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在上海發動反對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的武裝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及革命群眾。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四一二”之后,蔣介石在南京另立政權,至此國民革命軍中寧漢對立。 寧漢對立之后,身在武漢的國民政府立刻著手準備討伐南京蔣介石,但其內部人心惶惶,不時有成建制的部隊倒戈。隨唐生智部加入國民革命軍的夏斗寅就是其中之一。 夏斗寅(1886—1951)湖北麻城人。清末投入武昌新軍。辛亥武昌起義后任總稽查部稽查。1913年退役經商。1917年護法運動時,任鄂軍新兵訓練總監。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第1師師長、獨立第14師師長。 1927年5月發動叛亂,企圖推翻武漢國民政府,被葉挺部擊潰。后任國民黨政府新編第10軍軍長、第27軍軍長、整編第13師師長。 1929年后任湖北省警備司令、第13軍軍長。曾參加對中國工農紅軍的軍事“圍剿”。 1932年后任湖北省政府主席。 抗日戰爭期間,任國民黨政府新兵訓練第一處處長。 1945年后回湖北經營農場及煤礦事業。 1950年去香港。 1917年護法戰爭中被北洋軍擊潰的鄂軍第一師潰散后,團長夏斗寅收攏起潰兵700余人,跑到湖南津市擇機而動。趙恒錫擔任湖南督軍后,夏斗寅接受了趙的收編,從而得以把部隊擴編為一個混成旅,下轄兩個團又一個教導營,并由李柱中、方殿甲和張森分任團長、營長。 1921年,趙恒錫讓夏斗寅的部隊打著“湖北自治軍”的旗號,回湖北參加驅趕督軍王占元的戰事,這次戰事雖然獲勝,但新任督軍蕭耀南卻希望夏斗寅暫時不回湖北,作為補償他可以補充夏斗寅1500支步槍、40挺機關槍,夏斗寅也同意了。 客居湖南期間,夏斗寅的部隊改稱湖北陸軍混成第二旅,原教導營被擴編為第三團,為提升部隊戰斗力,他還邀請老同事、保定軍校一期生萬耀煌來當參謀長,萬耀煌欣然允諾,兩人也因此結為莫逆之交。 雖然趙恒錫對夏斗寅還算不錯,但當1926年趙恒錫的部將唐生智企圖取而代之時,夏斗寅居然起兵幫助唐生智,結果旋被擊敗。 事后夏斗寅、萬耀煌被迫逃亡上海,部隊則在團長方殿甲帶領下投降了趙恒錫部將葉開鑫。 但第三團團長張森始終心向夏斗寅,畢竟當年是后者一封聘書把還在北京待業的他請來干活的,在張森策劃下,混成第二旅的五個營立即脫離方殿甲投奔了唐生智。 此時唐生智正剛剛就任北伐總指揮,為了分化鄂軍,他便邀請夏斗寅復出,并將這五個營改編為鄂軍第1師,仍由夏斗寅任師長。 得知老領導復出,夏斗寅的其他舊部也都紛紛歸順,新成立的鄂軍第1師仍下轄三個團,由萬耀煌、晏勛甫(后投靠唐生智)和張森擔任團長。 武漢政府立即以武昌衛戍司令葉挺為平叛總指揮,以72團和75團為主力,聯合臨時改編的以惲代英為黨代表的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農民運動講習所學員組成的中央獨立師進行平叛。 1925年11月21日,中共廣東區委領導以鐵甲車隊為基礎,擴充組建了由葉挺任團長的獨立團。 作為北伐先鋒,1926年5月20日,葉挺獨立團北上進入湖南,首戰淥田,以一個團戰勝敵人六個團,打出了軍威,也堅定了廣東國民政府北伐的決心。 隨后,葉挺獨立團進攻醴陵,參加汨羅江會戰,奇襲汀泗橋,攻克咸寧,決勝賀勝橋,血戰武昌城,一路勢如破竹,為第四軍贏得“鐵軍”的稱號。 1927年初,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到武漢后,北伐軍進行擴編。