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猛限制級,終于來了。 頒獎季亮相期間,它便一路高歌猛進。 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金球獎最佳音樂/喜劇片,奧斯卡11項提名。 憑借《愛樂之城》奧斯卡封后的石頭姐艾瑪·斯通,這次再獲提名。 再加上讓所有人都驚呼的尺度,影片的熱度直接被拉滿。 ![]() 但,正式上映及后續上線之后,評價卻開始出現天崩地裂的分歧。 不是夸五星神片,就是噴一星稀爛。 到底如何?一起來聊聊這部全網期待之作—— 「可憐的東西」 ![]() Poor Things 2023.12.8.美國 ![]() ![]() 新版科學怪人 影片改編自蘇格蘭作家阿拉斯代爾·格雷的同名小說。 而這部小說又是號稱首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的變體之作。 不管是《弗蘭肯斯坦》還是小說《可憐的東西》,采用的都是多視角敘述。 但影片將其改成了人造人的單一視角,更加專注在其體驗世界的感受之上。 ![]() ![]() 人造人名叫貝拉·貝克斯特。 當年,貝拉母親懷著她跳橋自殺,被科學狂人古德溫救下。 雖然可以救活她,但作為一名科學家,古德溫沒有選擇這么做。 他決定尊重貝拉母親的赴死意愿。 卻又自私地想拿她肚里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實驗對象。 實驗很簡單——把嬰兒的腦子移植到她媽的腦子里。 貝拉由此誕生。 ![]() ![]() 貝拉有著成年人的身體,心智卻如同新生兒一樣。 所以,她走起路來依然搖搖晃晃不協調,說話也結結巴巴。 最重要的是,她沒有成年人經過社會規訓后的道德感與羞恥感。 跟人打招呼,她上來就是一拳; 看見小動物,第一反應是把它壓個稀巴爛; 察覺到性快感之后,她能在大庭廣眾之下拿蘋果往下面塞...... ![]() ![]() 貝拉的成長速度非常之快,好奇心也非常強。 雖然古德溫能關得住貝拉一時,但始終關不了一世。 而機緣巧合之下,貝拉認識了風流成性的律師,鄧肯。 鄧肯滿腦子想著占貝拉的便宜,于是邀請她一同外出冒險。 貝拉受其誘惑,不顧古德溫的反對,最終與鄧肯成行。 ![]() ![]() 起初,和鄧肯預料的一樣。 兩人賴在床上,顛鸞倒鳳,不知日夜。 但讓鄧肯沒想到的是,性快感,只是貝拉探索世界的一環。 很快,貝拉便對鄧肯失去了興趣。 而隨著貝拉更多地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她也開始慢慢覺醒...... ![]() ![]() ![]() 新人類的誕生 本片導演,歐格斯·蘭斯,以風格怪異而出名。 《狗牙》,講述一個父親將兒女隔絕于社會,踐行他所獨創變態準則的故事。 《龍蝦》,講述一個不結婚就會被強行轉變成動物的故事。 《圣鹿之死》,講述了一個看似美好的家庭被邪魔入侵,分崩離析的故事。 他總是喜歡在一些極端條件的假設下,對于一些約定俗成的社會規則進行質疑。 對于人性和社會,至少在他的片子里看來,他總是表現得十分消極與悲觀。 ![]() 《圣鹿之死》 《狗牙》結尾,大女兒逃出家里,不知未來如何。 本片便可以看做是《狗牙》的后傳,同樣是一種假設的實驗: 一個沒有經過社會規訓的天真的女人,體驗這個陌生的世界,最終確立自我。 整部影片建立在貝拉的視角之上,所以很多設計也都是出于這個考慮。 比如鏡頭調度,很多時候都是鏡頭停在原地變焦推拉,而不是切鏡頭。 除了營造出一種詭異的感覺,這種僵硬的機械感也和貝拉的四肢不協調相對應。 又比如片中各種魔幻的場景,當然也是為了適配貝拉初見這個世界的直觀感受。 ![]() ![]() 故事上,看起來好像很復雜。 其實說白了就是貝拉在身體和思想上達成覺醒的過程。 