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順安 (2024年4月4日初稿,7日修訂)
![]()
邢臺經開區沙河城,是河北省政府認定公布的千年歷史文化名鎮,位于古代南北御路(今107國道附近)與千年大沙河交匯處的北岸,地處太行山東麓的大沙河沖積平原。經度114.504962,緯度36.938481,海拔高度平均73.59米,鎮域面積22.82平方千米。南與沙河新府一衣帶水,骨肉情深;北與邢州古城隔河相望,交錯互嵌。 ![]() 據《元和郡縣制》《畿輔通志》《沙河縣志》《山海經》等多種史料記載,沙河城古名沙河鎮,源自古代御路上大沙河畔的一個商貿重鎮和軍事要塞。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歸鉅鹿郡,三國時隸冀州廣平郡,南北朝屬南和郡(后一度屬南和縣)等,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沿沙河兩岸東西擴延而辟設沙河縣,沙河鎮被選為縣衙治所,修寨筑城,外地人叫沙河縣城為沙河城,古代志載名坊關,民間先后稱作城關、溫陽、舉直(直轄之意,天寶年間)、太尉鄉(此為宋璟故里,宋獲贈太尉,故名),近現代開始,官方才先后正式命名為城關、沙河城。 沙河城僅作沙河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就長達1400年,可謂歷史悠久,積淀厚重,文化豐富。 一、歷史悠久 獨領風騷 志載,沙河城初建舊址,東去今三里許,位于大趙莊村北,仁里村南,仍有遺址廢墟(坊傳村民早年耕地曾挖出陶罐、方磚等)。 坊傳,很久以前,沙河鎮土著居民稀少。因商貿繁華,流動人口居多。秦末“巨鹿之戰”后,項羽部落少數老弱病殘留下屯墾。日久,他們與當地人通婚和貿易,人口繁衍,經濟愈興。 邑治初設,公廨(xiè)簡陋,土墻環城,縣衙居中,并于仁壽二年在城內修筑文廟和城隍廟。 因地處沙河下游洪泛區,城池屢遭水襲。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沙河縣更名溫州(坊稱溫陽),再修城池,土墻依舊,唯南北城門筑以石礎磚壁,旁增馬道。長方石匾陰刻“溫州”二字,鑲于城樓內側上方。 公元621年,廢州復縣,俗名溫陽(境內多通古碑和十里鋪宋璟宋氏宗譜等足可佐證)。 武則天時期,沙河城大興土木,加固城墻,翻新縣衙,修擴文廟,并增高南北城門,擴為二層閣樓式,分別命名南“迎薰”(取《舜*南風歌》中“南風薰兮,解吾民之慍兮”句意,以“迎薰”二字名之,借指南門)、北“拱極”(也說拱辰,意思是拱衛北極星?!墩撜Z·為政》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焙笠杂鞴靶l君王或四裔歸附。借指北門),刻于城樓外上方。同期,在城西約三四里處設計建造梵愛寺(印度傳教,立碑為誌),俗稱西大寺。寺內殿堂宏偉,翠柏高聳,是沙河城著名的古十八景之一(今僅存明朝古碑)。 唐末,滔天洪水再襲沙河城,墻圮城毀。 后晉開運二年(945年),為避水患,祈平安,興文運,固永久,根據沙河城“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南臨河道”的地貌特征,經過堪輿,決定將沙河縣城西遷三里許的現址重筑。這是一塊遠高于河岸的寬大平臺,仍在大沙河北岸。西有河水長期沖積而成的東南--西北走向、數十米高、綿延四五里長的大沙丘帶做天然屏障。 新城墻仍以夯土為主,南北城樓及大門兩側保持舊貌。北壤平原,南銜古河,狀如龜行,南首北尾,龜首沿御路伸至岸邊,名曰“金龜探水(汲水)”,民間喚作龜城。城外有南河北溪盤繞,稱之“龜不離水”。城內四隅鑿積水坑,供龜足收藏,名曰“四足踏水”。
![]()
