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問自己,什么是命運? 小時候覺得,一切都可以改變,宿命論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剛剛成年的時候,初生牛犢不怕虎,認為上天賦予的生命,就是要為人類的繁榮和平和幸福而奉獻。 忽而回頭,人到了下半場,命運基本上定型了,也開始認命了。 到了很老很老,那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你遲早會明白,命好命壞都是有定數的,并且都趨于平淡。 01 命里有時終須有:躲什么,都躲不過。 很多人感慨,這輩子就那么倒霉,每一天都沒有過好。
在晚唐時,有一個叫韓偓的人,出生在一個公務員家庭,家底殷實。 從小就能讀書,因此韓偓目標是,努力考取功名,做一個好官。 十歲那年,他和家人一起參與宴席,大家都吟詩作對,好不熱鬧。 他也不甘示弱,隨機賦詩一首。 其姨父、著名詩人李商隱,聽了他的詩,馬上點贊:“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就在他一心讀書的時候,他寫的《香奩集》,被很多人“噴”得一無是處,認為過于香艷。 也經歷過幾次科考不中,讓人心灰意冷。 就在他要混日子的時候,進士及第。這一年,他四十五歲。也算是中年得志。 上班沒幾年,宦官劉季述發動政變,與右中尉王仲先幽禁唐昭宗,立太子裕為帝。 作為一個讀書人,肯定要伸張正義,因此韓偓極力反對政變,擁戴唐昭宗。 不管怎樣,地方的藩王,個個背叛朝廷,唐昭宗被朱溫所弒,唐朝宣告結束,朱溫建立“后梁”。 沒有了朝廷,韓偓為了家人的安全,一家老小都奔赴江西撫州。 本想遠離是非,但是地方節度使王審知卻安排韓偓繼續做官。 王審知投靠朱溫后,五十多歲的韓偓毅然要逃離“后梁”的土地,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原來,一個人成功,失敗,災難,生老病死,關系網等等,都是躲不過的。 似乎有一股無形的力量,該遇見的人,就算你躲一躲,還是要重逢。比方說,唐婉和陸游離婚了,但是后來還偶遇,淚如雨下。 也有一些災禍,你逃走,但也要被人抓回來。要承擔的責任,非得承擔不可。 當然,我們也有很多的喜事,注定會遇見。努力讀書之后,不一定成大器,賺大錢,但是會讓自己聰慧。 我們珍惜一個人,大概率會相伴到老。我們愛父母,父母會更愛我們。 就是說,很多的結果,其實是注定的因果關系,從來不會落空。 就像我們經常說的:“正義會遲到,但不會不來。” 還如一句俗語:“再冷的石頭,坐三年,還是會變溫暖。” 02 命里無時莫強求:求什么,都會心寒。
南方才有熱帶雨林,你卻去北方尋找,這怎么能夠呢? 早已和你有仇恨的人,你卻要求他辦事,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人家不倒打一耙,就不錯了。 心不在你身上的人,你跪下來求他,他也是要離開的。 父母要先走一步,你努力供養,挽留,也是不能的。到底,父母要和你生離死別。 你要求菩薩保佑,發大財,但不見起色,原來菩薩也愛莫能助。畢竟,錢是給勤勞的人,而不是給一直下跪的人。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北上廣上大學,但是孩子就在本地上大學。你的期望過高,那么你的失望越多,孩子的命運也由不得你。 但凡種種,你越苦苦哀求,越心寒刺骨。 韓偓的姨父,著名詩人李商隱,才高八斗,也有抱負。但是他卷入了唐朝的牛、李黨之爭。 他的老師令狐楚是牛黨,老師的兒子令狐绹也是。 他的岳父王茂元是李黨的人。 當岳父過世后,李商隱的職業生涯,一落千丈。于是乎,他去尋找老師的兒子令狐绹。 李商隱非常卑微地寫下:“十年天下無人問,九日樽前有所思。”希望令狐绹幫一把,但現實是,令狐绹把詩句迅速毀掉,徹底劃清界限。 曾經走散的人,不是一條線的人,到頭來還是要走散,相聚也是仇人。 如果說,求人如吞三尺劍,那么求錯了人、求而不得,那就是吞下九尺劍了吧。 03 命好的人,物來順應,物去不留。 面對人生的得失,命運的沉沉浮浮,要如何做,才好呢? 要懂得,真正屬于我們的,不是外物,而是我們自己的心態。 把心態調整好了,那么世界是任何樣子,人在任何地方,都是快樂的,這是境由心生的大智慧。 人在低谷,一無所得的時候,那就告訴自己,抬起頭,還能看到星星和月亮,沒有那么糟糕。“不滿”,就是向上的車輪。 人在高處,春風得意的時候,那就低頭思考,別一直抬頭,因為你不能飛到萬里之外去。低頭看,發現自己已經得到夠多了,知足就是福氣。 人在岔道,也不要迷茫,走哪里都很好。要懂得:“人間枝頭,各自乘流。”
好日子,不是什么都有,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讓來的來,讓走的走。 所有失去的,本來就不屬于你。 所有得到的,本來就是你的。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