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還有明朝有四大宦官,分別是王振、劉瑾、汪直和魏忠賢,這四人為非作歹,禍亂朝政,背著千古罵名。而明朝也被稱為宦官干政最為嚴重的朝代之一。 其實呢,史書是文官寫的,文官對于緊密圍繞在皇帝身邊的宦官有著天然的厭惡之情。所謂四大宦官,其實汪直是根本排不上號的,因為他的權勢遠遠比不上其他三位,汪直的權勢大致與馮保、陳矩等宦官差不多。但汪直和王振、劉瑾等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文官們進行強力打壓。 說白了,這四大宦官是文官們評出來的,誰打擊我最狠,我就把誰選進去。 在史書的記載里,我們經常會在史書中看到內閣與司禮監的激烈爭斗,比如劉健、謝遷、李東陽和劉瑾之爭。 但這種爭斗并不是歷史的全部。 內閣與司禮監的關系,也并非一定就是死對頭,他們之間其實一直有著緊密的關系。 最著名的就是張居正和馮保的聯盟,但張居正和太監們的聯合,并非只在馮保一處。 張居正最先搭上的關系是司禮監的李芳,二人關系緊密。有一次,一名言官忤旨應當被處罰,首輔李春芳就問張居正應該怎么處理,張居正回答:那就批評下,然后寬恕處理。 李春芳就采納了張居正的意見。 而張居正又讓人給李芳遞了一張紙條,說這個個人狂妄,即使陛下寬恕他,恐怕也會有人來彈劾他,須謫罰才可以。李芳就此稟報皇帝,最終這個言官被罰了三個月俸祿。 李春芳知道了這件事,雖然不高興,因為張居正和李芳的關系,也不敢發作。后來李芳因其他事情被下獄,張居正也失去了這一強援,才去結交馮保。 02 而內閣與司禮監的關系并不簡單,他們在內書堂就已經關系緊密了。 所謂內書堂,就是宦官讀書的地方,是從宦官中挑選年幼且聰明伶俐者進入其中學習,由來自于翰林院的老師進行授課。 教宦官讀書的老師都是翰林院中佼佼者,絕非泛泛之輩。比如內閣大學士陳山,他是《永樂大典》的編纂者之一,也被派進內書堂教宦官們讀書。而后世一些名臣,甚至首輔都曾擔任過宦官的老師,比如:嚴嵩。而嘉靖、泰昌、萬歷三代帝師沈鯉,也曾在內書堂教習宦官讀書。這說明宦官的教育在老師的選擇上,規格是很高的。 而這些宦官只要從內書堂結業,前途一片光明,這些掌握一定文化知識的宦官,一部分通過自身的努力進入司禮監內的文書房當差,每日可以接觸到內外奏章,熟悉政務,有心者還會多多翻閱史冊,學作科舉文章,博學多才,假以時日,就可以憑本事升到司禮監太監高位,成為掌權者的一員。 司禮監的大太監,大都有內書堂學習的經歷。這從一些大太監的履歷表中就可以看出。 萬歷時的大太監陳矩:8歲時于嘉靖二十六年選入內書堂讀書;后被調至司禮監秉筆太監高忠名下寫字;萬歷十年時,任典簿;二十六年以秉筆太監掌東廠,三十三年以掌東廠兼司禮監掌印。 再看看馮保,他在嘉靖十五年選入內書堂讀書,十七年撥至司禮監六科廊寫字,三十二年轉入內書房,三十九年升司禮監秉筆太監、管文書房事,隆慶初以秉筆太監提督東廠,六年掌司禮監印,直至萬歷十年罷退。 所以《明史·職官志》里這么說道:凡升入司禮者,必由文書房出,如外廷之詹、翰也。 03 能夠進入內書堂學習的宦官,是宦官中的佼佼者,而能夠進入教書的翰林院的修纂、編修,他們也是人中龍鳳,二者都處于仕途的起點,未來可期。雙方將來都會走向朝廷的重要崗位,而這種師生之誼,是一種重要的紐帶,可以在仕途上互相幫助。 關于這一點,陸深是這樣說的: 念予往歲以翰林編修官奉命教內書堂,每見生徒中少年敬謹者必加禮之,且致厚望,以為此皆他日圣天子心膂之寄,與吾輩外庭體貌之臣殊,,蓋君父之心雖出一致而遠邇勢分,終不若親且密者之易于納忠也。故今生徒之柄用者往往不忘予為師范。” 其實無論是宦官學生還是翰林院的老師,二者之間都將學習作為一個重要的紐帶,以期在日后的官場相互照應。 而即便是那些名臣,也和司禮監的太監們保持著緊密的關系,比如張居正之于馮保,于謙之于興安,王陽明之于張永。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沒有這些太監們的支持,這幾位名臣也很難成就大事業。 04 司禮監和內閣的緊密關系,可以從今天發現的一些墓志來說明。 景泰三年,大學士陳循為太監李永昌父親李景春撰寫墓表。 而《明故御馬監太監道公墓志銘》的撰志者為內閣首輔劉健。 《大明故司禮監太監李公墓志銘》的撰寫者是大學士李東陽。 很顯然,太監們也仰慕這些當朝名士,讓他們來撰寫墓志,而這些當世的名士,也不得不為這些太監們撰寫墓志銘。 以上事實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他們之間的關系非同一般。 但這些內容肯定是不能寫進《明史》等史書的,因為這不等于說這些內閣大學士們在結交宦官嗎? 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很多關于內閣成員與宦官爭斗的案例,但這絕不是明朝歷史的主流,事實上,魏忠賢、王振、劉瑾等人專權,都是僅僅數年而已,他們專權的時間加起來都不足15年,而在其他更多的時間里,司禮監和內閣實際上處于緊密的聯系中。 之所以史書上有大量文官們對宦官嫉惡如仇的記載,還是因為內閣成員們一方面在不斷地加強與司禮監的關系,想要借助他們手中的權力,一方面又不愿意過多地與這些人靠近,以免落下討好宦官的指責。 而寫史書的筆在文官手里。 |
|
來自: 新用戶36578gXR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