防水和泄洪遵照“小雨存四隅,大水泄南河”的基本原則。日常小雨細流,城內四隅水坑足可滲漏消化。偶有積水,也可存儲,方便自用。倘若暴雨洪澇,則順主街向南河流泄。 萬一城門排洪不及,還在城池東南隅低洼處開挖了一條數百米長的地下泄洪暗道,直通大沙河,以備應急。此乃邢臺古城建設唯一特色。
![]()
在城池建設布局和肌理設計上,也充分體現與此相契合的理念,以南北御路主線為骨架,縱穿城池,交通、泄洪兩便利;主街橫向兩翼輻射,漸次擴建成東西走向的寬街小巷,呈緩坡狀,方便日常的小水排向四隅蓄水池。 縣署居中稍西,坐北面南,三進院落,東西寬約百米,南北縱深二百多米。規制基本依舊,規模稍有擴大,功能得以改善。影壁,譙樓,廳堂,醫學、陰陽,寅賓館,冊房,帑庫,六房(吏、戶、禮、兵、刑、工)等,應有盡有。 為加強防衛,保境安民,不久在南北城門外分別增建了月城(注:在隨墻而辟的城門外,再筑一道重門,以構成里門之外的又一道防線,里外門之間的圍合空間猶如大城外的一座小城,狀如月牙,故名。民間謂之“甕城”),北邊月城門朝西,南邊月城門口向東。同時,開鑿壕溝,修建城隍廟。 城池新筑。因御道縱穿,為“避路中風沖”,遂在城池南北月城外約三四百米的對等處,各新建一座二層閣樓。閣樓一層是磚石臺基,二層為木質閣樓,拱脊歇山頂,飛檐斗拱,雕梁畫棟。一則當作城郭外延的虛界和附屬裝飾性建筑,用來鎮城、辟邪、納福;二則可以登高望遠,起瞭望報警作用;還可在此設關,盤查過往路人或迎送重要賓客。實乃一舉多得。
![]() 宋末,在北閣樓東南角增建一座佛教“準提庵”。 元代在沙河城池外部東南角和西南角鄰河處新筑龍王廟東西倆院(明末清初移至城內北段路東,今掃帚街東端路南),并修建武廟和火神廟,分別供奉關公與火神。 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因罹﹝lí,1.遭遇;遭受(災禍或疾病) 2.憂患;苦難﹞水患,縣治西遷三十多里處小屯。十八年(1505年)復還舊址)。重筑城池,復建月城、閣樓、武廟(即關帝廟)和南閣樓外的官廳,有關記述曾刊石植于北閣樓上,1950年代去向不明。 北閣樓旁植兩米高的青石,上刻北關籍諸生李法則書丹的“大路然(即官道)?!睋f,該碑現被村民埋做宅基。 唐、宋、元、明、清,五朝千余年,兵燹(xiǎn)不斷,戰火水患,沙河城池屢毀屢建,如文廟在宋朝大觀年間重建;縣署于洪武年間再修,等等。 每次修繕改建,沙河城的形制和規模造成多變,各種史料記述不一,如明萬歷年間,沙河城墻周長五里二十步,高三丈。南北二門重修后分別叫做“泳薰”、“拱辰”。隍(護城河)深一丈有余,闊兩丈;崇禎十三年,知縣崔忠英增修加高城墻,“廣增五步,高節三尺。土城堞一律完整。此時,城池周長五里二十三步。城墻高兩丈七尺,廣(厚)一丈有奇,磚雉堞(又稱齒墻、垛墻、戰墻,有鋸齒狀垛墻的城墻。可用來作為守御城墻者在反擊攻城者時的掩蔽之用)一千四百一十二。(城墻上排水用的)水道九十,炮臺二十。(南北)城樓兩座。四隅角樓四座?!薄俄樀赂尽份d稱,明清時期沙河城南北城門部分的“磚城九十三丈七尺”等。 ![]()
![]() 清乾隆十五年(1750),沙河知縣孫鳳立請帑重修,沙河城池周長五里有余,高四丈,四隅有角樓,南北仍有雄偉的迎薰、拱極二門,門外分設南、北二關。南北閣樓也再得修葺加固(刊刻有關記述的四方石柱,現埋于北街村民胡東貴于北城門西側北屋房檐下東部)。 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文廟東南隅重修奎樓一座。保留南北二門。隍深一丈有奇,闊二丈。護城河是旱溝,有池無水。 …… 但是當地坊間長期傳說,沙河城城墻的實際高度、廣度和高度,都遠超史書記載的數據。 從歷史角度和屬性方面深入分析,作為千年古縣城遺留衍生的村落,沙河城核心區的規劃設計與建設分布,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平原城鎮屬性。