黨決定利用葉挺獨立團在北伐中的戰功和聲望,以其為基礎擴充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 葉挺獨立團被擴充分編為第4軍25師和第11軍24師(3月25日,葉挺由第25師副師長轉任第24師師長)。 夏斗寅叛變武漢國民政府,發布了“聯蔣反共”的通電,準備率兵襲擊武昌。 葉挺立即把先鋒任務分配給共產黨員、72團團長許繼慎。許繼慎率領72團在17日傍晚趕至紙坊外圍,并占領有利地形。 夏斗寅部發現許繼慎團到達后,便主動發起攻擊。豈料,第72團雖然是新建的部隊,但許多骨干來自葉挺獨立團,該團保留了獨立團的革命傳統和戰斗作風,尤其是團長許繼慎是葉挺培養出來的一員能征慣戰的驍勇之將。 在許繼慎的指揮下,第72團采取機動靈活的戰術,以進攻對進攻,向來犯之敵實施猛烈逆襲。戰至深夜,經過反復激烈的爭奪,第72團第1營打進了紙坊火車站,第3營打進紙坊鎮,奪回市鎮和火車站后,堅守陣地,與敵人對峙到天明。 18日,敵軍大舉反攻,第72團頑強堅守陣地。就在這時,許繼慎腿負重傷,但仍然頑強地指揮部隊戰斗,接連打退敵人的多次沖鋒。 19日拂曉,葉挺率部趕到,隨即指揮獨立師的第1團和第75團向鐵路正面突襲,并以第11軍教導營向右翼發起全面攻擊。 部隊于黃昏時分追至賀勝橋,而追在最前面的第75團第1營營長孫一中追至汀泗橋時,已是次日凌晨,沿路俘敵甚多,繳獲甚豐。 夏斗寅部遭到葉挺獨迎頭痛擊,只能后退休整。 夏斗寅部雖然沒有攻下武漢,但動搖了武漢國民政府的根基。 夏斗寅在北伐軍追擊下狼狽逃竄,一直后撤到安徽太湖。雖然偷襲武漢失敗,但蔣介石對夏斗寅的立場非常滿意,6月8日,夏斗寅被晉升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10軍軍長。原獨立14師屬下擴編為三個師,師長分別為萬耀煌、張森和佘式谷,抗戰中喜歡和八路軍搞摩擦的朱懷冰,此時擔任軍參謀長。 1928年2月,新編第10軍又改稱第27軍,下轄兩個師六個團,并參與了當年春蔣軍的二次北伐,編成加入北伐的左路軍序列,歸賀耀祖指揮。北伐途中夏斗寅的鐵哥們張森因舊傷復發而去世。 二次北伐勝利后,全國軍隊進行大縮編,第27軍雖然是雜牌軍,但蔣介石看在夏斗寅忠實聽話的份上,給了他一個師的編制,即第13師。 第13師下轄二旅四團,師長夏斗寅,參謀長方昉,兩個旅長則為萬耀煌和朱懷冰。對此夏斗寅很不滿,但又無可奈何,只能不時尋找機會擴充自己。 不久,在皖北剿匪,友軍岳維峻部發生上下級沖突。師長岳維峻將屬下旅長衛定一暗殺。衛旅在旅部參謀主任王韜的帶領下加入13師,成為其補充團,沈澄任團長。之后,又在蔣桂戰爭中收編了桂系第16師的兩個營,并以此為基礎,加入沈澄團,擴充為39旅,并由原第76團團長盧本棠擔任旅長。 蔣介石命夏斗寅專門負責清剿鄂東一帶的紅軍游擊隊,這次作戰就是紅四方面軍戰史上所提到的“徐夏會剿”。但沒幾天蔣馮第一次戰爭就開打了,第13師也只好暫時退出蘇區,結果沒多久在前線擔任討馮總指揮的唐生智又反了,夏斗寅在召集部下們開會討論后,決定繼續跟著蔣總司令走,不接受唐生智的招安。 蔣介石聽說夏斗寅立場堅定,當然很高興,又封他做了第13軍軍長,這個軍雖然名義上還包括蔣軍嫡系第9、11師,但能受夏斗寅指揮的也只有第13師。 好在夏斗寅并不計較這些,依然奮戰在討唐第一線,并在確山戰役中俘虜唐軍2000余人。為了嘉獎夏斗寅,同時也為調動這支部隊去打中原大戰,蔣介石便再次提拔夏斗寅為第21路軍總指揮,這當然只是一張空頭支票,因為這路軍只轄一個第13軍。實際上能指揮得動的仍是其13師的老底子。 在中原大戰中,第13師曾配合友軍擊潰晉軍,表現并不起眼。后又進犯鄂東蘇區,結果被許繼慎指揮的紅1軍殲滅一個補充團。蔣介石開始懷疑第13師的戰斗力究竟行不行,便命該師警備武漢,順便從中抽走兩個團組成武漢警備旅。 中原大戰之后,張學良擁蔣入關,讓蔣介石成為中國各軍閥名義上的“共主”,對手下雜牌軍的清洗就越發的迫切。 1932年3月,夏斗寅被任命為湖北省政府主席,將他從軍隊中剝離。