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作為一個兵種的三十年歷史中,鐵道兵領導有三位開國上將,這在其他兵種里是絕無僅有的。炮兵,有一位上將,陳錫聯;裝甲兵,有一位大將,許光達,但是沒有上將;工程兵,有一位上將,陳士榘;而通信兵、防化兵、基建工程兵,最高也就是開國中將。唯獨鐵道兵先后有三位上將,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鐵道兵這支英雄部隊的特殊性吧!
鐵道兵志在四方
鐵道兵的前身是1948年8月組成的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和1949年5月由第四野戰軍鐵道縱隊改編的鐵道兵團。1950年11月,鐵道兵團部隊陸續參加抗美援朝作戰,1951年1月歸志愿軍領導。1953年9月,鐵道兵團與志愿軍6個鐵道工程師統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按兵種建設,歸軍委中央領導。1954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領導機關在北京正式成立,同時撤銷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的番號。此后,有三位開國上將先后在鐵道兵任職——
鐵道兵首任司令員兼政委王震上將
王震(1908~1993),湖南瀏陽人。曾任紅六軍團政治委員、紅二軍團政治委員、八路軍一二O師三五九旅旅長兼政治委員、八路軍南下支隊司令員、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一野戰軍第二軍軍長兼政治委員、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新疆軍區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抗戰時期的王震
1954年2月28日,毛澤東主席任命王震為鐵道兵司令員。4月19日,軍委毛主席又任命王震兼任鐵道兵政治委員。既然鐵道兵是由鐵道兵團改編過來的,那為什么不是鐵道兵團司令來當鐵道兵司令呢?鐵道兵團自成立后,由軍委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兼任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軍委鐵道部改為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滕代遠仍任鐵道部部長兼任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建國初期特別是朝鮮戰爭結束后,國家要大搞經濟建設,滕代遠的主要精力在鐵道部這邊,因此就不能再兼任新成立鐵道兵司令員了。
1955年王震被授予上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54年10月至1959年10月,王震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當時總參謀長是粟裕大將,和王震同期的十位副總長,除陳賡大將外,其他九位都是一水的上將!
王震上將
195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農墾部,統一管理全國的軍墾農場和地方經營的國營農場。中央選定在南泥灣率領三五九旅墾荒出名的王震擔任農墾部長。1956年5月,王震出任新成立的農墾部部長,從此時起,他的主要精力就放在農墾部了。而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職務,仍保留了一年多。
王震上將在鐵道兵部隊
1957年9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命令:免去王震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職務,任命李壽軒中將為鐵道兵司令員,崔田民中將為鐵道兵政治委員。
1975年,王震任國務院副總理。1978年任中共軍委中央常委。1982年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1988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一、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鐵道兵任職最長的政委呂正操上將
呂正操(1904—2009),遼寧海城人。1925年東北講武堂畢業后,任張學良的副官、秘書。后任東北軍第十六旅參謀處處長、第五十三軍一一六師六四七團團長、第五十三軍一三〇師六九一團團長。
抗戰爆發后呂正操脫離國民黨軍加入八路軍,任八路軍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司令員、晉綏軍區司令員。
抗戰時期的呂正操
抗日戰爭勝利后,呂正操和萬毅、張學思等作為東北軍舊部重返東北。呂正操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一副司令員兼東北軍政學校政治委員、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兼西滿軍區司令員,1946年7月兼任東北鐵路總局局長。