以千年古御路為主線,輻射兩翼,其特點可粗略概括為“南北分段串主線,東西肌理各成片;大街小巷經緯明,寬窄有序多規范”“南北主道如樹干,小街名巷似枝繁;主街領銜帶兩翼,縱橫交匯真方便”。 民國六年,沙河洪水暴漲,南關閣樓和官廳被沖毀,獨存城北閣樓。 1945年底,沙河古城的城樓(包括月城)均遭突然拆除,隨后在城墻東西各開辟兩個豁口,方便出入。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沙河古城墻的主體尚存。因為戰備,城墻下面挖作防控地道。 1956年和1963年,兩次暴雨洪澇,城池險些被淹。 1968年,縣府南遷褡褳,沙河城開始被邊緣化,日漸勢衰。至八十年代初,農村興起建房潮,村民紛紛毀城取土墊宅基,至此古城灰飛煙滅。 如今,沙河城的南邊和東部尚存有合計數百米長的古城墻遺跡。
![]()
![]() 北邊殘存北閣樓臺基,破舊不堪,二層損毀殆盡,被列入“邢臺市第二批歷史建筑名單?!?/p> 根據調研,一千四百多年間,沙河城核心區在不同時期形成各種走向、長短不一、古存今廢的巷子(包括知名古巷和無名小巷在內),粗略統計約二百條左右。 ![]()
![]()
![]() 現在沿南北主街,從頭到尾,既有明清兩朝的老房子,也有民國時期的舊建筑,還有近年來的新農舍。新居張揚,舊宅隱市。新老結合,商居相鄰,疏密有度,點面成網,肌理相間,相映成趣。信步游走,既可在曲折的百年小巷喚起古老而濃厚的鄉愁舊憶,又可在農舍新居感受新穎撲鼻的時代氣息。 沙河城的建設格局,如同“散珠落銀盤”,老宅新居,交替隱現,變化無常,時代穿越感很強。 空中鳥瞰,兩千年的大沙河環繞沙河城,蜿蜒東去,形成“古河抱城”“玉帶束腰”的獨特景觀。 ![]()
![]()
![]()
三、文脈薪火相傳,才俊代有人出 秦漢時期,沙河鎮沙多地瘠,村稀人少,流動性大,教育史無可考。 隋設沙河縣,作為全縣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沙河城的教育自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資源。 在縣城修建孔廟(即文廟)后,開辟古代沙河教育新紀元。這是早期官辦教育機構,身兼教育管理和儒學普及的重任,使沙河城(包括沙河縣)的教育向前推進了一步,教育模式稍微正規,內容益加豐富。給少數經濟富裕的黎民子弟提供了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個別官商富戶的子弟仍可接受簡單的私塾教育。
![]()
![]()
![]()
研究顯示,局限于當時社會發展和經濟狀況,教育對象依然是以貴族子弟為主,普通百姓的子女除了極少數能接受學期不等的簡單讀數識字,深入一點的,可以通讀《百家姓》、《三字經》、《蒙學》、《千字文》、《論語》等。總的來說,很少有機會能接受正規的持續教育。 史料記載,宋元兩朝,沙河城的教育具有如下特點: A官辦儒學和個人私塾并存。前者給普通子弟提供了一定的受教機會,私塾學堂授館為經濟條件優渥的家庭提供優質的個性化教育。比如邢州知名隱士、沙河城籍的李元愷,去山區設館授學,普通家庭孩子無力接受。 B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嚴格的等級性或宗教性,尤其是階級性十分顯著,官宦子弟和商賈富戶可享特權。 C教法是崇尚書本,呆讀死記,強迫體罰,維護“師道尊嚴”。教育的專制性特別明顯。 D學校教育和社會生產脫節,主要是傳遞一些與社會生活相關的道德或宗教知識。 E教育的祭祀對象:儒學祭拜孔子,工匠祭祀魯班。 沙河城在明代設有幾所私塾,有宗祠辦的供本族貧窮子弟讀書的義學,也有收費的私塾,當然也有富裕文人舉辦的義學。私塾先生根據學生多少,年齡大小,因人而異,自定內容,抄寫教案,分類組織教學,學期不限。 明朝末期,時局動蕩,文廟幾乎處于半關閉狀態。書院和義學日漸興起。到清朝,是其發展的鼎盛時期。 