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就來欣賞邯鄲微笑吧~! 被稱為“邯鄲微笑” 讓看到的觀眾都能從心底發出會心一笑 來全方位欣賞一下他的笑吧~ 這尊佛像目前在邯鄲市博物館 邯鄲古代石刻藝術陳列展出 唐代佛像號稱千佛千面 這個展上,還有多尊唐代佛像 正是千佛千面,尊尊不同卻都帶有微笑 先來看常樂寺遺址出土的另一件 表現出大唐氣象 再來看 成安南街村寺廟遺址出土的 這幾尊佛像都是圓圓的臉型 這尊佛像看比例像個小孩子 面容也顯出少年的稚嫩與單純 砂石菩薩像 這一件頭上的發髻做得非常細膩 還有典型的唐代審美 難道唐代真的以胖得有雙下巴為美嗎 好多佛像有雙下巴呀! 石雕脅侍菩薩立像 這件菩薩像沒有頭只有身子 這身體可夠妖嬈的 得怎樣才能扭成這樣的S型曲線呀 難道唐朝人胖的只有臉嗎? ![]() 最后,再發幾件這個展的其他 唐代菩薩/佛頭像吧~ 為什么這些佛像 有的只有頭、有的只有身體呢 最后,一段題外話。 我國歷史上發生過數次毀佛運動,歷代毀佛運動合稱“三武一宗”,即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會昌毀佛,和后周世宗滅佛。 會昌毀佛是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間(840年-846年),推行一系列“滅佛”政策,以會昌五年(845年)四月頒布的敕令為高峰,而會昌六年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又重新尊佛,滅佛就此結束。 歷史上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多次滅佛運動呢?這背后有很多深層次的政治原因,但主要原因都是為了鞏固統治、增加收入和人口。 寺院土地是不納的稅,僧侶也是免除賦役的。這就造成了亂世之中,很多人為了躲避賦役而出家。 僧人越來越多,寺院土地越來越多,寺院經濟越來越強,寺院勢力越來越大。這種現象就如同滾雪球一般,越來越不可控。 此增彼減,這就不可避免損害當地士紳地主階層利益,并導致國家收入降低。 唐代后期,這種現象越發嚴重。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惡佛教,會昌年間又因戰亂,財政吃緊,在道士趙歸真的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就發生了會昌毀佛運動。 寺廟被毀,僧人還俗。 金銀佛像上交國庫,鐵佛像鑄造農器,銅佛像及鐘、磬用來鑄錢,而石佛像被砸毀深埋。 此減彼增,而政府從廢佛運動中得到大量財物、土地和納稅戶。 所以,我們現在挖出來的古代佛像多數是石雕佛像,而鮮見金屬佛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