為了仍能切實掌握軍隊,夏斗寅以退為進,推薦其鐵桿下屬萬耀煌繼任13師師長。夏斗寅辭去軍職后,由鐵哥們萬耀煌當師長繼續帶這幫弟兄,這樣第13軍和21路軍的番號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統統被撤銷。 哪知這不過是蔣介石要夏斗寅交出軍隊的把戲,畢竟省主席一職不可能交給一個雜牌軍將領的,果然沒多久,夏斗寅就被免去省主席一職。夏斗寅只好掛著一個總參議的名頭,孤零零居住在成都,從此在中國的軍政兩界消失。 此時由賀龍、段德昌指揮的紅3軍前鋒已逼近武漢外圍,第13師奉命配合第10軍徐源泉部,加入以應城為中心的東集團與紅軍作戰。 1932年8月洪湖戰場大局已定后,該師又被調往大別山戰場,作為第二梯隊進駐黃安七里坪,清剿當地紅軍游擊隊。 此時紅四方面軍主力雖然已經轉移,但廣大鄉村地區仍被數量較多的紅軍獨立團、獨立營和游擊隊控制,第13師一時間只能龜縮在城鎮和縣城,沒有兩個團的兵力不敢下鄉,每下鄉必大燒大搶。 1933年紅25軍重建后,曾在潘家河戰斗中重創第13師39旅78團,擊斃旅參謀主任、黃埔一期生黃承謨。萬耀煌隨后率部退回七里坪,與第89師湯恩伯在此構筑起堅固的工事,紅25軍軍長吳煥先不顧客觀實際強令攻打七里坪,結果使紅軍傷亡過半。 到1933年底,在第13師和其他蔣軍的圍攻與燒殺下,鄂東北蘇區基本變成無人區,紅25軍指戰員大部分犧牲或轉移去了外線。 眼看鄂東北局勢已定,第13師又被調往江西蘇區參戰,當然考慮到也要進行一段時間休整的必要,該師起初只是在二線修下碉堡線。 當紅一方面軍主力踏上長征之路后,第13師一路尾隨前進,不過為保存實力,該師故意總是和紅軍隔著幾天的路程。紅一、四方面軍陸續退出四川后,作為對追擊任務的獎勵,蔣介石又提拔萬耀煌為第25軍軍長,雖然實際上這個軍能指揮得動的也只有第13師。 1935年10月,紅二、六軍團也開始長征,并企圖在滇黔邊境建立根據地,第13師作為勞模部隊又被調來參戰,結果在將軍山被紅六軍團一個反擊解決掉七個連。 隨后在追擊紅二、六軍團到云南鎮雄時,第13師師部又再次遭到紅軍伏擊,連萬耀煌本人都差點做了俘虜。吃了這兩次悶虧后,萬耀煌只好再次老老實實跟著紅軍后面,“禮送”他們北上。 等紅軍全部北上后,第13師也開赴洛陽休整,并作為蔣軍整軍第三期部隊進行了縮編,全師縮編為二旅四團,同時換上了新購買的德國武器。 全面抗戰爆發后,第13師于1937年9月下旬開赴淞滬戰場,在廣福至陳家行一帶與日軍作戰,打了十幾天,全師傷亡大半,不得不后撤到太倉、揚州整補。 眼看第13師已經元氣大傷,土木系頭目陳誠便決定強行“邀請”其加盟自己的軍事集團。在陳誠的逼迫下,萬耀煌被迫辭去師長職務,擔任有名無實的第15軍團長,之后和他的老上級夏斗寅一樣,淪為無足輕重的地方政客。 全國解放后,夏斗寅和萬耀煌因為欠歷史血債太多,被迫逃亡港島、臺島,前者于1951年去世,后者則一直“茍”到了1977年。 再說第13師被陳誠吞并后,被由其派來的吳良琛擔任師長,這也是個多次改換陣營的家伙,能力上并不是很強,所以遭到了全師官兵的聯合抵制,甚至在徐州會戰中被部隊丟下差點被日本人俘虜。 陳誠見吳良琛不頂用,只好又調黃埔二期生方靖來擔任師長,而第13師因為在徐州會戰中又再次被重創,僅存的軍官們已經無力再反對方靖。在方靖的改造下,全師排以上軍官大部分被替換成黃埔生,算是完成了對該師的蔣系化改造。 在抗戰接下來的七年里,第13師先后率屬于第75軍、86軍、66軍,雖參加過冬季攻勢、宜昌反攻、鄂西會戰、常德會戰和湘西會戰等大戰,但都未再有出色表現。 抗戰勝利后,第13師被縮編為整編第13旅,共有官兵6000余人,率屬于整66師,最后于1947年7月28日在羊山集戰役中被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殲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