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父母和子女之間,是可以無話不說的。 其實不然,每個人都有一些隱私,就算是家人也不能說。
就算大家已經知道了,之后也不要提起,避免把事態擴大,導致關系無法調和。 當父母老了,應該做家庭關系的“穩定器”,管好自己的嘴,把秘密守住。 要知道,若是父母張口就來,把關系搞砸了,以后要得到子女的贍養,就非常困難,從而父母本身也會晚景凄涼。 出言有尺,這是一輩子的自律。 01 父母私底下幫助了某個兒女,一說出來,就會被定為“偏心”。
一桿稱,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其平衡狀態。但是人心的平衡,就很難看到了。 并且,每個人的心是不一樣的,平衡的尺度也不一樣。你認為是對的事情,別人認為是錯的。 你找一千個理由,證明自己做對了,人家仍舊認為你是錯的。 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子女,和站在子女的角度看父母,是大不一樣的。 我是三伯母,看到二兒媳做了兩次試管嬰兒,非常心疼,就給了兩萬塊錢。 婆婆心疼兒媳,無可厚非。但是大兒媳知道后,憤憤不平,認為婆婆偏心。 三伯母說:“老大有穩定的工作,也沒有房貸車貸。老二家相對窮困,幫一把是應該的。” 三伯母的話,真的是火上澆油,大兒媳馬上反駁:“那我養孩子的時候,也不見誰給錢呢?”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家里的事,沒有人扯得清楚,只要問心無愧地去做,就行了,別說。 若子女認為父母特別偏心了,那就很難齊心協力幫助父母養老了。畢竟,偏心和財產是聯系緊密的,而人性是貪婪的,不知足的。 02 父母和外人的仇恨,一說出來,仇恨就會擴大化。 父母的一輩子,難免和外人有恩怨,有恩的人要說,便于子女繼續 報恩,也可以變成世交。 有仇的人,就別說了,冤家宜解不宜結。 每一代人都要處理好自己的仇恨,最好是和仇家和解。 孩子小時候,和玩伴鬧翻了,結仇了,常常會請父母幫忙,希望父母能夠 把玩伴教訓一頓。 反過來看,父母老了,被人欺負了,也想兒女出面,幫忙撐腰。 父母告訴子女:“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是很愚昧的,也是給子女的生活,帶來困擾。 春秋時,楚國的大臣伍奢,遭受到了奸臣費無極的陷害,于是寫信給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 伍子胥看了信,意識到了危險,馬上逃走。后來,伍子胥借助吳國的力量,打敗了楚國,還鞭打楚平王的尸骸。 事實上,伍子胥雖然有勇有謀,但是一直帶著仇恨生活,在吳國過得并不愉快,終究被吳王夫差賜劍令其自盡。 仇恨永遠都不是傳家寶,扔掉就好了。讓下一代帶著仇恨過日子,那么上一代也會跟著遭罪。甚至大家庭一直在仇恨的爭斗之中,惶惶不安。 03 父母年輕時感情不和,一說出來,就是一場丑聞,翻舊賬。 多年前,和我一個村的劉大爺,年輕時談了幾次戀愛,結婚后,劉大爺的妻子張大媽,常常計較。 有一天,張大媽告訴兒子:“你爸呀,就喜歡你張阿姨。” 兒子問:“哪個張阿姨?” 張大媽說:“就是村東頭的張阿姨呀。” 從今往后,兒子瞧不起父親,認為父親是一個出過軌的人。兒子遇到張阿姨,也沒有好臉色,甚至罵了張阿姨的兒子好幾次。 好端端的兩家人,因張大媽的一句話,就不對勁了。 夫妻一路走來,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遇到第三者,都不奇怪。只要沒有離婚,后來就要改變相處方式,在子女面前樹立好的榜樣。 老父母在互相指責“背叛婚姻”,這是給子女錯誤的婚姻觀念,也是給家庭蒙羞。 有一個罵人的詞語:“為老不尊。” 老人的形象崩塌了,是不會被尊重的,以后和子女相處,“色難”的情況,就常常會冒出來。 04 父母和親家之間的過節,一說出來,會挑撥到兒女的婚姻。 作為父母,在兒女結婚之后,多了一個新的身份:親家。 父母和子女的關系里,多了兩種人:兒媳、女婿。 若是父母無法及時變更自己的角色,那就會里外不分,把親家、兒媳和女婿,一直當成外人。 想一想,婆婆總是責罵兒媳,兒子還會孝順父母嗎?兒子是很為難的,要么是娶了媳婦忘了娘,要么就被定為媽寶男。 子女結婚的時候,親家之間會有談不到一塊的事情;父母幫忙帶娃,也會 遇到家庭瑣事和矛盾。這些事情,父母要學會包容,而不是嘮嘮叨叨地說出來。 讓兒女自己去經營婚姻,父母和親家關系好一點,這是應該有了教養。 05
親人相處,不可能不說話,但是說什么,還得掂量,并且養成好的溝通習慣。 若是沒有想好,還不如沉默,笑一笑,什么都好。 當然,若是父母把秘密已經說出來了,那就要及時悔過,和子女多溝通,讓子女能夠從正面去理解,而不是看事情的負面。 對于一些無法說清楚的事情,那就別解釋,等一段時間,大家應該會慢慢釋懷。 做一個能守嘴,心存善意的老人,才更容易被子女關愛,晚年也會好過一些。 人到晚年,與其責怪子女不孝,不如埋怨自己不好。 孝順是雙方的互動,不是父母單方面對子女的要求。 把秘密放在心底,此處無聲勝有聲。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