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小卡片關注微語職場 文 | 曌露· 首發公眾號| 微語職場 職場中: 有人精神抖擻,規劃著下半年的職業生涯; 有人還停留在求職的過程中,疲憊心累,完全打不起精神; 有人蠢蠢欲動,心煩意亂,思忖著要不要辭職,去外面看看…… 小時候,總覺得長大好啊!再沒有堆積如山的作業,更沒有考試等成績的忐忑不安; 可是,成年后,工作成了我們繞不開的難題。 你可以不去上班,但你不能沒有工作! 當你不想上班了,就問自己這3個問題。 01.我是不想上班,還是不想工作?很多人常把工作與上班混為一談! 事實上,工作與上班是兩碼事。 “我不想上班,但我熱愛工作”陳丹青一次在節目中如是說:“所謂工作,就是我自己的那點事,我跟蟲子一樣,起來就進入工作狀態,一直到睡覺。但是,我不想上班,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討厭上班的,并不是討厭工作……” 那么,工作與上班究竟有何區別? 上班是任務驅動,你是被動的,公司是主動的,你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實現老板的夢想,為組織的運轉貢獻力量,公司給予你相應的報酬; 而工作是自我驅動的,這種驅動不需要外在動力,完全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是為了自己的人生奮斗。就好比正在寫這篇文章的我,我不確認它會不會爆文,也不知道能給我帶來多大的流量收益,僅僅是一份真誠的熱愛。 所以,在選擇離職前,請你明確一個問題:你是真的厭倦了工作本身,還是只是暫時性的工作疲勞或對當前工作環境心存不滿? 如果是因為工作內容本身,比如任務單調重復,缺乏挑戰和成長空間,那么可能確實需要考慮調整職業路徑。然而,如果是因為工作環境,比如不和諧的人際關系或不合理的工作要求,那么尋求環境的改變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例如,在我做職業規劃咨詢時,曾接觸過一位客戶,她不斷地抱怨工作壓力大以及跨部門溝通問題。 經過深入討論后,她意識到真正的問題不在于工作本身,而是公司文化與她個人價值觀不符。 她最終選擇換到一個更符合個人價值觀的公司,而不是徹底放棄職場生涯。 02.工作是目的,還是手段?職場中存在一種常見誤區:視工作為生命中的最終目的。 這種思維方式很容易導致個人價值完全與職業成就掛鉤,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 實際上,生活是目的,工作僅是達到生活質量、個人成長和實現夢想的手段之一。 思考你的長遠目標,是想要提升生活質量、追求心靈的滿足,還是僅僅為了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明確這一點,將幫助你更好地評估當前工作的作用和價值。 例如,如果你的目標是家庭幸福,而當前的高壓工作讓你無法有質量的家庭時間,那么重新評估工作的角色并尋求可能的調整顯得尤為重要。 工作,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生活舒心了,工作也會更加得心應手。這才是每個職場人應該達成的良性循環。 03.離職,真的是唯一選擇嗎?還是我逃避的手段?在面對職場問題時,離職看似是一個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法,但這真的是唯一的選擇嗎? 他們總是覺得,換個環境就好了,換個城市就好了,就能認識新的人,就能改變當前的現狀。 但是,沒有規劃,因為一時沖動而裸辭,就是逃避。 而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哪一種痛苦,可以用逃避來解決。 同樣,你在工作中遇到的99%的問題,都無法用辭職解決。 就比如說選擇辭職創業的我,盡管多維度發展,每天看似忙得不可開交,但是仍然免不了收效甚微甚至沒有收效的結局。 有讀者問我后悔嗎?這個問題我也曾思考多日,對于目前的我來說,不穩定的意外之喜比穩定的上班更精彩。 所以,請你在作出決定前,全面評估現狀,并考慮是否有其他解決方案。 探索調整工作職責或轉向不同的部門可能是可行的選項。 與管理層開放溝通你的感受與期望,可能會帶來驚喜的解決方案。 別忘了,工作適應是一個雙向過程,你的主動性可能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離職應是在深思熟慮后的選擇,而非逃避問題的手段。 在采取這一措施前,確保你已經盡了所有努力去適應或改變現狀。 弱者逃避問題,強者解決問題。這就是我們想要達成的強勢文化! 當你的實力足夠強大,擁有自己的不可替代,任何地方都是你展翅高飛的背景地。 寫在最后:在成年人的世界,工作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填空題。 職場中的困惑和挑戰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 面對“不想上班”的情緒時,我們需要誠實地審視原因,明確工作的角色,并以建設性的方式解決問題。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不僅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職業路徑,也能在職場上保持穩定和持續地發展。 改變總是可能的,關鍵在于你如何面對和調整自己的態度與行動。 點擊藍字查看往期推薦 作者介紹: 曌露,企業二級人力資源管理師。 用冷靜、專業的視角帶給你不一樣的認知,歡迎關注交流。 文章原創確權,盜用必究!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點擊下方卡片 ★ 關注微語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