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組織責任內閣; 3、寬容參與此事件諸人; 4、解除黨禁; 5、袁世凱須獲得軍事全權; 6、須給予袁世凱充足軍費。 袁世凱表示,這六個條件缺一不可,少一個他都不出山。其中召開國會和給予袁世凱軍事全權這兩條,直接侵害了載灃的利益,對于載灃來說,不可謂不苛刻,但這個時候的載灃已別無選擇,只能接受。 1911年10月27日,清廷召回蔭昌,改由袁世凱任欽差大臣,全權負責武昌戰事。到12月6日的時候,載灃解除攝政監國,袁世凱成為了內閣總理大臣,掌控了清朝的幾乎全部大權。 就這樣,袁世凱在賦閑三年后,再一次得到了重用,且權勢達到了最頂端,掌握了清王朝的軍政大權。不久,袁世凱即派兵南下鎮壓武漢革命軍,憑借著新軍精良的裝備,很快便奪取了漢口。 載灃在失去了攝政的地位后,就只能整日在他的醇親王府里唉聲嘆氣了。而除掉了自己最大的政治對手攝政王載灃后,袁世凱也不能高枕無憂,這個時候宮中還有個隆裕太后,但隆裕卻不是慈禧,她沒有慈禧那么善于審時度勢,也沒有慈禧的政治手段。 退居藩邸的載灃再也沒有能力干預朝政,隨著滿清貴族權勢的沒落,以袁世凱為代表的一批漢族武官開始強勢抬頭,成為左右清王朝命運的最強一股力量。 上圖中右起第一位即是隆裕太后 宣統帝與隆裕太后,孤兒寡母相依為命,根本無力抵御袁世凱的操縱與欺詐。 袁世凱在取得了足以控制朝政與指揮軍隊的權力后,他一面奏請朝廷停止進攻,一面命劉承恩給黎元洪寫信求和。其出任內閣總理之后,他立即派出以唐紹儀為首的代表團,南下議和,先到武漢,最后到上海。袁世凱開出的談判底線仍是以清廷實行君主立憲,統一南北。 12月18日下午,南北雙方代表在上海公共租界市政議事大廳正式開談。此為第一次議和會議,達成停戰為先,各自下令的一致意見。 12月20日下午,雙方又舉行第二次會議。停戰問題談妥,雙方又轉入實質性談判。南北達成共識,召開國民會議表決有關問題。 12月29—31日,南北雙方就停戰具體執行、清帝遜位待遇和滿蒙回藏待遇等問題進行討論,特別對國民會議代表組成和開會地點反復磋商,決議移入上海租界。 另一方面,時到年底,革命黨人不能坐視新政權無人主持,又因為袁世凱一直對實行共和制沒有明確表態,不能馬上說服袁世凱放棄立憲制立場,所以南京政府只能另選他人主政。而12月21日回國的孫中山,成了主政的最佳人選。 12月29日,各省代表會議在南京用無記名投票法選舉臨時大總統。參加選舉的有17省代表,每省1票,共計17票,孫中山以16票當選。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中華民國為紀元,改行陽歷。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后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中華民國的成立標志著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 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引起了袁世凱的不滿。于是他一邊撕毀雙方業已達成的協議,一邊暗中授意段棋瑞、馮國璋聯絡北洋軍官,通電反對共和,表示要為君主立憲奮力戰斗。 革命黨方面并無意與袁決裂,1912年1月22日,孫中山發表聲明表示,倘若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能宣布贊成共和體制,將辭去臨時大總統職位,并且推舉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25日,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 盡管孫中山一再坦誠相告,可是袁世凱仍不相信,進一步探詢清帝退位后自己當選總統有何把握。經過一番摸底證實,尤其得到孫中山明確保證后,袁世凱唯恐夜長夢多,便加快了逼宮的步伐。 袁世凱對付這對孤兒寡母還是有辦法的,那就是威逼利誘。他先是告訴隆裕太后,自己的北洋軍根本對付不了革命黨,全國各地起義的革命黨都要求皇帝退位,如果讓革命黨打進北京城,那么到時候就沒有緩和的余地了。天天呆在皇宮的隆裕太后根本沒有什么注意,非常害怕,在加上身邊的人被袁世凱收買了,她也沒有辦法,只能同意退位,讓袁世凱去跟革命黨談判。 