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豬媽媽 頭不梳、臉不洗、身形臃腫、行為懶散.......早上太陽都射眼睛了,終于看到人起來了,結果醒是醒了,好像也不知道該干什么。 這是春節檔熱門電影《熱辣滾燙》中的樂瑩,也是才過去的寒假里,很多孩子的真實生活狀態。 很多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原以為電影會夸張一點,但樂瑩這種“無動于衷”的懶散,感覺很平常,這不就是自家孩子嗎! 都說父母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樂瑩父母也夠包容、夠愛她,怎么還成這樣呢? 自家孩子不會也走樂瑩的老路吧? 對于樂瑩的“躺平”,電影鋪墊不多,但從3個細節我們可以分析出樂瑩躺平的真實原因。從中,也能對現在動不動就“擺爛”的孩子們多些理解。同時,獲得一些幫助他們走出“躺平”的真正方法。 Part 01. ![]() 躺平、擺爛,是孩子們請的“病假” 電影《熱辣滾燙》中有3個細節,揭示了樂瑩的成長經歷: 一是,樂瑩媽媽接受采訪時說,他和樂瑩爸爸早年忙生意,忽視了孩子的教育。 這里告訴我們,樂瑩的童年缺少父母陪伴,她和妹妹樂丹應該是跟著姥姥長大。父母對她的愛,并不是一直如此,而是帶有“補償”性的。 二是,電影中,樂瑩妹妹樂丹婚內出軌生子,被掃地出門,回了娘家,卻對樂瑩各種瞧不上。 惡語相向不說,還要求過戶姥姥留給樂瑩的房子為自己女兒上學,并動手打樂瑩。面對姐妹倆的撕打,媽媽在一旁手足無措。 從這個細節,我們發現,樂丹即便自己過得不好,甚至有求于樂瑩,但在“失敗”的樂瑩面前,也優越感十足。在這個家庭里,妹妹欺負姐姐,是常態,父母根本沒辦法。 樂瑩的父母和姥姥在姐妹倆的教育上,只有愛沒有“力量”;樂瑩和樂丹存在一種“競爭”關系,樂瑩一直是很“弱”的一方。 姥姥去世后,沒有把房子留給樂瑩父母或妹妹,而是留給了樂瑩,估計那時樂丹已經結婚有房,而樂瑩在家無業。雖然姥姥是“好心”,但也從側面印證:樂瑩是家里最“弱”的那一個。因為,“弱”才需要特別照顧。 三是,樂瑩和閨蜜莉莉都屬于胖胖的體型,在聊天時,閨蜜透露,她和樂瑩從小就受班里人欺負。 樂瑩在參加表妹策劃的綜藝時,也吐露過一句真心話:我很想對人好,但每次都受傷。 這說明,樂瑩很可能從小就胖,并因此受到過欺凌,才和有同樣遭遇的莉莉成了好朋友。 她曾經為獲得喜愛、獲得肯定努力過,但從來沒獲得正向反饋,反而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就算這唯一的朋友,在電影中也背叛了她。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習得性無助。說的是,如果一個人怎么努力都是失敗,他就會徹底放棄努力。 樂瑩在家庭、在學校、在各種人際關系中,總是“輸”,讓她潛移默化地認同“自己就是很弱、很差”這個“事實”,也為后面她為什么那么需要“贏”鋪墊。 身邊的人給不了樂瑩有力的支持,樂瑩自己又沒能力爬出來,她才陷入了一種彌漫性的、穩定的、負面的認知行為模式。才遠離社會,一躺就是10年。 生活中,很多“躺平”、“擺爛”的孩子,不見得是樂瑩一樣的成長經歷,但你會發現,他們大都有著同樣的成長底色——“無助”。 家庭支持不夠、總處于弱勢地位、總得不到正向反饋......具體可能是: 總被告訴要怎么做,卻從未得到過具體、有效的指導; 總被“權力”壓制,被灌輸要服從才是懂事,才能獲得喜愛; 道理聽著都對,但傳達的全是“否定”,加深對自我的懷疑; 無數事實證明,自己真的做什么都“不成”...... 當孩子總收到這樣的負面反饋,內在動力沒了,才會把心里的“病”表現在軀體上。我們只有看到問題的來處,才不會輕易下定義說:“至于嗎?”“你就是懶。”“你根本沒用功!”才理解“躺平”、“擺爛”,只不過是他們為自己請的“病假”。 真正的病,在根兒里。 Part 02. ![]() 叛逆、討好,是孩子們抓錯了“藥” 中國有句老話,叫“病急亂投醫”。 