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權威研究表明,無論男女老少,想要長壽、心血管健康,身上的這個部位一定要夠粗! 這個部位越粗,人就越長壽? 大多數人都知道,大腿粗的人其實是更長壽的!發表在《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的研究就發現,大腿圍最粗的受試者(超過56.7公分)相較于大腿圍最細的受試者(不到48.1公分)來說,染色體的端粒更長,那么人就會更長壽。研究還發現,大腿粗的人群,全因死亡率比大腿細的人低了43%! 但是有一個部位的粗細,比大腿圍的粗細更加重要!相比于大腿粗的人全因死亡率降低了43%,這個部位粗的人,全因死亡率降低了高達57%! 這個部位究竟是哪里呢?其實就是小腿! 《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的研究指出,小腿圍最粗的受試者(超過40.6公分),相較于小腿圍最細的受試者(不到35.3公分)來說: ?全因死亡率降低了57%; ?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降低了60%; ?癌癥的死亡率降低了69%! 看來小腿粗,不僅可以保護心血管,還可以輔助防癌!為什么小腿的粗細如此重要呢?一項發表在《The Journal of Nutrition》的研究給出了答案! 研究人員發現,小腿更粗的人,骨骼直徑及骨質密度都更大,而且小腿的肌肉可以維持人的平衡和協調性,大大降低了人跌倒和受傷的可能。不僅如此,小腿的血管可以促進血液回流,小腿肌肉更豐富的人,可以更好地預防血栓形成和靜脈曲張。 小腿多粗究竟才健康呢?如果腿特別粗,而且是因為肥胖導致的腿粗,其實并不能保護人的心腦血管。
發表在《European Geriatric Medicine》的研究指出: ?男性小腿圍應大于34厘米 ?女性應大于33厘米 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而且小腿應該是有肌肉的小腿,而不是脂肪堆積的小腿。 ![]() 小鳳Emma: 如何測量小腿圍呢?雙腿站立,兩腿要開立同肩寬,用卷尺開始測量小腿最粗壯的地方。 提高小腿肌肉的長壽法 想要讓小腿變得又粗又更有肌肉,大家可以在平時選擇三種方法提高自己的長壽幾率! ![]() 練小腿肌肉,選擇提踵運動 提踵運動是通過抬起后腳跟的動作,起到鍛煉小腿肌肉的效果。大家可以選擇循序漸進地練習提踵運動。 1 靜態提踵 身體站立后,用前腳掌撐在地面,向上抬起腳后跟,直至足弓和腳后跟全部上抬后停止,保持姿勢不動。建議每天做五組,每組堅持20秒。 2 動態提踵 身體站立后,用前腳掌撐在地面,向上抬起腳后跟,直至足弓和腳后跟全部上抬,再將腳后跟放回地面。建議每天做五組,每組堅持20次。 3 站姿啞鈴提踵 在動態提踵的基礎上,手上加上兩個啞鈴或礦泉水瓶,加大自己的負重,以達到更好地鍛煉小腿肌肉的效果。建議每天做4組,每組15次。 ![]() 幫小腿長肌肉,學會高蛋白增肌飲食! 想要讓小腿肌肉更快地增長,大家可以在飲食中多加入蛋白質,幫助自己的肌肉生長。 ![]() 小鳳Emma: 小鳳Emma為大家準備了高蛋白增肌飲食方案! 早餐:一個雞蛋(9克蛋白質)、250毫升豆漿或牛奶(7克蛋白質)、100克面包(8克蛋白質)、10顆杏仁(6克蛋白質)。這樣的早餐可以提供足夠的優質蛋白質,促進肌肉合成和修復;也可以提供復合碳水化合物,提供持久的能量,防止肌肉分解。 午餐:150克米飯(4克蛋白質)、100克里脊肉或瘦牛肉或雞肉(20克蛋白質)、250克蔬菜(4克蛋白質)、200克水果(1克蛋白質)。這樣的午餐可以保證營養均衡,提供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增強抵抗力和新陳代謝;也可以提供適量的動物性蛋白質,增加肌肉含量和力量。 晚餐:200克雜豆粥(10克蛋白質)、100克大拌菜(約6克蛋白質)、60克拌豆腐絲(約14克蛋白質)。這樣的晚餐可以避免過多的碳水化合物攝入,減少體內脂肪積累;也可以提供植物性蛋白質,增加飽腹感和消化吸收率。 ![]() 小腿上藏著“長壽筋”,經常刺激更長壽! 在我們的身體上,有一個地方被稱為“長壽筋”,就在我們的小腿上!足陽明經在小腿循行的區域稱做“長壽筋”,經常刺激長壽筋,有養脾胃的作用! 我們該如何刺激長壽筋呢?五指自然并攏,掌指關節微屈,使掌心空虛,然后以虛掌作節律地拍擊此處。順序由上往下,然后由下往上,適度用力,以耐受為度,一般拍打10~20次即可。對肌膚感覺遲鈍麻木者,可拍打至表皮微紅為度。 參考文獻: [1] Fernandes DPS, Juvanhol LL, Lozano M, Ribeiro AQ. Calf circumference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 An approach with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Nutr Clin Pract. 2022 Oct;37(5):1190-1198. doi: 10.1002/ncp.10780. Epub 2021 Oct 14. PMID: 34648208. [2] Li X, Lang X, Peng S, Ding L, Li S, Li Y, Yin L, Liu X. Calf Circumferenc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ased on Trend Estimation Approaches. J Nutr Health Aging. 2022;26(9):826-838. doi: 10.1007/s12603-022-1838-0. PMID: 36156674. [3] Wei J, Jiao J, Chen CL, Tao WY, Ying YJ, Zhang WW, Wu XJ, Zhang XM.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ow calf circumference and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ur Geriatr Med. 2022 Jun;13(3):597-609. doi: 10.1007/s41999-021-00603-3. Epub 2022 Jan 10. PMID: 35006574. | 新媒體主編:米久 | 責編:梅西
|
|
來自: 東泰山人 > 《養生學\長壽與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