1912年2月6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清室優待條例》。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帶著六歲的溥儀皇帝在養心殿舉行最后一次朝見儀式,頒發退位詔書。 這封由清末狀元張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詔書》全文為: 奉旨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圣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光緒帝之妻隆裕,被尊皇太后 隆裕作為滿清最后一任皇太后,她能成為一國之母完全是憑借自己的好姑姑——慈禧。她本人長得并不好看,一張大冬瓜臉,個子很高卻駝背,要不是因為慈禧的緣故,以她的條件入宮都難。 她被選中入宮,首先是因為她是慈禧的親侄女,其次是因為她性格柔弱容易控制。慈禧想在光緒身邊放一個安分的棋子,這個棋子還要鞏固她母族的地位,所以隆裕就成了第一人選。 她身為皇后不受夫君的喜愛,更沒有統攝后宮的權力。在后宮中所有的事情都是慈禧處理,所以不僅妃嬪們不怎么尊敬她,就連下人們也敢怠慢她。 秉性柔懦的隆裕太后,卻是清王朝末日的當家人,實在是無奈。當時的朝政,完全是袁世凱一人把持。南方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為了與孫中山爭奪總統位置,袁世凱的條件之一就是:勸清帝退位。 由于驚嚇過度,隆裕太后宣布退位之后郁郁寡歡,只過了一年就病死。死前,她留下了著名的一句話:孤兒寡母,千古傷心。睹宮宇之荒涼,不知魂歸何所! 清朝滅亡后,根據《清室優待條件》,清室成員得以繼續住在紫禁城中,宮廷內尊號、待遇、年號保持不變,保留太監、侍衛、宮女,保留內務府、宗人府、慎刑司等機構,依然稱孤道寡,封官賜謚,保持帝王氣派,與民國政府分庭抗禮,儼然國中之國。 溥儀遜位,清朝正式終結,孫中山于是宣布辭去臨時大總統。 在隆裕太后所頒布的退位詔書中,袁世凱寫進了“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一語,以示國家大統是從清朝接受下來的。 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被迫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2月15日,南京參議院選出袁世凱為第二屆臨時大總統,并于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職。 1912年8月11日,袁世凱正式頒布了由臨時參議院制定的《國會組織法》、《參議院議員選舉法》、《眾議院議員選舉法》。與此相配套,成立了隸屬于內務部的“籌備國會事務局”,曾留學德國的法學專家施愚為委員長,全面負責國會選舉事宜。 1913年2月13日,宋教仁自漢口沿江東下,2月15日抵達上海,寄住在黃興家中。 2月19日,宋教仁在國民黨上海交通部發表演講,大講他自己三權分立的憲政設想;再一次以激烈言辭全盤否定袁世凱政府當局的內政外交,積極號召國民黨出面組織議會政黨責任內閣。他想利用這種手段把袁世凱手中的權力奪回來。 3月,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基本結束,在宋教仁的主持經營下,國民黨取得重大勝利。國民黨的選舉勝利,進一步抬高了宋教仁的政權預期和政治熱情。 此時的袁世凱,當然很害怕自己的權力被宋教仁以合法的手段奪走,他想盡一切辦法拉攏宋教仁,給他送服裝、珠寶首飾,但是,宋教仁不為所動,袁世凱就想到了用下流的暗殺手段除掉宋教仁,他的兒子袁克定找到了袁世凱身邊的心腹趙秉鈞,向他告知了暗殺計劃。 趙秉鈞喚來自己的心腹洪述祖和程克,把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他們。這洪、程二人又把任務下達給應桂馨,應桂馨又想到了槍法神準的武士英,答應事成之后給他1000大洋。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子彈從宋教仁后背射入體內,射中其右肋,斜入腹部,兇手開槍后逃逸。