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和一些讀者朋友交流《毛選》思維在企業經營方面的運用。 聽了其中一位的分享,覺得講得很實在、很準確,尤其是看到毛選思想在他的企業確實落地、生根,改變了很多的管理者的思想,也讓我更加能體會到“實踐-理論-實踐”的深刻含義。 他說,我開始創業的時候,滿腦子都是疑惑:怎么制定戰略,怎么尋找客戶、怎么帶團隊、怎么搞營銷?怎么拉投資? 于是到處學習,請教了不少行業內的成功者,也讀了不少管理學的書……效果都不好。直到我找到《毛選》,才讓我有打通任督二脈之感。 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作是100年來中國超牛團隊Founder的創業日志,它一點也不空洞也不教條,幾乎每篇文章都是在解決具體問題: 從哪里招小弟,招來怎么管,團隊文化怎么建設? 公司賬上錢燒完了怎么辦,小弟不想干了怎么辦? 出去搶地盤有哪些策略,常凱申打我們怎么回擊…… 教員幾乎遇到并成功解決了一個創業團隊所能夠遇到的所有問題。 結合一些分析,現整理部分給大家參考。 一、對基本盤的分析 《毛選》的三大科技樹:統一戰線,黨的建設,武裝斗爭。 統一戰線解決對基本盤的認知問題。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1925年,《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橫空出世,教員寫出振聾發聵的一問,那一年他僅有32歲。 統一戰線,映射到今天,從商業思維的角度來理解,就是用戶分析、市場分析: 市場上有哪些用戶?這些用戶各自的特點是什么?他們的痛點是什么? 這個階段誰是我們的用戶?誰是我們的競爭對手? 哪些用戶是我們的基本盤?哪些在未來可以洗出來實現轉化? 在這個基本盤上,再對各類用(jie)戶(ji)開展運營打法,怎么拉新,怎么交付。 這些內容,《毛選》里都講得一清二楚。 搞好統一戰線的關鍵,是在不丟失基本盤的前提下,“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 ![]() 二、初創企業如何打市場 對創業者來說,生存是第一位的。 教員的團隊在初創期非常弱小,而對手很強大,這是無法改變的現實。 怎么找到一個市場讓自己活下來? 經過大量研究調查和深度思考,教員看到了機會。 他發現,雖然他的團隊弱小不堪,可對手也不是鐵板一塊。對手占據的是城市,無法深入到偏遠的農村。 加上軍閥之間為爭地盤不斷發生戰爭,無法形成統一的力量。這使得軍閥所統治的邊緣地帶有生存機會。 這就給了這支弱小的隊伍在縫隙中生存的立足點。 在現如今的商業世界,很多成功的創業者都是在市場縫隙中取得突破的,教員也不例外。 依托這樣的縫隙,這些“創業者”就可以站住腳跟,建立起一支正規的武裝力量,建立農村根據地,進而用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全國政權。 三、如何打造牛掰的團隊 喬布斯晚年彌留之際,作家艾薩克森問他,你一生最得意的產品是哪一個? 是Apple?Mac?iPod?iPhone?還是iPad? 喬布斯回答:“都不是” “是蘋果這家公司” 中國有位企業家提到自己對企業的理解時,說:“企業就是運營一群人,去做一些事。” 看到這里,我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 原來一家企業,實際上要打磨兩個產品: 一個是通常意義上的“產品”,賣給顧客的; 另一個“產品”,就是這個組織(團隊)。 產品與組織的打造,雙雙達到神級水平的: 外國的,叫喬布斯。 中國的,叫毛澤東。 教員打造團隊的能力是天才型的。 要知道,100年前,在南湖那艘漁船上成立的團隊,實際上更像是一個充滿了知識分子氣質的興趣小組。 而最終讓這個小組轉變成一個價值觀鮮明、堅忍不拔、擁有超級無敵戰力的團隊,這一工作的難度,絕不亞于戰場上的槍林彈雨。 而教員對于軍隊的建設,從1928年在井岡山首次提出支部建在連隊上,到1937年寫《國共合作后的迫切任務》、接受英國記者采訪時,教員已經看清了國共兩軍的根本差異: 紅軍雖然槍炮上落后,但在制度上是降維打擊! 這一點張學良是被深深領教過的。 ![]() 張學良最開始是奉常凱申之命圍剿長征時的紅軍的,結果發現:東北軍拿著全中國一流的裝備和補給,居然打不過這幫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乞丐軍隊。 這幫“乞丐軍”爬雪山過草地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減員高達三分之二,但就是打不死。 這也太神奇了! 所以我們看到,張學良的東北軍,外表看軍容整潔,裝備精良,骨子里卻是軍閥,是流寇。而教員指揮的軍隊,外表沒啥看相,但內心和行為,卻是真正的一支鐵軍! 四、看待問題抓本質 一般人的思考方式:有問題→解決問題。 教員的思考方式:有問題→思考問題的本質是什么→從問題的本質入手→解決問題。 1927年5月,常凱申在長沙發動“馬日事變”,上萬人共產黨員、人民群眾被殘忍殺害,但無力還擊。 危急關頭,教員對陳獨秀說:“這些表面的方法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根本原因就是我們手上沒有兵!” 于是教員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論斷。 這就是解決“我們手上沒有兵”這個根源問題的方法。 那么,依靠誰來拿起槍桿子呢?教員說:革命為了誰,誰就是我們依靠的力量。 中國有90%以上的人口都是農民,他們的力量大得很。 所以,答案就是要建立屬于工農群眾自己的武裝力量。 那怎樣讓廣大農民行動起來呢? 教員說:顯然,農民最需要土地,只要讓最廣大的農民耕者有其田,農民就會行動。所以,答案就是土地革命,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有一種撥云見日的感覺,教員看待問題直指本質核心,真的是服了! 五、正確面對創業中的焦慮 創業中,感覺到不舒適,擔憂未來,是所有焦慮的源泉。 正確的應對方法是,不要去厭煩它、恐懼它; 而是把它當作提示我們要去發現問題,找出問題的一種警醒。 然后去實事求是地分析內部和外部的問題,通過大量調查了解,找出路徑的關鍵。 剩下的就是堅定地行動,并且堅信自己的行動能夠起到作用。 教員說: 指揮員的正確部署來源于正確的決心, 正確的決心來源于正確的判斷, 正確的判斷來源于周到和必要的偵察, 和對于各種偵察材料連貫起來的思索。 如果真能做到這樣,人生就不會感到焦慮。 取而代之的: 是在看到未來方向后的自信, 是迫切想要自我改變的沖動, 是只爭朝夕的緊迫感。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 六、創業是認識世界的最好途徑 教員的團隊很長一段時期有一種很不好的風氣:很多人看不到中國革命的經驗和教訓,反而一股腦兒照搬蘇聯經驗,還有馬克思說過的只言片語。 這種做法造成紅軍的慘烈失敗。 但很多人到陜北之后依然不改,抱著幻想中的成功秘籍不放手。 面對這些,教員看不下去。 如果不能改正大家的做事方法,談什么革命成功呢? 1937年夏天,全面抗日戰爭即將開始,教員卻靜下心來寫文章,想給黨和軍隊的同志出一本教材,教他們如何把事情做成。 他在7月延安的窯洞里,將此前的人生經驗進行總結后發現: 只有腳踏實地地做事,才能明白真實的世界是什么樣子。 如果做事沒成功,說明你是錯的。 只有事情做成了,才能證明你真的明白某件事了。 拿到今天創業上來說,例如做自媒體,你覺得是風口,看到別人一個成功案例,簡單分析了一下,就覺得“它的成功可以復制”。 于是自信滿滿一頭扎進去,這就是典型的機會主義。 結果,十有八九是不會成功的。 為什么?因為這個階段你的“知”,停留在表面。 你看到的,聽到的,網上學到的,書里讀到的,都不是真正的知。 只有你拿著這些去實踐,且在實踐中把事情做成了,才是真正的知。 這才是知行合一! 這就是教員的方法論。 他總結出一套“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模式,到如今,我們依然可以一直用下去。 大家覺得呢? 所以,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愛讀毛選? 因為里面確實是大家解決遇到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的指南書,確實是具備實踐和理論的指導作用,確實具備頑強的生命力。?????????????????????????? 