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能夠入關,很大程度上是擺平了蒙古人,防止后院起火,無怪乎兩個手段,一是打擊,二是和親。所謂和親,就是清朝和蒙古互相通婚,結成姻親,成為親家。之后生出來的孩子,一邊是爺爺奶奶,一邊是姥姥姥爺。這種和親政策是在清朝實力還不夠強大,不得不采取的權宜之策,以犧牲個人幸福為代價的。 清朝康熙年間也不例外。 為了拉攏蒙古草原部落,康熙皇帝將19歲的女兒,遠嫁蒙古草原。后來女兒婚后不幸福,最終37歲客死他鄉。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這位公主又是誰呢? 這就是康熙皇帝的和碩端靜公主,作為皇帝的女兒,為了國家的需要,為了政治的需要,康熙31年,19歲的她,離開金碧輝煌的北京紫禁城,離開北京,遠嫁苦寒之地的喀喇沁部,也就是今天內蒙古赤峰的喀喇沁旗,嫁給喀喇沁部蒙古杜棱郡王次子烏梁罕氏噶爾臧。細想想,19歲今天還是上大學的年紀,看來當年的公主,在這方面,都不如很多今天的年輕人。 雖然老爸給辦了隆重的婚禮,有修建了豪華的公主府,安排的大量的侍衛宮女,其中就安排了十家滿族人家,和公主一起來草原。但那里畢竟是草原,不是北京。作為皇帝的女兒,也無奈。 康熙曾經三次來到喀喇沁,看望女兒,同時也是敲打喀喇沁部。沒有想到,女兒婚后不幸福,公主37歲,英年早逝。 關于公主的死,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駙馬噶爾臧,不喜歡公主,常年在外,公主憂郁而死;另一種說法,是駙馬常年不在,公主與身邊的侍衛好上了,駙馬知道后,踢死了端靜公主。公主死了,事情鬧大了,駙馬也不敢隱瞞,趕緊派人告訴老丈人康熙,公主暴病而亡。紙里包不住火,康熙還是知道了其中緣由,為女兒修建了豪華、規模龐大的公主墓。第二年將駙馬噶爾臧,郡王的爵位也革了,押到北京,圈禁了起來。圈禁10年,一直到康熙61年,駙馬圈禁至死。最后康熙還是下旨,讓駙馬和公主合葬。這座公主墓,歷經300年,依然還在。這就是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境內馬鞍山腳下。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未時和碩端靜公主被安葬于此地,隨同公主來蒙古的十家滿族人也來這里給公主守墓。現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和碩端靜公主墓園寢坐北朝南, 按中軸線布局,自南而北依次建有四柱三門火焰石牌坊一座,牌坊一部分構件丟失,僅存2只石獅子,應該是4只,一個云板,應該是對,中間門上兩個橫梁中間有一塊匾額,上書“克昌厥后”四字,今匾額在喀喇沁親王府博物館。 其北左右兩側各有一個石華表,華表頂上各有一麒麟,今麒麟已移至喀喇沁親王府博物館。 再后為龜趺一座,上立蛟龍首“和碩端靜公主碑”一通,碑額上刻敕建二字,碑身上是碑文,充滿了對公主的贊譽之詞。 碑后為享殿,殿后為寶頂,現已無存。和碩端靜公主墓地宮出土有“喀喇沁噶爾臧所尚端靜公主壙志文”“奉旨合葬”兩通石碑,二碑現均珍藏于喀喇沁王府博物館。 端靜公主墓靜靜的矗立在那里,向后人講述著300年前的和親的悲歡離合;向后人訴說著,作為皇帝的女兒無奈和心酸。 作者:大槐樹,70后,北京人, 熱愛文物古跡,四處奔走,記錄古跡;四海漫游,把旅游中的景物,推介給大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記錄更多的歷史,傳承更多文化。 |
|
來自: 新用戶33836C5M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