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器 青銅器中一類古人盛水的器皿,統稱水器。絕大部分是用于盥洗,因此水器又被稱為盥器。大致可分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種。分別是:盤、匜、鑒、盆、盂、缶、瓿、斗,壺。
盤:古代一種盥洗用具,用于承裝水,以洗手或進行洗浴,或盛酒,有時作為禮器或實用器皿出現在貴族的宴饗之禮中。 盤多是圓形,淺腹。流行于商代至戰國,商代的盤無耳,圈足,器內多用水生動物龜魚的紋樣作裝飾,有的還在邊沿鑄立鳥。西周至春秋的盤多有附耳,有圈足或三足,有的還有流。西周晚期到戰國的盤有長方形的,也有寬唇、無耳、圜底的。 ![]() 商晚 旅盤 口徑33厘米,沿上鑄6只小鳥,淺腹圈足,圈外壁飾目紋,圈足飾獸面紋,盤內中央飾龜紋,盤壁飾三組動物紋,每組長浮雕魚、鳥、用線刻度。龜兩側各銘文一字,銘文釋文為“旅”。傳河南安陽出土,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 西周 逨盤 高20.4厘米,口徑53.6厘米,圈足直徑41厘米,腹深10.4厘米,獸足高4.2厘米。方唇,折沿、淺腹、附耳、鋪首,圈足下附四獸足。腹及圈足裝飾竊曲紋,輔首為獸銜環。盤內底鑄銘文21行,約360字,記載了單氏家族8代人輔佐西周12位王(周文王至周宣王)征戰、理政、管治林澤的歷史。號稱西周青銅第一盤,禁止出國文物之一。2003年1月19日陜西省寶雞市眉縣常興鎮楊家村出土,收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 西周后期 散氏盤 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 。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盤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內容為一篇土地轉讓契約,記述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并詳記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記載舉行盟誓的經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清康熙時,揚州徐約齊以重金購自歙州程氏,后又歸於揚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鑄此盤,也有銘文拓本傳世。嘉慶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壽時,新任兩江總督阿毓寶從揚州鹽商購得此盤貢入內府。歷經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遜清內務府清查時,發現於養心殿庫房。1935年《散氏盤》隨清宮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宮博物院,抗戰時曾南遷,傳清乾隆初年于陜西鳳翔出土,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西周 虢季子白盤 長137.2cm,寬86.5cm,高39.5cm,四壁外鑄有8個銜環獸首。盛水器,西周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5年),虢季氏子白為紀念其受天子命,率軍擊敗獫狁(也就是'玁狁’、'戎狄’)而作的重器。底部有銘文111字記錄。清道光年間陜西寶雞虢川司出土,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 春秋 子仲姜盤 高18厘米,口徑45厘米,重12.4千克,盤內裝飾了浮雕和立雕的各種水生生物,魚、龜、蛙、水鳥一應俱全,每個圓雕動物均能原地作平面360度的旋轉。內壁鑄有銘文六行三十二字。出土于山西,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 戰國早期 龜魚蟠螭紋方盤 通 高22.5cm,長73.2cm,寬45.2cm,重23.5kg。 盤作長方體,口沿外翻,淺腹,平底,四獸首銜環,底部鑄有四獸形足。口沿飾蟠螭紋,內底飾龜魚戲水圖案,內壁飾曲帶紋,外壁飾云紋及浮雕怪獸。方盤原為清宮舊藏器,形體巨大,鑄造精湛,以其瑰麗雄奇的紋飾與造型見稱,其工細瑰麗的盤體龜魚紋與蓄勢待發的四立體獸形足相得益彰,是戰國青銅盤中罕見的佳作。原清宮舊藏器,收藏故宮博物院 。 ![]() ![]() 戰國 曾侯乙尊盤 尊高33.1厘米,口寬62厘米,盤高24厘米,寬57.6厘米 。尊是古代的一種盛酒器,盤則是水器,曾侯乙尊盤融尊盤于一體,出土時尊置于盤上拆開來是兩件器物,極其別致。 這件尊盤的驚人之處在于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裝飾。