只要活學活用,一定會成為改造我們思維的強大“法器”。如果你堅持讀下去,看這個世界也會更加“清晰”的。 只是這部高深的、充滿智慧的著作涉及到的歷史、形勢和考量太多,我們都容易讀不通、讀不透,完全不得要領。甚至,時間久了,成了本本主義、只能咬文嚼字,但是不會活學活用,完全就是背離了讀毛選的初衷。 毛選原著中每篇文章涉及到的歷史、背景、形勢和考量太多,而且很多都有一定的哲學性,導致都不容易讀通、讀透。時間久了,就容易成了本本主義、只能咬文嚼字。張嘴就來幾卷原話,但是不會活學活用、無法提煉出其中的思維模式、方法論,也談不上指導我們的工作、生活、創業等,更幫助不了提升認知。甚至,很多人讀久了,讀了幾年,就讀不下去了。這也是很多找我買書讀者朋友的反饋。 寫的《毛選1-5卷深度解析版》就是解決這些問題,可聯系買。為了真正地讓大家能帶著去讀懂原著,能夠把其中涉及到的方法論學著用。我也補充了一些結合我們工作的案例和思考,便于都能舉一反三,幫助您真正地讀懂、讀透毛選,從毛選中汲取智慧。 差不多50萬字,1-5卷都有深度解析,都結合實際、提煉方法、剖析思維、活學活用寫完了,幫助真正地提升思維和洞見能力,也會額外送您《毛選1-7冊原著完整電子版》(標注重點)、《辯證法隨談》供您日常閱讀用。每篇都是寫的干貨、寫的是具體的思維方式,讀完了可以拿到實際去用。 包含:剖析每篇文章背景、含義、個人思考,聯系實際運用,運用蘊藏的戰略思維、矛盾思維、階級分析法,以及將獨立自主、群眾路線等觀點運用到工作之中。每篇都是寫的干貨、寫的是具體的思維方式、讀完了可以拿到實際去用。 我不是帶你分析歷史,而是只想帶著對教員的尊重去學習他的思維方式和智慧,再聯系實際運用到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之中,重點走好這一段路。 ![]() 購買,可私信或關注公眾號:職場的學問與實踐 二、關于《毛傳》 在解析毛選過程中,更加驚嘆于其中思維方式、方法演變的智慧與深刻。也遺憾于選集文章中少了很多對毛澤東等關鍵人物思想影響事件的細節描述和分析。 于是想要把這些智慧和方法寫出來的念頭,選擇的方式就是與教的生平結合起來,探究他的思想成長之路,把他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候的思路,通過傳記的形式表達出來,于是就有了這本書。 和《毛選深度解析》一樣,也是50萬字左右。從韶山、井岡山、中央蘇區、長征、延安等關鍵階段入手,結合毛選,進一步分析毛選背后的故事。 不是歷史紀實,而是要挖掘他的思想是如何在一次次成功反圍剿、一次次打敗仗總結、一次次被孤立和排擠、一次次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等過程中萌芽、形成、成熟和運用的。 讀完以后,我們會發現:毛澤東他也曾是一個從學校走出來的同學,他也曾是工作中經歷無數不如意的同事,他也曾是有信仰卻經歷無數迷茫和挫折的同志,但是他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成為人民的領袖。 我們也終究會發現,是歷史選擇了毛澤東這句話的含義。 ![]() 兩本可以結合起來讀。 三、關于《學會反人性思考才能開悟》 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多能干、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終的結局肯定是失敗的。做人做事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 做一對一職場咨詢這么久了,解決最多的是如何提升職場的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如何更好地為人處事等問題,我也一直想將具體的思考、場景下的應對之策提煉出來。 所以,花時間總結出了這本書(以職場視角來寫) ,可能會顛覆你以往的思想認知,但確實是一套基本功法,所以學習職場人性思維,非常非常的重要。對有些人而言,可能一文不值,關鍵就是看你的重視程度,看你的境遇,你的悟性,你能應用多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