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最大的弱點,莫過于“矛盾”二字。 A對他特別好,他反而不喜歡A,無視A的存在;B對他各種冷漠,他反而喜歡B,乖乖聽B的話。這,不是矛盾嗎? 如此矛盾的人性,會讓無數人都感慨,自己的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對家人特別薄情,而對外人特別熱情,不知道抽了哪根筋。 你為他付出了多年,他并沒有感激你的付出。而外人跟他說了一句好話,他就認為外人特別好。不僅傷了你的心,還讓你懷疑人生。 這,究竟是特例,還是普遍現象?毫無疑問,這是普遍現象。因為人性的弱點,是無數人都難以克服的。 對家人喊打喊殺,而對外人和顏悅色,十有八九是這幾種人。 一、遠香近臭的人。 有一個詞,遠香近臭。意思是,對于未接觸過的東西,都認為是好的。對于已經接觸過的東西,都認為是差勁的。 就跟吃飯一樣,你每天都吃牛排飯,只要連續吃一個月,你一提到牛排就會反胃,討厭牛排。對牛排反胃的你,有可能對沒吃過的大白菜感興趣。 牛排,真的就比不過大白菜嗎?并非如此。只是你吃牛排的次數太多了,而沒吃過大白菜,所以你就會對沒吃過的大白菜,產生了各種美好的寄托、幻想。 與人相處也是如此。跟某個親人相處多年,習慣了對方的一舉一動,就容易討厭這個親人。而對于沒接觸過的外人,就幻想他們有多好,有多善良。 這就是“遠香近臭”的矛盾心理。不珍惜所擁有的一切,而幻想得到不屬于自己的一切,最終什么都得不到。 人性,本就如此,會對經常接觸的人與事,感覺到“膩”。不然,為什么會有“背叛”的事發生? 二、將親人的付出視為“理所應當”的人。 前段時間,有一位讀者在后臺傾訴,她跟丈夫結婚十幾二十年,照顧他的飲食起居,竟然還比不過外邊遞給他一瓶水的女人。 現在的夫妻,大都出現了這個問題,將另一半的付出視為理所應當,而沒有任何感激的心理。對于施以小恩小惠的外人,反而就感恩戴德了。 妻子為丈夫付出多年,丈夫認為,還是別人家的妻子好,而自己的妻子這里不好,那里不行。越是這樣想,怨氣越重。 丈夫為家庭拼死拼活,妻子認為,還是別人家的老公好,而自己的老公這里賺不到錢,那里不夠男人。越是這樣想,婚姻矛盾越重。 上述這些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人們都把至親之人的付出,視為“理所應當”。他們沒有想過,哪有人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呢? 將“慣性”當成自然,是無數人的毛病所在。而這些毛病,很多人都渾然不知。 三、情緒發泄,欺軟怕硬的人。 在心理學界,有一個“踢貓效應”。 父親在外邊被老板罵了一頓,心生怨氣,所以回家就修理了兒子一頓,找兒子發泄怒火。兒子不滿,踢了家中的貓一腳,貓跑到了街上,街上的車為了躲閃這只貓,而發生了車禍。 這就是“踢貓效應”的由來。指的是,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人們都會欺負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而不敢欺負那些比自己強大的人。比如說,在外邊受了氣,就會回家找家里人發泄。 被老板罵了一頓,他們不敢罵回老板,也不敢針對同事,就只能回家,找伴侶、子女發火。他們的脾氣越重,說明他們在外邊所受的傷害越多。 欺軟怕硬,便是如此。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四、窩里橫的人。 俗話說,窩里橫,外面慫。 窩里橫的文化,從何而來呢?這是人情社會特有的文化。而人情社會,受到了“主內”的儒家思想的影響。 從古至今,都是如此,沒有人敢欺負外人,永遠都是欺負自己人。自己人整自己人,自己人搞自己人,自己人害自己人,還以這般扭曲的人情世故為榮。 一個小家庭的窩里橫,恰恰將這種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家中的某些親人,只敢在家逞威風,窩里橫,而不敢在外邊逞威風。 就跟上文談到的“踢貓效應”故事一樣,爸爸在外邊受了氣,第一時間會回家打兒子。而我們這些普通人,都是別人眼中需要挨打的孩子。 如何根除這種窩里橫的文化呢?我覺得很難,畢竟幾千年都是如此,很難改變。只能說,在家中,我們不妨和顏悅色一點,至少,自己要克服這種窩里橫的扭曲觀念。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