己誠實、守信、有愛心,但我們無法要求別人也和我們一樣;我們怎樣待人,并不代表別人就會怎樣待我們。 這就是千古不易的人性暗河——“離苦得樂”。如果看不透這條人性的暗河,不用說退休后,就是在崗位上,也只會為人際關系而增添不必要的煩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