史料記載,康熙十七年(1677年),沙河知縣徐人龍在文廟東邊建立社學;康熙二十四(1685)年,知縣談九乾在縣衙西邊的察院舊址設立襄南書院;嘉慶十六年(1811年),知縣傅鐘瑑(zhuan)在文廟明倫堂后開設溫州書院;同治十三(1874)年,知縣李福田在文廟內的義路(一門名稱)東捐建溫泉書院(后改做沙河縣立第一完全小學校);城內貢生馬汝霖等在三元廟開辦三元義學等。光緒二十八年(1902),科舉改做學校并在文廟內成立官立高等小學堂。 光緒三十四年(1908)(有說光緒三十一年),在縣城文廟內的教諭署成立師范傳習所。學期三個月,規模簡陋。同期設宣講所,開辦社會教育。每屆在縣城集中授課,講習國學。宣統元年(1909),在石公祠(文廟訓導宅東邊,祭祀清朝石威毅)旁院增辦勸學所,作為全縣教育主管機構(民國二十二年改稱教育局),勸導督促各小學次第開辦。 由此,沙河縣的公學日多,私塾漸絕。 宣統二年(1910),在忠義祠設學校(舊址在文廟欞星門內,后移建到文廟內訓導宅東)。 民國南北統一,沙河城的學校教育恢復原狀。 民國元年(1911),沙河縣官立高等小學堂改稱沙河縣立高等小學堂。民國八年(1919)改作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民國十八(1929)年更名為縣立第一高級初級小學校。民國二十八年(1939)改名沙河縣立第一完全小學,胡道昌任校長。 按照近代學校教育的定義,沙河縣立第一完全小學堪稱沙河古城乃至沙河縣歷史上唯一一所體系完善、設施多樣、最早可以稱得上學校的地方,教育質量也是沙河縣有史以來最高的學校,為全沙河縣書生所向往。 此時,文廟完全廢棄。公辦學校建設增加,民間紳士等也多興捐建私學,把沙河老城的平民教育推向一個新的高潮。民國《沙河縣志》記述:沙河城紳士王經魁首董學務。嗣后辦學士紳或游學東瀛,或卒業省城師范,如劉鴻俊、鄭前士、張貴新、劉景琦諸人,皆號稱明達,任事既專且久,銳于有為,始終不怠。 民國四年(1915年)在城內的梵愛寺內置師范傳習所。民國八年(1919年),在文廟東邊的玉皇廟后院設師范講決所。民國十九年(1930)和二十三年(1934年)在玉皇廟后院分別設置鄉村師范學校和簡易師范學校,學制二、三年,最多四年。畢業生達二百七十多人,基本上可以滿足沙河縣的小學教師需要。 民國八(1919)年,在沙河城常平倉舊址(縣衙西邊路南,舊察院署改建)設立縣立女子初級小學校。民國十二(1923)年,改作縣立女子高等小學。十八年(1929)改做縣立女子高級初級小學。后再更名為縣立第一女子完全小學校。但其實女生很少,可能源于老百姓普遍對女子讀書的認識不足。 后來在縣城內開設沙河縣第二初級小學。同期在北關開設初級小學校,還在縣城文廟內和北街租賃房屋,開辦縣立民眾教育館。民國十三年(1924),更名通俗講演所。民國二十年(1931),移建文廟內,復稱舊名,規模擴大。 1945年,沙河城解放,城內許多寺廟和民宅廣泛被借用和占用(比如龍王廟變成了東風小學,東方紅小學,城關中學;關帝廟設置農中;文廟變作識字速成班等),廣泛開展了針對普通大眾的短期掃盲教育和識字班教學等,為沙河城教育的普及、全面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礎。 坊傳,明清至民國,胡氏為沙河城首戶名門望族,出仕或經商,實力雄厚,大多數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是府衙工作的重要生力軍。“沙河秀才出坊關(沙河城),坊關秀才多胡氏”為當時的歷史寫照。 1949年新中國建國,沙河縣全域舉辦的各種學校教育和講座,基本上以沙河城胡氏為主打。 當時普遍處流傳一種說法是“沙河老師,城里最多;城里的老師,姓胡的最多”,堪足佐證。 ![]() 沙河城的教育薪火相傳,延續不斷,培養了很多人才。 