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讀懂《了凡四訓》中蘊含的“大智慧” 《了凡四訓》是一部博大精深、影響深遠的古籍,是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專題推薦的家訓名篇,由“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組成。書中了凡先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畢生學問,教誡袁氏后人及世人,向上向善,改過自新,行善積德,并以自己改變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閱讀《了凡四訓》,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對個人品格、修養提升大有裨益。 立命在我、奮斗不止,讀懂《了凡四訓》中的“立命之學”。“天難堪,命靡常”,人不應該被“命”字所束縛,而是要自己掌握命運、創造人生。當前,一些黨員干部覺得工作不順心、發展不如意,便衍生出努力無用、冥冥之中早有定數的宿命論觀點,遇到事情先認命,遇到困難就把一切推脫給命運,不僅放棄奮斗,反而還鄙視上進,使自己在宿命籠罩下迷失自我,失去前進的方向,最終一事無成。“造命者天,立命者我”,我們不能因一時的困頓“畫地為牢”,而應主動作為、奮發向上,以“雖福禍由天不由我,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氣概和精神,努力改變現狀,把握命運,不斷成就人生的價值。 反求諸己、勇于改過,讀懂《了凡四訓》中的“改過之法”。“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了凡先生認為,改過先要具備三種心態:羞恥心、敬畏心和勇猛心;還要經歷由淺入深的三個層次:開始于“從事上改”,進階于“從理上改”,成功于“從心上改”。作為黨員干部,想要改革創新、干事創業,就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探索就會有失誤,做事就會出差錯,不可能永遠正確,永遠沒有缺點、過失和錯誤。“君子檢身,常若有過”,我們應該堅持問題導向,經常自省,善于發現并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做到知恥而后勇,才能不斷滋養初心,增進勇毅前行的動力。 盡心待人、多行善事,讀懂《了凡四訓》中的“積善之方”。“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其實就是中國傳統觀念中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了凡先生為我們劃分了“善”的性質,教會了我們辨別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偽善,提出了積善十法: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力行善事,廣積陰德”,我們應當從《了凡四訓》中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將“知”與“行”結合,存善心、行善事、為善人,把“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奉為行善的標準,真正將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謙虛謹慎、勤儉務實,讀懂《了凡四訓》中的“謙德之效”。“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一個人即使學識淵博、志向堅定,也需要謙虛和努力。了凡先生倡導的“謙德”,是為人謙虛的態度,是寬以待人的包容,是勤儉節約的美德。我們在很多黨員干部身上都能發現這一閃光點,他們將畢生精力投入到革命事業當中,但無論作出多大貢獻、無論身居何位,始終虛懷若谷,時時以謙為貴。“念念謙虛,塵塵方便”,我們要常懷謙虛之德,多聽別人意見,多看別人長處,多找自身不足,腳踏實地,積極進取,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精彩人生。(謝寶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