而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貝拉未經規訓,所以她會碰見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 所以說到底,還是導演一貫的主題與思路—— 通過貝拉的經歷,站在她的角度上來質疑人性,以及一些常見的社會規則。 ![]() ![]() 貫穿于影片中的,是作為大尺度的床戲。 其實就是貝拉完成自己身體自主的一個過程。 在她看來,性就是一套“激烈跳躍”的動作而已。 除了讓自己感覺到快樂,它并不具備情感和社會上的意義。 ![]() ![]() 但其他人不這么看。 未婚夫告訴她,自慰是對上帝的褻瀆。 情人鄧肯告訴她,與別人有染,有傷風化,道德低下。 妓院老鴇告訴她,性可以拿來賺錢。 她對于身體的使用,一直承載著不同的意義。 最開始是出于本能,接著被鄧肯騙,被老鴇騙。 直到最后,才自主地選擇了自己的性對象。 ![]() ![]() 而身體的背后,是思想。 身體上的枷鎖脫落,是因為貝拉在思想上擺脫了控制。 無論是古德溫還是鄧肯,幾乎所有人都想要對貝拉實行某種控制。 但貝拉的設定,是沒有社會強加給她的那些規則與約束。 她只有向往自由的天性,所以也必然會破壞掉這些束縛。 起初她并不明白為什么,但后來隨著咱知識的增加,貝拉開始漸漸理解。 用的方法,則是咱們的那句老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 ![]() 前者,在游船上遇見老奶奶和黑人小哥后,貝拉開始接觸到書籍。 順便說一句,老奶奶也是截至那時,唯一一個不試圖去控制貝拉的人。 ![]() ![]() 后者,則是貝拉這一趟出去見到的世界。 有仿佛天堂地獄一體的貧富世界,有欲望遍地的打工人世界——妓院。 ![]() ![]() 而改變的核心思想,可以用片中提到的兩個名字來解釋。 那是貝拉在和老奶奶談話時提到的兩位哲學家,愛默生和歌德。 這兩人都強調個人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反對機械式的教育和僵化的社會結構。 尤其是歌德,他認為真正的智慧來自于個體對自己和世界的深刻理解。 他鼓勵個體獨立思考,通過自己的直覺和體驗來判斷事物,達到心靈上的自由。 這幾乎就是本片故事的背書,”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外國版。 貝拉見過了人性的黑暗,世界的殘酷。 但不同于那位墮入虛無的黑人小哥,貝拉認為人類和社會都還有改善的空間。 正是明白了這一點,才讓貝拉找到了內心的自由,并決定踐行終生。 ![]() ![]() ![]() 華而不實 影片的故事邏輯沒問題。 但問題在于,貪多求全。 所有的探討都流于表面,所有的情感都蒼白無力。 對世界的展示,是如此。 一個高聳的宮殿,一個可怕的地獄,這就算是展示了貧富差距。 一個造型怪異的老鴇巧言令色,就算是批判了資本家的丑惡嘴臉。 幾段已經說爛了的“亂交有傷風化”,就算是諷刺了腐朽社會風氣。 說倒是說了,可這究竟和那種三分鐘看完一本書的視頻有什么區別呢? 試圖去用一部電影去概括整個社會,甚至是人類的心理,未免有點太自傲了。 ![]() ![]() 導演的成名作《狗牙》,也是借家庭來探討社會模型。 而那時的他,就是專心且細致地講好了一個極端家庭的故事。 但如果你想看得更深,里面的各種細節也足夠讓你去挖掘,去解讀。 這種簡潔卻不簡單的自信,在《可憐的東西》里,已經蕩然無存。 ![]() ![]() 貝拉的覺醒,同樣地,難以讓人共情。 兩個哲學家的名詞,就算是她精通了人家的思想。 一句“我是我自己的生產工具”,就算是完成了覺醒。 參加了社會主義聚會,就算是了解了不同的社會制度。 變化的過程被極端省略,情感的感染力自然也無從說起。 說到底,石頭姐的犧牲的確很大,成長中的變化也演得活靈活現。 但似乎,這也只是本片唯一值得夸贊的噱頭而已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