綜合《沙河縣志》《畿輔通志》《順德府志》《邢州風物志》《沙河縣胡氏族譜》及網絡等多種信源,千余年間,沙河城歷史上涌現出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如唐朝著名隱士李元愷及其弟子宋璟(宰相);明代湖廣四川參政、奉政大夫、文林郎、戶部郎中胡三?。◤囊黄罚幻鞒瘧舨坷芍?、奉政大夫、文林郎胡邦??;明朝山東濟南府知府李宗愛(沙河東北流村人),明朝萬歷年間陜西通判(后晉升從二品官職)胡錫;明朝行草書法家李法則(北關人),明朝嘉靖年間文華殿中書胡嘉猷;明朝鎮江府知事胡璉;明朝鴻臚寺儒官胡光;民國中國銀行總行行長襄理兼會計部主任、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嫡傳弟子胡儉珍;民國直隸教育廳督學兼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教務長胡人椿;中共福建省第一書記侯振亞(胡家大院外甥,幼時喪母,長住胡家至山西求學);曾供職政務院秘書處后任外國專家局長、聯合國駐京辦事處聯絡官胡儉椿,等等。近年來也是人才輩出,恕不贅述。 兩千年大沙河、漢代無量寺、明代梅花亭、乾隆梅花賦碑廊與唐相宋璟神道碑,由東南而西北呈勺狀,序列兩隅,多景托城。
![]()
![]()
![]()
![]()
![]()
![]()
![]()
![]()
![]()
![]()
![]()
(2)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技藝眾多,邢臺鄉鎮唯一
![]()
![]()
![]()
![]()
(3)寺廟林立 多元兼容
![]()
![]()
![]()
![]()
眾多的寺廟,造就了沙河城密集的廟會,活躍了商貿。會因廟起,廟以會興。古代沙河城一月仨廟會,三天一集市,人來人往,也隨之產生了豐富多元的宗教活動和地方民俗文化,如祭孔、請神、娛神、祈雨、納福、打醮(道士設壇為人做法事,求福禳災的一種法事活動)、慶豐收、扭秧歌、排鼓陣等,廟會宗教活動和特色民俗,從而助推了宗教祭品和農產品交易興盛。 1950年代,沙河城核心區還保留七個規模宏偉,檔次高端和聲名顯赫的第一檔次重要寺廟,由南而北依次是:火神廟,文廟,城隍廟,梵愛寺,龍王廟,關帝廟(武廟),準提庵。另外兩翼還有無量寺,觀音堂等。文廟、城隍廟和梵愛寺,絕對是其中前三名,各自占地十幾到二十多畝,規制巨大,殿堂宏偉。繼而是準提庵?;鹕駨R雖然也遠近聞名,但規制最小。 (4)軼聞趣事眾多 其他重要的歷史人物,如唐朝吏部尚書顏真卿,元代天文水利學家郭守敬,明朝太仆寺丞李廷修,明朝萬歷皇帝,清朝康熙、乾隆等,都曾蒞臨沙河城,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留下軼聞趣事。 (5)傳統民居 各具特色 局限于當時的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等因素,1950年之前沙河城及周邊的民居,普遍低矮,建材低劣,建筑簡陋。多數為單門獨戶,沒有成型像樣的院落,湊活著居住。這樣的民宅一般位置較偏僻。經濟稍微殷實的居民,住宅多是“一進一”(即一個門,一套院落),一進二(一個門,兩套院落)規制的四合院,位置相對來說也比較好,如臨街或交通方便。 普通民居的墻壁以夾板夯打的粘土干壘墻為主,或以土坯配麥秸泥壘砌,外表糊一層白灰保護,樣子好看。多數房頂為麥秸泥做成,偶有使用簡單的青瓦,或爐渣、碎磚頭摻合白灰捶打而成。平房頂內部,通常是木頭梁檁結構,再覆以葦席(家境好的,用板磚鋪就),冬暖夏涼。條件優渥的住戶,民居外墻用單層裱磚,內體為土坯,中植隱柱,或在重要點位壘砌立體磚柱,增強墻壁支撐力。房頂為硬山頂拱脊瓦房。 