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平平【仄】仄仄,是五律句式平平【平】仄仄的變格,仄仄平平【仄】仄仄,是七律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的變格。 這兩種句式,五律第3字、七律第5字,本該是平聲字改為了仄聲字,造成后三個字都是仄聲。 我們稱之為三仄尾。 三仄尾,在唐五律中很常見。杜甫把七律發揚光大時,也把三仄尾應用到了七律中。據統計,杜甫至少在這七首七言律詩中,使用了三仄尾。 一、《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二首》 宓子彈琴邑宰日這首詩作于永泰二年(766年)或大歷二年(767年)的七月一日,當時杜甫在夔州。終明府,是奉節的代理縣令。 這是《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二首》的第二首:
三仄尾用在第1聯:【宓fú子彈琴邑宰日】,終軍棄繻xū英妙時。 首聯提到了兩個人:宓子和終軍。前者切其職位,后者切其姓名。 其中終軍和終明府同姓,古人用典,多用同姓的前輩賢達。 邑宰,縣邑之長,即縣令。據說“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宓子擔任單父縣的地方官,很輕松就治理的很好。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在臨去世的3年前作了這首詩,雖然他自己說“晚節漸于詩律細”,但是這首詩不僅不在意三仄尾,而且頷聯和頸聯還有失黏的現象(政、憐平仄不一致)。 二、《公安送韋二少府匡贊》 念我能書數字至
三仄尾用在第2聯:【念我能書數字至】,將詩不必萬人傳。 想念我的話,可以寫封短信給我。我的詩呢?倒不必幫我去傳播。 杜甫在另一首詩,《泛江送魏十八...》也有類似的表達大:見酒須相憶,將詩莫浪傳。 此詩比上一首晚了一年,作于唐代宗大歷三年(768)暮秋,杜甫漂泊湖北公安縣。 逍遙公,北周韋夐(xuàn)(502-578)號逍遙公、唐中宗時韋嗣立(654-719)曾被封為逍遙公。兩位都是前世韋姓名人。 三、《寄杜位》逐客雖皆萬里去
三仄尾也用在第2聯:【逐客雖皆萬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這首詩不僅有三仄尾,還有三平調(三平尾):離新州。 四、《詠懷古跡五首》其二 悵望千秋一灑淚
這是一首失黏的七律,第二聯與第一聯失黏,流、望平仄不同。 同樣,這一首的三仄尾也用在第2聯:【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一灑淚,不同時,是靈活的寬對。律詩的對仗不能太過于拘束。 《詠懷古跡五首》作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的夔州,這五首詩分別吟詠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這是第二首詠宋玉。 五、《南鄰》 秋水才深四五尺
這首詩的三仄尾,用在了第三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 此詩作于上元元年(760)的秋天,當時杜甫居住于成都草堂。這是杜甫生活比較愜意的時期,詩中可以感受到清凈悠閑的心情。 六、《送韓十四江東省覲》 此別應須各努力
這首詩作于上元二年(761)深秋,當時杜甫依然客居成都草堂。 這一首的三仄尾,應用到了第四聯:【此別應須各努力】,故鄉猶恐未同歸。 七律的第七句,類似于絕句的第三句。用得好,則增加不少意趣。 前面三聯說了種種困難,第七句寫出了一種期盼:須各努力,努力是為了什么呢?即:尋弟妹、訪庭闈。讀罷第七句,似乎會有一個圓滿的結果,然后末句一轉,卻給了一個悲劇的結尾。 七、《見王監兵馬使…請余賦詩二首》 萬里寒空只一日
這首詩作于大歷元年(766)或二年(777)冬,杜甫客居夔州。 當時杜甫作了兩首詩,第一首寫白鷹,這是第二首,寫的黑鷹。 【萬里寒空只一日】,金眸玉爪不凡材。飛越萬里的寒空,只需要一天的時間,可見這是一只金眸玉爪不平凡的雄鷹。 結束語三仄尾,很多人認為是聲病(即失律),但是從唐朝的眾多五律、七律作品中,甚至包括科舉的試貼詩中,都可以看到三仄尾。 可見,唐朝人還是把三仄尾當中律句來使用的。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