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挺 陰挺是指婦女子宮或陰道壁挺出陰戶之外。又稱“子宮脫垂”、“ 陰痔”、“陰脫”、“陰菌”等。因本病多發生于產后,故又稱“產腸 不收”或“子腸不收”。本病常發生于重體力勞動的婦女;以產后 損傷較為多見。早在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就指出“婦人 陰挺下脫,或因胞絡傷損,或因子臟虛冷,或因分娩用力所致 。”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多由分娩時處理不當以致胞絡傷損,胞失所系; 或產后勞作過早,致勞倦傷脾,氣虛下陷,提攝無權;或因產 育過多,房室不節,腎氣虧虛,帶脈失約,沖任不固所致。因 此,本病的病因不外胞絡組織的損傷、氣虛下陷與腎氣虧虛三 者。其相互之間又互為因果,聯系密切。 (一)胞絡傷損 臨產之時處理不當,子宮周圍組織傷損或破裂,致使胞失所系 而陰挺下脫,這種情況在舊法接生中尤為多見。 (二)氣虛下陷 多為素體虛弱,中氣不足,或分娩用力過度,或產后勞作過早 太過,或便秘努責等,均可導致勞倦傷脾,氣虛下陷而致陰挺 下脫。 (三)腎氣虧虛 多為腎氣素虧,或年老體弱者,素體虛弱,房勞多產,以致胞 絡損傷,子臟虛冷,攝納無力而陰挺下脫。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領 本病臨床辨證有氣虛、腎虛之別。其因于胞絡傷損者,辨證時 根據證候表現,或可歸于氣虛范圍,或可屬于腎虛之列。陰挺 而有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小腹下墜者則多屬氣虛;若陰挺而 兼有腰腿痠軟,小便頻數甚或失禁者則多屬腎虛。本病病機當 以正虛為主,然也有虛中夾實者,在病變過程中,最常見的是 脫垂子宮表面粘膜因長期磨擦而潰爛,帶下淋漓。此乃濕熱外 侵,證屬本虛標實。 此外,須根據臨床表現分辨子宮脫垂的程度輕重。陳修園《女 科要旨》指出:“陰挺癥,甚者突岀一、二寸及三、四寸,大如 指或大如拳,其形如蛇,如爪,如毒菌,如蝦蟆不一……”說明 古人已經對子宮脫垂的程度輕重有所認識。目前臨床上按子宮 下降程度分為Ⅲ度:I度者,子宮頸下垂到坐骨棘水平以下,但 不超越陰道口;Ⅱ度者,子宮頸或子宮頸連同部分子宮體露出 于陰道口外;Ⅲ度者,子宮頸及整個子宮體均暴露出陰道口外 。為了辨證診斷規范化,中醫婦科臨床也采用上述Ⅲ度分類法 。 (二)論治要點 本病證多為虛證,其論治應遵循《內經》“陷者舉之”,“虛則補 之”的原則,治療以補益中氣、升陽舉陷,補腎固脫為主。 氣虛者,法宜益氣升提為主,方用補中益氣湯,藥用黨參、黃 芪、升麻、柴胡、白術、當歸、陳皮、炙草,加煅牡蠣30克; 腎虧者,則宜補腎固脫,方用大補元煎,藥用黨參、當歸、熟 地、杜仲、山萸肉。枸杞子、淮山藥、炙草,加升麻、菟絲子 。至于夾有濕熱下注者,則為本虛標實,或虛中夾實之證,治 當先清利濕熱以治其標。方用龍膽瀉肝湯,藥用龍膽草、黃芩 ;山梔、水通,車前子、澤瀉、生地、當歸、柴胡、炙草、升 麻;繼則以補虛升提之法以治其本。當此之時,即不可舍本求 末,一味清利,反虛其虛,也不可一味補虛,反實其實。 (三)常見證治 1.中氣下陷: 證候:子宮脫垂,甚或脫出陰道口外,臥床后或可自行收入, 勞則加重,自覺小腹,陰道及會陰有下墜感,神疲納少,或心 悸氣短,或小便頻數,白帶量多而稀,舌淡苔白,脈虛無力。 治法:補中益氣,升提舉陷。 方例: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加煅牡蠣 2.腎氣虧虛: 證候:子官脫垂,自覺小腹下墜,小便頻數或失禁,頭昏耳鳴 ,腰膝痠軟,舌質淡紅,脈沉而細弱。 治法:補腎益氣,升提固脫。 方例:大補元煎(《景岳全書》)加菟絲子、升麻。 (四)臨證權變 證屬中氣下陷而兼有血虛者,治療可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 加熟地、阿膠、鹿角膠;若兼有腰瘦脹痛者,加川斷、杜仲、 桑寄生;若兼有帶下量多質稀者色白者,加金櫻子,芡實、桑 螵蛸、白果、烏賊、薏苡仁。 腎氣虧虛而兼有命門火衰,表現為形寒岐冷者,則可在大補元 煎的基礎上加附子,肉桂、干姜等以溫助腎陽。如陰虛內熱, 舌紅,脈細數者,加知母、地骨皮、生地。 