據調查,民國時期,沙河城核心區住宅質量比較好者,北街有張贊家族,張士棟家族,裴清正家族,胡道德家族,胡道平家族,胡人春家族,胡道章家族,胡道合家族,胡人麟家族,胡人龍家族,胡道恒家族,胡勤田家族,胡勤經家族(胡家大院建筑群主體代表),胡儉珍家族,胡勤慎家族,胡道山家族,胡道昌家族,胡道貞家族,董連家族,趙勤義家族,高德義家族,胡人元家族,等;南街有南段的趙如峰家族和尹夢筆家族,一戶張姓大夫家族,中段的商戶郭姓家族和財主李姓家族,南街北端路西的胡姓家族等,都是核心區民居的杰出代表。 這些家族經濟富裕,重文、習武或經商,住宅多為“一進二或三”規制的四合院,而且主房多系抱柱出廈的青磚藍瓦房,材質上乘,布局合理,建筑精美,風格獨特,設施齊全,以“安全、采光、通風、排水和交通,宜居舒適、主廂分明”為體用,處處彰顯“端莊、規矩、忠孝、義氣、祥和、辟邪、趨利、祈福、美觀、節儉”等文化核心,具有濃厚的北方漢族民居特色。其中因先祖胡三省、胡三顧、胡邦俊、胡錫、胡嘉猷、胡璉、胡光等在朝高官,尤以胡人元、胡勤經家族的“五進”并列多層院套院的胡家大院建筑群最具影響力,三米寬的高大廣亮門樓,橫嵌五排粗壯門釘、上下包有寬厚鐵箍的朱漆大門,內置儀門、影壁和過廳,門前石獅鎮宅,置上馬石,北邊立有牌坊和旗桿,族人鐘鼎鳴食。胡家大院建筑群南北三百米,東西二百多米,幾乎占據沙河縣城黃金地段的四分之一,是明清時期縣城內唯一和縣衙大門規制相當的民宅大門,享受“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之禮遇。
![]()
![]()
![]()
![]()
![]()
![]()
![]()
![]()
(6)明清兩朝古坊眾多 歷史典故激勵后人 根據歷版《沙河縣志》等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現將明清兩朝的沙河城部分古牌坊和旗桿的概況整理簡釋如下: 1.承宣坊(承宣,本意是繼承發揚,此指替上級宣傳昭告。語出《漢書·匡衡傳》),在縣衙東,十字街口西三四米處,南北向,橫跨西街,為四柱二樓石坊,寬四米多,高五米。承宣坊在中國古代起到表彰、紀念、導向或標志的作用。通常多位于府衙前街旁的承宣坊,有時候其功能大約類似于政府大門,旁邊通常設立政府公告欄。萬歷年間,承宣坊改稱“一方表率”坊。康熙年間保存完好,乾隆年間傾圮。 2.鴻臚坊,為鳴贊胡光立。志載,胡光,沙河城北街人,曾任兩當知縣,后任鴻臚寺鳴贊(鴻臚寺,明清時期主掌外賓、朝會儀節之事,為九寺之一)。鴻臚坊初建在沙河城北街中北段“胡家大院”大門南約二十米處,掃帚街口之北,系大型石坊,寬至道路兩界,四柱三樓,高五六米。牌坊上有多種雕飾。康熙年間保存完好,乾隆年間傾圮。后再筑于北街胡人元、胡勤經“胡家大院”門口西南。1985年,據多位耄耋老人回憶,這個牌坊大約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損毀,同期損毀的還有胡家大院門口北邊的石頭旗桿。 3.紫誥重封坊(紫誥gào指詔書。古時詔書盛以錦囊,以紫泥封口,上面蓋印,故名;重封,意為加封兩爵號),在城內十字街口南百米官井附近,為明代石阡兵備道、陜西隴右參議許國秀立。許國秀,字振宇,沙河縣許莊人。初由舉人授武功令,歷遷荊州同知,石阡兵備道等,后官至陜西隴右參政。該坊系大型石坊,四柱三樓,寬五米,高五米多。牌坊上有多種雕飾。上世紀中期損毀,石條用于南街小學建設。 4.飛騰坊(飛黃騰達之意),于南街,石坊,四柱三樓,寬四米多,高四米多。為舉人李宗立。李宗,景泰四年(1453年)鄉試舉人,登封縣知縣??滴跄觊g毀圮。 5.鳴陽坊(蘊鳳鳴朝陽之意),大型石坊,四柱三樓,寬四米余,高近五米。為舉人趙有初立。趙有初,成化七年(1471年)鄉試舉人,任揚州府同知??滴跄昵耙褮摹?/span> 6.世科坊(希望人才輩出之意),大型石坊,為舉人申政立??滴跄觊g傾圮。申政,沙河申莊人(有說沙河留歇村人),明憲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鄉試舉人,任鞏昌府通判。 7.青霄坊(青霄 xiāo,意為巍科、高第,指古代科舉考試名列前茅),大型石坊,為舉人申志立。