1949年起,任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副司令員、軍委鐵道部副部長、國家鐵道部副部長、軍委中央軍事運輸司令員、謀部總參軍事交通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和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呂正操上將
1962年起,任鐵道部代理部長,西南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副總指揮、工地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64年10月30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命令:呂正操兼任鐵道兵第一政治委員。原鐵道兵政治委員崔田民中將任第二政治委員。
1965年呂正操任鐵道部部長,仍兼鐵道兵第一政治委員。1975年1月,呂正操免去鐵道部部長職務。同年8月,專任鐵道兵政治委員。呂正操在回憶錄里提到:1975年8月間,中央通知我到治部總政報到,去鐵道兵任政委。鄧小平同志告訴我說:“這是總理定的。”
呂正操接見鐵道兵部隊英模代表
1977年8月,呂正操任中共軍委中央委員。1978年5月開國中將曠伏兆任鐵道兵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則為第一政治委員。從1964年10月到1983年1月,呂正操任鐵道兵政委18年零3個月,是鐵道兵任期最長的政治委員。而且,從1946年任東北鐵路總局局長時起,他就沒有離開過鐵路運輸和鐵道建設。他是中共第八、第十一屆中央委員。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鐵道兵最后一任司令員陳再道上將
陳再道(1909—1993),湖北麻城人。任紅十一師第三十一團團長、師長,紅四軍副軍長、軍長。抗戰時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六旅副旅長、政治委員,八路軍東進縱隊司令員,冀南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中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冀南縱隊司令員、第二縱隊司令員。
三位開國上將(左起)陳再道、宋任窮、李聚奎,1939年在河北南宮合影,
全國解放后,歷任中南軍區副司令員兼河南軍區司令員,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武漢軍區司令員兼湖北軍區司令員。武裝力量監察部是當時軍委八總部之一,領導配備級別相當高,部長為葉劍英元帥,四位副部長有三位上將、一位中將。1955年陳再道被授予上將軍街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陳再道上將
“文革”中,陳再道因武漢“七二O”事件遭迫害。1972年5月后復出任福州軍區副司令員。這一時期,福州軍區居然聚集了四位開國上將:司令員韓先楚,政治委員李志民,副司令員王建安、陳再道。1975年8月,陳再道與羅瑞卿、譚政、陳士榘、王建安被任命為中共軍委中央顧問。一般來說,當上顧問就是退居二線,也意味著最后一站了。陳再道自己也是這么想的,但是沒曾想還有重返一線的機會。
據陳再道回憶:1977年9月中旬的一天,軍委中央秘書長羅瑞卿約陳再道到他辦公室,說:“再道同志,黨中央、軍委中央決定你重返第一線,擔任鐵道兵司令員,命令最近就下。”
接著,羅瑞卿向陳再道簡單介紹了鐵道兵的情況。他說:“鐵道兵很艱苦,部隊高度分散,流動性大,任務也很重,今后還會越來越重。'文化大革命'以來,部隊建設出現了些問題,有的問題還很嚴重,情況也比較復雜……”他還介紹了鐵道兵主要領導同志的情況:“吳(克華)司令員、呂(正操)政委都是老同志,你都熟羅!吳克華在鐵道兵時間不算長,工作搞得不錯,這次調整,準備調他到成都去。呂正操是老鐵道兵,情況熟,希望你去了,和他搞好團結,密切協作,把鐵道兵的建設搞好?!?/p>
陳再道在回憶錄中還提到:“不知為什么,一說讓我到鐵道兵工作,我的腦海里便總是閃現出當時鐵道兵領導機關門口那幾個低矮破朽的方形水泥門柱。還有那棟堵在大門口,因長年風蝕雨浸而顯得有些破舊的灰色辦公樓,與對面政治學院那別具一格、古香古色的建筑相比,使人很自然地聯想起崇山峻嶺中施工部隊的帳篷,從而又很自然地得出一個印象:鐵道兵就是艱苦!”
鐵道兵大院辦公樓
陳再道提到的鐵道兵領導機關“顯得有些破舊的灰色辦公樓”,90年代還在,就是玉泉路鐵道兵大院那棟灰白色辦公樓,與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幾個兵種大院的辦公樓是一個格局,都是四層,辦公樓和大門之間廣場正中有一個毛主席穿軍大衣、戴軍帽的塑像。筆者每次路過這些兵種大院,看到那熟悉的建筑,就感到特別親切……目前原炮兵、工程兵的辦公樓還在,這是題外話了。
1977年9月21日,軍委中央任命鐵道兵司令員吳克華為成都軍區司令員;任命陳再道為鐵道兵司令員。
歡送吳克華司令員、歡迎陳再道司令員合影留念
陳再道當上鐵道兵司令后,軍委中央顧問一職自然就免了,而是正式改為軍委中央委員。當時鐵道兵政委呂正操也是軍委中央委員。盡管那一屆的軍委委員有60多人,為歷史之最,但一個兵種的軍政主官同時為軍委中央委員還是不多的,當時裝甲兵、工程兵、基建工程兵都不是。陳再道也是最后一任鐵道兵司令員,他的任職截止時間為1983年1月。他是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陳再道任鐵道兵司令員期間視察部隊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