此外,由于脫垂子宮長期暴露于外,極易因摩擦而感受濕熱之 邪毒侵襲、而致子宮表面粘膜破潰,黃水淋漓,此時當先治其 標,用龍膽瀉肝湯或四苓散合二妙丸加減,以清熱利濕解毒, 藥用龍膽草、黃芩、山梔,木通、車前子、澤瀉、生地、當歸 、柴胡、炙草、升麻;或豬苓、茯苓、澤瀉、白術、黃柏、蒼 術。符濕熱去之方可轉手補虛升提,或補益與清利并用。可于 原補益升提之方中加黃柏、蒼術、茯苓、豬苓等。外用龍膽草 、銀花、車前子煎水外洗。 中藥對本病的治療有一定療效,但如垂脫嚴重,特別是由于產 后胞絡傷損所致者,則非單純中藥所能取效,必須配合其他方 法進行治療。 〔調護〕 (1)注意休息,避免勞累過度。尤其在產后,避免蹲下和作任 何增加腹壓的動作,并積極治療咳嗽,便秘等慢性病,養成每 天按時大便的習慣,以免由此增加腹壓。 (2)大力提倡晚婚和計劃生育,加強婦女四期衛生的宣傳。 (3)接生中注意保護會陰,如有損傷,應及時縫合修補。 (4)產褥期及流產后,應適當休息,不宜過早參加體力勞動 。但產后應早期離床活動,以增強體質,恢復子宮的生理功能 ,增強盆底肌肉的功能。 (5)內褲應柔軟、清潔,每天洗換一次,如局部糜爛,分泌 物增多,需注意局部干燥,可用1:5000高猛酸鉀液坐浴。 (6)注意加強營養。 (7)對于輕患者,可指導其作提肛肌鍛煉,即肛門一縮一放 動作,每次10?15分鐘,每日2次,以增加盆底肌肉功能。或可 做膝胸臥式一日一次,每次5?15分鐘。 〔應用例案〕 李XX,女,55歲,成都XX餐廳工作。 第一診:1977年8月22日。生育子女七、八個,當五十歲時,月 經停后,少腹下墜。經XX醫院檢查結果“子宮脫垂”已近三級, 部分宮體露岀陰道外寸許。由于家庭勞動與工作勞動至勞累, 并導致呼吸短促而顯氣緊,胸痛心悸,脫出的宮體部分,與褲 襠磨擦而見皮破紅腫。體尚肥胖,食欲正常,睡眠較好。脈濡 緩,苔白薄。 診斷:陰挺后期(子宮脫垂) 辨證:氣虛夾濕。 治則:補氣清濕。 自制方:潞黨參30克 雞血藤18克 生黃茯60克 桑寄生30克 炒升麻30克 檳榔10克 紅藤24克 蒲公英24克 板藍根24克 琥 珀末6克 一周六劑,連服兩周。另用: (1)蛇床子30克,黃柏30克,煎水,熏洗,坐浴。 (2)大青葉,黃柏,冰片,琥珀等分研極細末,用菜油調擦 患處。 療效:顯著好轉。 第二診:9月10日,脫出之物經熏洗,坐浴及外搽藥后,已變 軟收縮,現已進入陰道。連日工作繁忙,幸未再脫。內服藥已 服完16劑。 囑以內服藥與外用藥概不更換,續服用一月。 第三診:10月15日,前方與外用藥,繼續又用了一個月不但脫 出的部分完全收縮,而且小腹下墜感已全部消失。后經隨訪, 未再復發。(《王渭川婦科治療經驗》) 按:本例患者顯屬嚴重子宮脫垂,在治療上釆取了攻補兼施, 整體與局部并舉的方法。因證屬氣虛下陷而兼有濕熱下侵,故 以補益升提之中佐以清利之品,又由于局部破潰紅腫,若僅以 內治恐藥力難達病所,故在整體治療的同時加外用藥熏洗、外 搽,因此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簡便驗方〕 1.棉花根60克,炒枳殼30克,水煎服。(《中醫婦科學》上海 科技出版社1986) 2.金櫻子60克,水煎服,連服3—4日(《中醫婦科學》上海科 技出版社1986年) 3.枳殼30克,蓮蓬殼30克,煎湯坐浴。 4.有濕熱感染者,可用蛇床子30克,烏梅5克,蒲公英30克,煎 湯浴。 5.宮頸破潰者,用松花六一散或青黛散外敷。(以上均見.《中 醫內婦兒科護理》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6.破潰流黃水者,用黃柏、煅蛤粉、烏賊骨、爐甘石各等分, 另加青黛、冰片少許,共研細末,用香油調成膏涂于局部。每 日一次外用紗布包敷之。如癢痛甚者,可加枯磯、沒藥等。( 遼寧中醫學院主編:《婦產科學》) 7.用烏龜頭以醋趁熱炸酥,壓成粉末,每次口服3克。(民間驗 方) 〔文獻摘錄〕 《醫宗金鑒》:“婦人陰挺,或因胞絡傷損,或因分娩用力太過 ,或因氣虛下陷,濕熱下注。陰中突出一物如蛇,或如菌如雞 冠者,即古之癩疝類也。屬熱者,必腫痛,小便赤數,宜龍膽 瀉肝湯。屬虛者,必重墜,小便清長,宜補中益氣湯加青皮、 梔子。外用蛇床子、烏梅熬水熏洗之。更以豬油調藜蘆末敷之 ,無不愈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