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史氏曰】《如何閱讀一本書》第八章“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開篇有言:“在用分析閱讀閱讀一本書時,找出共通的詞義卻是第一個步驟。除非讀者與作者能找出共通的詞義,否則想要把知識從一方傳遞到另一方是不可能的事。因為詞義(term)是可供溝通的知識的基本要素。” ![]()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呢?我以為基本的方法是提問與自我澄清:在閱讀中要有主動提問的習慣,例如“這個詞/句子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會這么說?”等,然后嘗試自己找出答案或尋求幫助。嘗試將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用自己的話重寫或解釋,這樣可以促進他們深入思考并加深理解。 雅克·朗西埃在《無知的教師》中說:“所謂'好’老師的秘訣就是,他們用問題隱蔽地引導著學生的智力,他足夠隱蔽,讓學生去學習,但不會真的讓學生只靠自己。每個講解人里,都潛伏著一個蘇格拉底。” “所謂'好’老師的秘訣就是,他們用問題隱蔽地引導著學生的智力,他足夠隱蔽”,如何理解這個“隱蔽”? “隱蔽”換個說法可以是隱藏、遮蔽,就是故意不說出來,這里的“隱蔽”指的是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時,不直接給出答案或結論,而是通過提出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意思是說,通過這樣的“隱蔽”引導,學生被鼓勵成為主動的學習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這種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是一個引導者、協助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而不是一個權威的知識傳遞者。 又如何理解“每個講解人里,都潛伏著一個蘇格拉底”呢?談到蘇格拉底,就可能想到提問與對話。“每個講解人里,都潛伏著一個蘇格拉底。”意味著每位教師或者傳授知識的人內在都具有蘇格拉底式的引導和對話能力。說“每個講解人里,都潛伏著一個蘇格拉底”時,我們是在強調教師應該具備啟發式教學的能力,他們應該能夠像蘇格拉底一樣,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通過提問和對話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發現問題的答案。這種方式可以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深層次的認知發展,最終達到教育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