孩子生了“只想躺平”的病后,也做出過很多次“努力”,只是這些努力,不被看見,還常常被認為“可笑”。 央視家庭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中,有個孩子叫家明。他16歲,本該上高中,卻輟學了。因為,他想去做流浪歌手、畫家、背包客。 家明爸爸是私企管理人員,媽媽是國企員工。倆人都是從普通人家的孩子奮斗到今天才有了穩定的生活。他們特別不理解家明的想法,把家明的“叛逆”歸結為“沉迷網絡”、“學壞了”。不顧孩子“崩潰”、“自殘”,寧可“反目成仇”,也要逼他去上學。仿佛,家明要是真敢去做什么“流浪歌手”,他這輩子、連帶他這個人,都“完蛋了”、“壞透了”。 家明接受采訪時痛哭:“我什么事都要聽他們的,我永遠都沒有自己的想法。”“我有時候話都沒說完,他們都直接拒絕。”“他們永遠都覺得我不行。”“我恨他們。” 成為畫家、流浪歌手、背包客,從來不是他的目標,遠離父母控制才是。 他們“可笑”的行為、決定,在當時的“能量”下,已經是進步!當我們看到這一層,才能理解,他們不是沒用,不是不懂事,更不是“無藥可救”。他們只是暫時抓錯了“藥”! Part 03. ![]() 要真正好起來,需要做什么? 那真正對癥的“藥方”是什么呢? 自然不是死磕“躺平”、“擺爛”的各種表象——“不許耍手機”、“別懶了”、“好好學習”,而是從“能量”層面去解決。 《熱辣滾燙》中,賈玲給了我們一個“掏心窩子”的答案:贏一次! 1、“贏一次”,是幫孩子從“我不行”的慣性思維中解放出來。 《逆商》中說,“'習得性無助’,本質上是一種做什么都沒有用的想法,在心里反復內化,從而剝削了主體對事物的掌控感。” 樂瑩之所以那么渴望“贏”,就是想讓自己從“我什么事都做不成”的消極情緒中解脫出來。而她之所以獲得改變,不只是“瘦身成功”,而是通過“拳擊”,變得更有“力量”,獲得了對身體、乃至生活的掌控感。 同樣的,我們想讓孩子走出“躺平”,不是一個勁兒鼓勵“你可以”,而是少打擊、否定孩子,給孩子支持,讓他有更多機會去獲得“贏”的體驗。 2、“贏一次”,是降低預期,從最能得到正反饋的小事做起 《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曾經是出了名的大懶蟲(男版樂瑩),為了把自己從“肥宅”中解救出來,他從2012年開始,給自己規定,每天做1個俯臥撐,寫50個字。就是這樣看似什么都實現不了的微小目標,讓他輕松開始收獲無數次“贏”的體驗。 兩年后,他竟意外擁有了夢想中的體格,寫的文章是過去的4倍,讀的書是過去的10倍,完成了人生的華麗轉身。 很多孩子一行動就擺爛,在于面對的“期待”過高。我們如果真正想推動孩子,是要允許他們邁最小的步子。就像樂瑩一樣,她最開始練拳擊,也只是“漫無目的”地開始。 3、真正“贏一次”,是告別向外求,轉為“向內尋” 《熱辣滾燙》最精彩的部分是結局:賈玲并沒有把樂瑩塑造成:瘦身成功后,“華麗變身”、“魅力四射”,干趴專業選手,“啪啪打臉”前男友的大女主。而是讓樂瑩輸了比賽,贏了自己——堅持打完比賽,并對前男友說出曾經不敢說出口的話,“我不喜歡吃牛蛙”、“看心情”。 這里的“贏”,已經從以前的向外尋(討好,別人不認同就覺得自己是loser),轉變為了向內尋(我的感受很重要,我認為我贏了就好)! 這也才是我們幫助孩子走出“外在評價”困擾,告別擺爛,獲得“穩定自我”的真正路徑。 Part 04. ![]() 我們的孩子,或許可以更幸運 這兩天,被兩個“樂瑩”的對唱刷屏: “可是我就這樣渾渾噩噩,人生過了一半了。” “親愛的,還有另一半呢!” “可是我并不知道怎樣去適應這個世界?” “整個世界都是屬于你的!” “可是我......” “你善良也勇敢,你就是這世上最好的,難道你現在都沒有發現嗎?什么都不用改變,你只需要愛自己、愛自己,還有未來的自己要被珍惜!” 樂瑩成了樂瑩,終于有力量治愈曾經的自己。 我們的孩子,或許可以更幸運。 因為,不用等到未來,就能由我們把這些話說與他們聽,不是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