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百病痰作祟。現如今,痰濕作為當代人普遍存在的體質偏頗,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了。痰濕內生,其原因和飲食結構改變、缺乏運動有關系。這些都是現代都市人的通病。痰濕內積會怎樣?如果淤塞胸膈,就會滿悶氣短。如果上泛于肺,就會咳喘。如果停在胃口,就會腹脹欲嘔呃逆。如果停滯在經絡肢體,就會導致疼痛和肢體的偏癱。如果停滯在關節,就會誘發舒張不利而疼痛。痰濕還會引動肝風,形成風痰上擾,導致眩暈。總之,這痰濕在體內停留一天,我們的身體就一天不會安寧。今天,我們要為您介紹一張化痰的妙方。閑言少敘,先把組方給你——芡實30克,清半夏12克,黑芝麻(炒搗)9克,柏子仁(炒搗)6克,生杭芍(白芍)6克,陳皮6克,茯苓片6克。將這些藥物水煎取藥汁服用即可。列位看官,是名方必有出處。此方的擬制者,乃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醫學家張錫純先生。張錫純先生作為中西醫結合領域的開山鼻祖,對祖國傳統醫學的領悟和運用,爐火純青。此方被他喚作“理痰湯’。理解此方精義之前,我們不防先來看看,這痰濕到底是怎么來的。對于這個問題,有些看官可能會說,這是脾失運化所致。這種認識自然沒有錯。但是在張錫純來看,還有一層因素不能忽視,這就是腎氣虛弱。何出此言?原來,我們的腎和膀胱緊密相聯。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腎主閉藏。可是當腎氣不足,不能閉藏的時候,腎氣就會不自覺地下注膀胱。此時,膀胱膨脹充盈,再無空虛若谷之勢,也就不能吸引脾胃水飲下行成小便。水飲在脾胃沒有吸引力下行,于是開始不斷蘊積,最終形成了痰飲。這樣的一種理論認識,不失為痰飲內生因由的合理解釋。這樣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是有著廣泛例證的。君不見,痰飲內積的人,尤其是大腹便便而水濕內蘊的人,多有腎虛的問題嗎?這就是肥胖、免疫力差、畏寒怕冷之人的患病根由。所以說,補腎氣而化痰飲,是大有用武之地的認識。明白此中道理,我們就了解張錫純此方的精義了。君不見,那芡實生生用到了30克。芡實做啥的?答曰補腎斂精,收斂腎氣。它能夠幫助腎恢復閉藏之能。這是全方的關鍵。再看那清半夏。它可以降逆、化痰,針對已經生成的痰飲發力治療。這芡實和半夏搭配,一個顧本,一個顧標,二者相輔相成。為了制約制半夏的燥性,我們用生性油潤的黑芝麻和柏子仁來輔佐。其中的黑芝麻,則有輔助芡實補腎的功能。話說這痰濕,要想清除干凈,就要利尿。有了尿,痰濕就有了排出的通道。拿什么利尿呢?我們用白芍和茯苓。其中白芍能養陰斂陰。養陰可以利小便。茯苓則能滲濕。滲濕亦可利小便。兩者從不同角度為水濕的排出打下基礎。最后,我們用能理氣的陳皮來幫助半夏降逆化痰,同時也制約黑芝麻、柏子仁和芡實的滯膩之性。這使得全方周正、安全、布局圓滿。那么,這個方法到底適合什么樣的人呢?按道理說,就是痰飲內積者皆可化裁應用。但是就現實意義而講,此方更適合腹部胖大、油光滿面、嗓子眼有痰下不去、怕冷乏力、腰膝酸軟、口渴但不愛喝水、惡心頭暈的,兼具腎氣虛弱和痰濕內積于一體的患者。這類人用此方,應該可以獲得良效。列位應用前,不防經中醫師辯證指導,隨癥加減,以求最佳治療效。友人毛××,曾治一婦人,年四十余。上盛下虛,痰涎壅滯,飲食減少,動則作喘。他醫用二陳湯加減治之,三年,病轉增劇。后延毛××診視,投以此湯,數劑病愈強半。又將芡實減去四錢,加生山藥五錢,連服二十余劑,痰盡消,諸病皆愈。至今數年,未嘗反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