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曹操,在中國人的歷史記憶里面,就是一個奸詐、雄才的人物,可謂是一代梟雄。他這樣的人,按照常規(guī)理解,做事一般都是不守規(guī)矩的。可是,就在選擇接班人這個重要的事情上,卻由不得他自己的喜好,他本來最喜歡的兒子曹植,幾次想要立為太子,都因為朝廷里面的大臣反對而作罷。 那么,面對曹操這種人,動不動就殺掉讓他不爽的大臣、高參、名士,比如楊修、孔融、許攸等人,都先后被殺。難道,這些大臣又是梁靜茹給的“勇氣”,敢于勸告或反對曹操? 02 原因當然不是“勇氣”,而是今天我想跟大家談的“宗法”。 根據(jù)《資治通鑒》第六十八卷的記載,就在曹操表示想要立曹植作為太子的時候,丞相主簿楊脩就建議,說是曹植有才華,建立立為太子。丞相主簿相當于曹操的秘書長,可是非常親近的身邊人,說話還是有分量的。正好當時曹丕得罪了楊脩等人。 可是,也有一些人,就是從宗法禮制的角度堅決反對,或者含蓄表示反對。 比如,在《資治通鑒》原文中,講到幾個重要人員的反對意見或者含蓄的反對態(tài)度。 尚書崔琰就說了,“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tǒng)。琰以死守之。”他的理由有兩條,一個是春秋禮法,一個是曹丕的品德聰明。 尚書仆射毛玠說,最近的例子,你看看袁紹,就說因為不分嫡庶,最后導致國家滅了,宗族亡了,這種廢立大事,最好別搞。仆射是尚書的副官,地位稍微低一些,說話也就含蓄一點,是拿袁紹的例子來說,沒有直接的反對,但是態(tài)度也是非常明確的,實質性的理由也是禮法的影響力。 此外,還有東曹掾邢颙,他是具體的辦事官員,廢立的事情是需要他來操辦的,他也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說是以庶子取代嫡子,是過去歷代的禁忌,請您謹慎考慮再說。 曹操劇照 03 曹丕那邊聽說之后,也是非常著急,不知道怎么辦。他就派人去問太中大夫賈詡。 關于這個賈詡,給大家介紹一下。他可是曹魏政權的開國大臣,是當時很有名的謀士,早年也是跟曹操一樣的舉孝廉進入仕途的,這就很讓曹操當做自己人。在曹丕和曹植爭奪太子之位的時候,他也是很聰明的做法,沒有明確支持曹丕,而是暗中輔助,后來曹丕登位之后,他被晉升為太尉,授予壽鄉(xiāng)候。賈詡這個人不僅聰明睿智,而且品德也不錯,在北宋編寫的一本《唐會要》中,就把他尊為“魏晉八君子”之一。 接到曹丕派人的詢問,賈詡也沒有直接回答怎么辦。 這種時候,像這種事情,都是非常敏感的,搞不好掉腦袋的。曹丕都不敢直接上門,怕引起麻煩,不僅是自己麻煩,而且也會給賈詡帶來麻煩,賈詡當然也知道曹丕的顧慮。 他的指導意見就是,你只管發(fā)揚道德氣度,做好你自己的事情,早晚勤奮工作,不要做有違背兒子的禮制,如此而已,就可以了。 曹丕聽到這個指導意見,就非常清楚了,暗暗自我激勵。 后來,有一次曹操見到賈詡,把左右的人都支開,詢問關于廢立太子的事情。賈詡只是嘿嘿的笑,就是不說話。 曹操說,我問你話呢,你只笑不說,到底什么意思呢? 賈詡說,我是需要思考一下再說,不好馬上回答。我就是想到了袁紹父子、劉景升父子的故事了。 聽到這個,曹操就明白了,這兩個人都是因為違背嫡庶宗法,最后搞亂了事情。 到了這里為止,關于廢立太子的事情,《資治通鑒》都不再具體寫了,應該是認為曹操這個時候其實內心已經(jīng)有了答案。