申志,沙河縣留歇村(有說沙河縣申莊村)人,景泰四年(1453年)鄉試舉人,官職不詳??滴跄觊g傾圮。 8.尤漳三錫坊(“尤漳”合釋概義為特別靠前,高低有序等;三錫,指古代帝王尊禮大臣所給的三種器物),系明代大型石坊,在北街,為鴻臚寺序班李成性立。李成性,邑庠廩膳生,生卒年月和經歷不詳,妻孟氏節孝彰聞。康熙年尚存,乾隆年間毀圮。 9.桂林毓秀坊(此“桂林”,指文廟大成殿前的桂花樹叢,比喻培養像桂花品行一樣的優秀人才),為儒學文廟立,在文廟門口西,南北向,大型石坊,寬五米多,高五六米。東鄰還建有兩座小型的簡易木質牌坊,分別叫做“振起人才”和“主持名教”。康熙年間尚存。乾隆年間傾圮,再筑。民國1940年代傾圮。 10.胡三顧、胡三省、胡浩、胡錫、胡人元等人的牌坊分別為四柱三樓、四柱三樓、六柱六樓之類的大型石坊。分別于不同時期先后敕建在胡家大院門口南北和北關閣樓外路東的胡氏墓園(志載胡三顧另有神道碑),后毀圮復建。胡三顧,北街人,明朝新泰知縣,政聲卓著,后晉五品;胡三省,北街人,族譜和縣志有載,隆慶四年(1570年)鄉試舉人,萬歷十一年(1583年)進士。初授陽谷知縣,后調洪洞縣令,升任湖廣四川參政、敕命奉政大夫、文林郎、給事中、戶部郎中等,從一品:胡浩,明代膠州同知;胡錫,字子授,陜西慶陽府通判,升遼東安樂州知州,萬歷年間登極,連晉兩級,官至從二品;胡人元,吏部注冊知縣,沙河城“棋桿墩兒”地名的來歷即源于人元公。 11.節孝坊,小型石坊,在北街中南部路西水井旁。儒童李令譽妻樊氏,年十八歲守節。事孀姑以孝聞。崇禎三年(1630年),知縣左佩玹奉旨建此石坊旌表。后值寇亂,樊氏投井亡。牌坊于上世紀中葉毀壞。 12.彰善坊,中小型石坊,是表彰功德善行的建筑。清朝建在北關街東。褡褳店村民、武生樊澤和沙河城邑庠生韓有光等,為人忠厚,樂善好施,美名遠揚。乾隆年間,同列于“彰善坊”旌表。 13.母節子孝坊三個,均系小型石坊。分別為: A在北關外,為任周氏及任萬庫立。周氏,任孟揚(民國版縣志寫“任古揚”,俟考)之妻,萬庫之母。廿niàn歲而寡。堅定頑強,孤苦撫養萬庫成人。明朝崇禎十一年(1638年),按臺吳題請奉旨建造“母節子孝”坊。周氏享年八十三歲而終。 B 周文運之母張氏,廿五歲寡。守志撫孤,備嘗艱辛。天啟五年(1625年)按臺宋題請奉旨建坊,以“母節子孝”旌之,享年八十二歲。 C 在北關街西。為杜張氏及后任張氏立。乾隆年間尚存,后毀圮。 14.皭然不滓坊(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出污泥而不染。皭jiào :清白;潔凈),小型石坊。在北關,為李董氏立。志載僅此,詳情未知。 15.貞節坊,兩個小型石坊,一在南街糠市街口南,一在北街中北段路西,分別為南街尚趙氏(廿四歲寡。家貧無資,矢志不渝。上事祖翁姑婆,下撫稚子幼侄,三十年如一日)和北街胡張氏立(張氏,洛陽監生張和之女,生員胡文謨妻。夫患股疾,經年不起。姑姑也高年龍鐘,呻吟床褥。張氏多年侍奉。翁姑相繼辭世,年廿八而寡,遺一子一女。張氏辛勤撫養成人)。 16.旌節坊,表彰貞節之意,小型石坊。為居民張?。ò惨厝耍据d系明朝成化年間沙河典史,縣令的佐雜官,未入流,無品階,掌管緝捕、監獄)妻子李氏立。李氏,二十五歲而寡,勤紡織,孝舅姑。育子璉成人。貞潔守婦道。正德元年(1506年),知縣張謹奏請建旌節坊旌表。 17.貞節之門坊,小型石坊。為趙之垣妻杜氏立。夫之垣患病十幾年,杜奉事唯勤。及垣故,杜氏悲痛欲絕,誓不再嫁。萬歷四十年(1612年),知縣杜旻(min)奉旨建造石坊為“貞節之門”。 18.旌善坊(表彰善行),小型石坊。在北關準提庵附近。為郭鐘寶立。志載,郭鐘寶,清靜寡欲,樂善好施。冬月煮粥制衣給貧者,歲以為常。捐地三十余畝給準提庵內的宏濟堂(福利院)等。乾隆九年(1744年),縣令尹侃詳請刊名。 19.勸善坊(勸人行善積德),在北關。志載僅此,詳情未知。 20.木石旗桿,有三根,先后為北街進士胡三省、胡三顧、胡人元敕建。