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被社群小伙伴的肯定包圍了,一時間竟有無數的贊美和欣賞襲來,是喜歡,是嘉許,更是我前行的力量! 自律后,我活出了不一樣的自己,如今,我也成了很多人的學習榜樣! 歷經3個月,公眾號小有起色,寫出了2篇10萬+,每天粉絲增長上百人,收益、廣告來了,也被邀約做課程,一切結果的背后離不開自律和堅持。 默默扎根,悄悄努力,早起、運動、閱讀、寫作、冥想,這些好習慣全部變成了我身體的一部分,當初是選擇朝著這些方向努力,現在是離不開這些好習慣。 養習慣雖然不能直接產出,但卻是支撐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基石。在習慣的加持下,人每天進步一點,持續精進,就會迎來人生的進階。 在《人民日報》:用時間成就更好的自己這篇文章中,我講述了陪伴我的好習慣:早起、運動、讀讀、寫作、冥想以及為什么要養成這些好習慣,今天想跟大家重點談一談如何養成好習慣。 一、為什么改變習慣很難? 1. 沒有找對試圖改變的東西。很多人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要改變什么,又想成為什么,渾渾噩噩,把365天過成了同1天。因此,重要的是,列出自己想要改變的壞習慣。你不想要什么,就去改變什么;你想要什么,就去培養什么。 2.改變習慣用錯了方法。習慣的養成并非容易,若沒有正確的方法,你會發現,那些被培育了幾十年的壞習慣扎根太深,它們會像毒瘤一樣,一次次卷土重來。 3.養成習慣的過程太長。在養成習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感受不到好習慣的影響,因為看不到明顯變化,就容易放棄。例如,你想養成閱讀的習慣,但是讀了1周甚至1個月的書,你不會瞬間感受到讀書給自己帶來巨大的變化,所以,讀著讀著就沒有動力了。 因此,我們要對改變習慣和養成習慣的有個清晰的認知,否則,總會感覺尋尋覓覓不得其果。在養成習慣的前期,它就像納鞋底,保持耐心就尤為重要了。 二、如何掌控習慣? 在《掌控習慣》這本書中講到,人們很容易高估某個決定時刻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進行微小改進的價值。因為,不要忽視每天的進步,畢竟,再小的進步乘以365都很明顯。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復一日和微小改進一定會在將來的某一天讓你看到習慣的力量。 以下是《掌控習慣》這本書講述的習慣養成的4個步驟以及4大定律,親測有效。 1.提示:讓好習慣顯而易見。比如你想養成讀書的習慣,可以嘗試把書放在床頭,即讓書顯而易見,觸手可得。 此外,可以在原有的習慣之后疊加一個新習慣,比如,如果你想養成閱讀習慣,每天早上你會刷牙洗臉,在這個動作之后打開書讀5分鐘或者打開聽書APP開啟聽書。也就是說,發現生活中的某個固定習慣,在這個習慣之后疊加你想養成的新習慣。 2.渴求:讓好習慣有吸引力。習慣是多巴胺驅動的反饋回路,當多巴胺濃度上升時,采取行動的動機就會變得強烈。此次,我們可以把需要做的事(需要養成的好習慣)和喜歡做的事綁定起來。 例如,閱讀60分鐘 + 刷短視頻 20分鐘;運動40分鐘 + 聽歌曲20分鐘;5:30早起 + 吃自己喜歡吃的早餐。 3.反應:讓好習慣簡便易行。習慣是重復了足夠多的次數后而變得自動化的行為。它的養成不在于時間的長短,而是重復的次數。當我們開始培養新習慣時,盡可能把這個習慣的行動難度降到最低。 例如,把跑步3公里改為穿上跑鞋,把每天閱讀一小時改為每天讀一頁,即讓它簡單易行,也就是利用微習慣去推動自己的最小啟動成本,無論刮風下雨都要去完成。 往往,你會發現,狀態好的時候你會忍不住超額完成。在習慣養成的初期,嘗試讓自己通過大量的重復去積累習慣,提高重復的頻次。 4.獎勵:讓好習慣令人愉悅。人類的大腦喜歡獎勵和享受,通過設定獎勵機制,讓好習慣令人愉悅,讓行動更容易發生,這就是通過正反饋強化自己的行為。 生活中的很多好習慣,都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既然短時間內看不到它們帶來的益處,那就人為建立回報機制,及時獎勵自己。 一個月完成50公里的跑量,獎勵自己一雙跑鞋;一個月讀完一本書,獎勵自己看一場電影。在各種小獎勵的刺激下,時間一長,你就能將好習慣固化。 長期改變的關鍵不是靠自律,而是改變“自動駕駛”的習慣。通過掌控習慣,我們可以不依賴毅力輕松獲得動力,開啟自律向上的人生進階。 點擊▼即可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