既然群臣反對,宗法禮制又是明擺著的,而且之前就有現(xiàn)成的反面例子,只要是曹丕沒有什么重大過失,也就沒辦法廢了他,至于曹植再有才華,那也是沒有理由立太子了。 ![]() 曹丕劇照 04 讀到這個部分,我就覺得,在古代中國社會,哪怕像曹操這樣的人物,他是不太守規(guī)矩的,而且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本來也是一個規(guī)則混亂的時代,傳統(tǒng)的許多規(guī)矩和觀念,都受到了挑戰(zhàn)。但是,嫡庶區(qū)分,即使在這個時候,還是被大多數(shù)精英分子、朝中重臣所信奉和遵守的,可見這種觀念和制度,是非常牢固的。 有人可能要說,這種宗法禮制就是落后的東西,應該早一點廢除才好。 我以前也是這么想的。但是在反復閱讀歷史資料,還有再看看現(xiàn)代政治學、法學理論之后,我發(fā)現(xiàn)問題沒有這么的簡單。 在任何一個時代和國家,都是需要一種秩序,一種能夠穩(wěn)定社會和人心的制度。在古代中國,宗法禮制就是一種超越具體法律規(guī)定和政治活動的秩序和法理。 我們從現(xiàn)代社會的觀念來看,它可能有種種問題,比如,嫡長子可能是一個平庸的人,會耽誤國家的發(fā)展。 但是,從國家治理的秩序來看,它明確了繼位的順序,避免了無序的紛爭,是一種相對不錯的好制度。再說了,關于是不是賢能,到底誰比誰賢能,其實是非常主觀的事情,很難有客觀標準。 再說了,作為王位或者皇位繼承人,將來擔任君主的角色,其實也不是靠自己的才能,而是可以依靠身邊的大臣來輔佐。做領導的人,其實不在于自己的能力,而是關鍵在于怎么用人。所以,相對來說,個人才能其實并不重要。 其實,我們看看當代的一些君主制國家,比如大家熟悉的英國,他們也是按照一種順序繼承制度,現(xiàn)在的長子威廉王子就是王位第一順位繼承人,他的長子喬治王子成了第二順序繼承人,反而他的弟弟哈里王子排到第五順序繼承人。如果威廉王子再生孩子,他弟弟哈里王子的順序還要往后排,等于就是沒希望了。 可見,宗法制度是全世界的,它本身是有一定的合理性。 ![]() 網(wǎng)絡圖片 05 最后,我還想說一點就是,我們讀《資治通鑒》這部書的時候,要注意的一個問題,主編司馬光本身是一個保守派的政治家、歷史家,從他關于嫡庶禮制的故事描寫,他選擇的人物故事和描寫語言,其實也都是講究的。 關于曹操廢立太子的這一部分,司馬光雖然沒有明確寫出自己的態(tài)度,但是他對相關人物故事的敘寫,其實已經(jīng)表明了他的態(tài)度,他也是站在維護宗法制度的立場。 比如,你看看這個部分中,唯一寫到明確提出廢掉曹丕的人,就是那個楊脩。 可是,楊脩為什么想廢掉曹丕呢? 原來是這樣的:當時曹操想把長女清河公主加一個給丁儀。曹丕從中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說這個丁儀相貌不行,眼睛有問題了。他不愿意自己的妹妹嫁給一個半瞎子。 沒有能夠做成曹操的女婿,丁儀當然就恨死了曹丕,而楊脩正是丁儀的好朋友,他們也跟曹植是好朋友。這個丁儀,后來還陷害前面我講到的兩個人,導致了崔琰自殺,毛玠獲罪。 所以你看看,支持曹植的都是一些什么人,反對曹丕又一種什么原因。作為保守派的政治家、歷史家,司馬光是看得清清楚楚的。 從讀到這些信息來看,曹操最后選擇曹丕,確實是一個正確的決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