分別位于北街胡家大院大門北邊、城北胡氏墓園門口和胡人元族人新遷墳塋旁。 (附注:旗桿,中國古代社會科舉功名的象征,通常豎立在府前、宗祠或墓園。一是光耀門楣;二是激勵后人積極進?。?/p> (7)商鋪林立 貿易繁華 沙河城是有兩千多年商貿歷史重鎮,解放以前,核心區沿街各種商鋪和作坊林立櫛比,經營范圍甚廣,多是小手工藝品、皮貨、鐵匠鋪、雜貨攤、理發、彈棉花、賣燒餅、涼粉和其它小吃等。間或有以品質高檔的雜貨店或農產品深加工為主,金銀器店、藥鋪門診和其他次之。 沙河城的傳統商鋪,基本屬于“前市后坊(居)”結構,面闊兩三間,進深不足四米或稍多一點。條狀木質板搭門,非常狹窄,僅容側身進出。單坡瓦房,抱柱出廈。胡家大院門口附近到南街十字街口往南五十米,是整個縣城經商和居住的最佳黃金地段。
![]()
清末到民國二十五年,沙河城沿街著名的商鋪,按姓氏和經營范疇分類,主要有胡氏家族的糕點鋪、油坊、染坊、門診、藥鋪、木行布匹及雜貨店等;蘇氏雜貨鋪,高氏藥鋪、董氏雜貨店、張氏理發店、李氏雜貨店、苑氏雜貨店、閆氏糧店、閆氏顏料店、張姓皮貨店、郭氏商鋪等。 同期按商號分類,縣志記錄的部分知名商號有:文泰玉,全興號,三義成,同泰成,崇盛泰號,同盛號,中興長號,截泰永號,鴻泰來糧店,長盛,義聚恒,大合堂(胡正哲經營藥店及門診),成衣局,同聚泰,協和同,節泰祥,裕順和韓,天和堂號,福慶祥,積興義,慶有余號,信盛公號,義興長號,益合堂(公),等。 其中,胡氏油坊和染坊、高氏藥鋪、董氏雜貨店、張氏理發店、閆氏顏料店、張姓皮貨店、郭氏商鋪以其做人誠信、商品和服務優質而聞名遐邇。最為著名者,是胡道平的“全興號”豆面印花技藝從明朝到民國,生意興隆,產品暢銷京津冀魯,還輻射至東南亞和日本,近年來被評為河北省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 胡道奎家族的油坊,董連的商鋪,高清雲的“天和堂”藥鋪,弓盡臣主辦的“益合堂(公)”門診,都是遠近聞名的佼佼者。 除少數明代建筑外,大部分系清末民初的建筑。無論哪個檔次,盡管風格各異,依然能看出在歷史跨度中不同時代的一些風貌。 (8)歷史上重要建筑、文物與名木古樹 根據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1950年前,沙河城區域內曾經有諸多重要的歷史建筑或建筑群,其中包括唐朝梵愛寺(僅存遺址),宋璟故居遺址(僅存遺址),宋璟碑刻,宋璟墓園(僅存遺址),后晉年間沙河城墻(僅存遺跡)和泄洪暗道,宋代復建的沙河文廟,沙河城閣樓,沙河縣城隍廟(存微小遺跡),漢代無量寺,沙河城武廟(僅存遺址),沙河城龍王廟(現存清朝遺址),沙河城胡氏墓園(僅存遺址),沙河城胡氏宗祠(僅存遺址),沙河城胡家大院建筑群(少量遺跡),乾隆御筆梅花賦和梅花圖,明清梅花亭,明清時期古碑刻,清朝沙河縣法院,清朝沙河縣官辦鹽店,明清古商鋪,明清傳統民居,清朝平漢鐵路遺址,明朝古槐和皂角樹,1950年的沙河中學遺跡, 1951年沙河縣人民禮堂遺跡,1946年沙河縣第一書店遺跡,1946年沙河縣郵電局遺跡,等。 ![]()
![]()
目前,沙河城依然保存有唐朝宰相宋璟宗譜《溫陽宋氏宗譜》(隋唐時期沙河縣一度在坊間俗稱溫陽),明朝湖廣四川參政、戶部郎中胡三省的《沙河縣胡氏族譜》等。 兩千年的沙河城歷史,堪稱半部沙河縣史,底蘊深厚,內容豐富,是邢臺人文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足以為邢臺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增磚添瓦。 沙河城的歷史文化和歷史建筑,值得有識之士和遠見的領導關注和搶救保護! 2023年5月6日初稿于河北省歷史文化名鎮-沙河城 陋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