當時在火車站送行的黃興、于右任、廖仲愷等將宋教仁送往滬寧鐵路醫院急救。22日凌晨4時48分不治身亡,年僅31歲。 1924年6月,宋教仁被安葬在上海閘北,在半球狀的墓頂有爪攫一蛇的雄鷹雕塑,墓前石碑刻著“宋教仁先生之墓”。墓園正中有一宋教仁塑像,底座上刻有章太炎手書“漁父”二字。 宋教仁之死引起極大轟動,不只是國民黨人要求快速破案,就是江蘇都督程德全也發電給各地,滬寧都督府懸賞5000捉拿兇手。連英租界里的巡捕房也加入到偵破中。 英巡捕和法國巡捕聯合來到應桂馨家搜查,軟禁了他的家人,搜查他的住處,找到了他殺人的證據,還順藤摸瓜抓捕了武士英,同時,通過搜查到的來往書信,知道了洪述祖是他們同案犯,洪的背后又牽出趙秉鈞,拔蘿卜帶出泥,追到根兒發現,袁世凱和袁克定就是最大的主謀。 所有的證據都交給了江蘇都督程德全的特派代表陸惠生、吳佩潢。武士英被關在上海監察廳,應桂馨在江蘇海運局收押。 4月24日,從監獄傳來消息,武士英突然死亡,怎么死的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是被人滅口的。 孫中山把掌握的刺宋證據在報端公之于眾:幕后主使者是袁世凱,直接指揮者是國務院總理趙秉鈞,上下聯絡者是國務院秘書洪述祖,布置行兇者是應桂馨,殺人兇犯是武士英,真相大白,全國奧論嘩然。 這時,孫中山從日本回到上海。他看清了袁世凱的反動面目,認識到“非去袁不可”,極力主張出兵討袁,發動“二次革命”。 但是,除了江西都督李烈鈞等人支持孫中山外,黃興等多數國民黨領導人不同意發動革命反袁,主張用法律解決。孫中山和黃興的意見分歧導致“二次革命”遲遲不能發動。 6月袁世凱相繼免去李烈鈞江西都督、胡漢民廣東都督和柏文蔚安徽都督的職務。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三人竟“遵令免官”。 7月初在確定武力討袁具體的作戰方案時,革命黨領導核心又發生嚴重分歧。孫中山命陳其美在上海首先發難,黃興堅決反對;當革命黨領導人爭議不決之際,袁世凱命令海軍中將鄭汝成率兵艦抵吳淞登陸,進駐江南制造局,控制上海局勢。同時派特工人員焚毀長沙軍械局,斷絕討袁軍援;并命令李純部開赴九江,兩路向贛軍林虎旅駐地逼近挑釁。7月12月林虎旅被迫自衛反擊,揭開了民國史上“討袁之役”的帷幕。 同日,李烈鉤在廣大官兵強烈要求和堅決支持下,率部占領湖口炮臺,檄告中外,宣布獨立。翌日李烈鈞被舉為江西討袁軍總司令,通電“誓誅民賊袁世凱”,“鞏固共和政體”。 接著,江蘇、上海、安徽、廣東、福建、湖南、四川等地革命黨人相繼宣布獨立,成立討袁軍,通電聲討獨夫民賊袁世凱。 7月28日,黃興看到大局無望,遂離寧出走,討袁軍全局動搖,各地相繼取消獨立。不久,南京第八師等部下級軍官及士兵重新舉起討袁的大旗,于8月11日宣布恢復獨立,士兵們義憤填膺,與北洋軍展開了頑強的血戰。9月1日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宣告失敗。孫中山、黃興、李烈鈞等逃亡日本。 1913年10月6日,國會終于正式選舉中華民國的大總統。按照規定,參選的人必須達到總投票的四分之三才能當選大總統,否則就不能作數。 第一輪投票下來袁世凱471票,黎元洪154票,伍廷芳33票,段祺瑞16票,孫中山13票,康有為11票,均未達到總票數的四分之三。于是大家按照規定開始第二輪投票。 結果第二輪投票下來袁世凱得到497票,仍然沒有達到法定票數的要求。這個時候已經到了中午了,議員們要求先吃飯,再選舉。 袁世凱靈機一動,命令自己的親信帶領著千余便衣軍警把國會團團包圍,議員們本來想去吃飯,但是看見外面這個架勢,瞬間都慫了,乖乖坐回了議會庭繼續討論。 下午的第三輪選舉,袁世凱得票507票,達到了要求,被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 這時已經到了晚上九點,饑腸轆轆的議員們只求能吃上飯,袁世凱也得以愿望達成,于是就放了這群議員,民國的大總統就從這樣的“民主選舉”中產生了。 袁世凱當選為正式大總統,標志著北洋政府正式形成,北洋政府大致可分為:袁世凱統治時期、皖系軍閥統治時期、直系軍閥統治時期,奉系軍閥統治時期4個階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