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之前,要做人生的加法。40歲之后,要做人生的減法。 年輕的時候做加法,是因為閱歷不足,磨礪不夠,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所以多去經歷,多做加法,這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 到了一定的年紀,閱歷豐富了,磨礪也足夠了,更知道自己適合什么了。這個時候,盡量做減法,拋棄生命中的包袱,讓自己過得更輕松。 說起來容易,可做起來就困難了。做加法容易,做減法就困難了。大部分人,都拿得起,卻又放不下。 放不下以往得到的一切,放不下所擁有的人與物。如此下去,人生就會被垃圾圍城,越活越糾結,越活越不輕松。 老了才醒悟,徹底丟掉這幾樣東西,才是真正的成熟。 一、丟掉不切實際的期待。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于期望越大,失望更大。所期待的,跟現實發生的,出現了巨大的偏差。 剛去到某個單位的時候,期待這個單位的人都是君子,會對自己友善。呆了一段時間,才發現并非如此,內心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賺到錢的時候,就期待未來可以賺更多的錢,越來越好。過了幾年,別說賺到錢了,不失業就不錯了,讓你對未來產生了巨大的懷疑。 你越是期待什么,生活越不會發生什么,甚至還會往反方向發展。為什么生活會如此矛盾呢?因為得償所愿是幻想,事與愿違才是常態。 人吶,盡量避免不切實際的期待。要知道,倘若事事如愿,那這個世界就不會有窮人了。與其期待過多,不如減少期待,只做好當下的本分。 正如劉伯溫所言,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二、丟掉對于他人的在乎。 在人情社會,無數人都“在乎”別人的看法、眼光和評價。從來不為了自己而活,而為了別人的標準而活。 身處于職場,你這也不敢干,那也不敢干,生怕身邊的同事會不喜歡。如此束縛自己,就容易活成別人眼中的傀儡。 在老家,為了獲得親戚的好感,也為了有面子,就各種窮大方,絲毫不考慮自己的經濟實力。如此做人,不僅自己痛苦,還失去了錢財。 問題就來了,為什么我們會在乎別人的看法、眼光和評價呢?就四個字,人言可畏。別人說了什么話,有什么態度,就會讓我們不好受。 小年輕害怕人言可畏,在乎別人的看法,活成了別人的樣子,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未曾經歷,那被毒打一番,也是好事。 中年人害怕人言可畏,在乎別人的看法,就不正常了。嘴巴長在別人臉上,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既然如此,盡心而活,不虧欠自己就好。至于他人,就不要在乎了。 三、丟掉逐漸膨脹的欲望。 有一位名人說過,對于一個人來說,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得到更多,而在于減少欲望。 欲望,既是天使,也是惡魔。適度的欲望,是天使,可以讓人更有動力地活下去;過度的欲望,是惡魔,會吞噬人身邊的一切,包括自己。 在現代社會,由于強調金錢至上,物質也變得豐富了,所以人類的欲望不會減少,只會更加膨脹。 月入一萬不滿足,非要月入十萬;住90平的房子不滿足,非要住200多平的大平層;過得安安穩穩不滿足,非要大富大貴...... 這種極端的欲望,既激發了人們“羨慕嫉妒恨”的心理,也放大了人們“求而不得”的痛苦。欲望越是膨脹,生活的質量越會下降,不論這人多有錢。 為什么我們要“知足常樂”?讓內心平靜下來,不要過分躁動,自然就能體會到生活的美好。這種美好,不是物質帶給我們的,而是“心生”的。 四、丟掉對于生活的強求。 越是上了年紀,越是贊同這一句話: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命中注定這一切屬于你,那你努力一段時間,基本就能得償所愿了。反之,命中注定這一切不屬于你,哪怕你再拼命,也還是一無所得。 很多人不信邪,非要強求。強求愛而不得的人,強求不屬于自己的利益,強求跟自己毫無關系的生活。強求來,強求去,不會有好結果。 不喜歡你的人,哪怕你再怎么強求,甚至當了癩皮狗,別人也不喜歡你。不屬于自己的利益,哪怕你再怎么強求,該你得不到,你還是得不到。 這就是《三國演義》中談到的“萬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難與命爭衡”。有很多事,都不是普通人可以決定的。特別是人生的大事,這都是老天爺的安排。 小事,盡力而為;大事,交給老天。其他的,順其自然。與其強求,不如隨緣,以淡然心過日子。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