裝飾表層彼此獨立,互不相連,由內層銅梗支撐,內層銅梗又分層聯結,參差錯落,玲瓏剔透,令觀者凝神屏息,嘆為觀止。經專家鑒定,此系采用失蠟法鑄造,因為紋飾細密復雜,且附飾無鍛打和鑄接的痕跡。失蠟法又稱出蠟法、拔蠟法,基本方法是將蠟作成模,成型后用細泥槳反復澆淋,泥漿包住蠟模后再涂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做成鑄型。蠟熔流出,形成型腔,即可澆鑄銅汁成器。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 ,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匜:古代盥洗時舀水用的器具。 匜是古代的一種盥洗用具,有流有鋬,一邊有出水口方便水流,一邊有把手方便拿。它出現在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是當時祭祀、婚嫁等活動中的重要禮器。西周中期多有四足。春秋時有三足和無足的匜,無足的很似瓢。戰國的匜一般都無足。匜常與盤搭配成組出現,用匜向手澆水,下邊用盤承接污水。 在春秋戰國時期,“奉匜沃盥”是當時祭祀、宴飲前的重要禮儀。 ![]() 西周中期 朕匜 高20.5厘米,腹深12厘米,腹寬17.5厘米,長31.5厘米,重3850克。整體像一只羊,蓋前端為獸頭(可能是虎),平蓋面呈琵琶形,四獸蹄足。器內底和蓋共鑄銘文一百五十七字,銘文記錄了一個民告官的案件,以及法官受賄的情節。1975年2月陜西岐山董家村一號青銅器窯藏出土,現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西周晚期 荀侯匜 通長35厘米,寬17.5厘米,高16.5厘米。1974年聞喜縣上郭村出土。器形橢圓而長,口緣較直,窄流,深腹圜底,龍形鋬,龍口銜器口。四扁體獸形足。口沿飾重環紋,腹部飾瓦紋。腹內底鑄銘3行14字:“荀侯稽作寶匜,其萬壽子孫永寶用”。西周時期荀國器,荀國銅器存世極少。荀國在今山西省新絳縣一帶,被晉國所滅。現藏山西博物館。 ![]() 西周晚期 叔五父銅匜 高18.4厘米,長36.6厘米,口寬15.6厘米,腹深9.4厘米,重:2.4公斤。前有寬槽流,后有龍首鋬,下有四個龍首形扁足。口沿下飾竊曲紋,腹飾瓦棱紋。 器內底鑄有銘文 2 行 14 字。2003 年陜西省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 西周晚期 人足獸鋬匜 高24.5公分,口徑17.1x34.2公分,重5.2公斤 。此器為葫蘆狀,四腳為男,雙手抱于胸前,有一獸前肢扒于匜邊緣,伸出頭做喝水狀。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戰國早期 曾侯乙青銅盤匜 匜高13.4厘米,口徑18.8-19.4厘米,盤高12.8厘米,口徑41.6厘米。匜和盤為一套盥洗用具。古代貴族參加規格比較高的宴會時飯前洗手行盥洗禮,一個仆人用匜倒水,另一個仆人用盤承水。盤、匜上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7字。1978年湖北隋州擂鼓墩1號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 ![]() 戰國 曾侯乙匜鼎 高40厘米、口長50.2厘米、口寬44.4厘米、腹深16.4厘米。將匜和鼎合二為一,器身如匜,流作半圓形,上有鏤孔蓋,平底,三瘦長蹄足。腹部有對稱的兩對耳鈕,每對耳鈕上套有一提鏈,鏈的末端一提環。腹上部飾相互纏繞的多個蟠龍紋。形成二方連續圖案。鏤空蓋上鑄有變形蟠龍紋,紋內填三角紋和圓渦紋。底部三只高足讓它適合燒火,而不僅僅是澆水洗手的用途。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一號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鑒:重要的大型盛水器,也作盛冰或沐浴洗澡用。 鑒又稱為“鑑”,盛水以為鏡子之用,所謂“以人為鑒”、“以史為鑒”即其功能性作用的引申。。鑒初為陶質,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現青銅鑒,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最為流行,西漢時仍有鑄造。青銅鑒形如大缸,有兩耳或四耳, 多為平底,有圓形和方形兩種,有的鑒還附有匜。同時,也可作為禮器使用。 ![]() 春秋 吳王夫差青銅鑒 高45厘米,口徑73厘米、重45公斤。兩側裝飾了立體的卷尾雙角龍,兩條龍攀緣器壁,咬住鑒口,炯炯有神的雙目窺探鑒內,非常形象生動。除了立體的雙龍,鑒的口沿、腹部均飾繁密的交龍紋。這種體軀交纏、盤旋的龍紋,盛行于春秋戰國之際。腹內壁均鑄有銘文十三字:“攻吳王夫差,擇其吉金,自作御鑒”,大意為吳王夫差用青銅作此鑒。吳王夫差鑒目前考古發掘出6件,有3件出土于河南,3件出土于山西,該鑒出土于河南省輝縣琉璃閣,現藏上海博物館。 ![]() 春秋 吳王光青銅鑒 高35厘米,口徑59厘米。重60千克。整器為直囗,折沿,方唇,頸腹部對置獸耳銜環,內壁鑄銘八列52字。器表模印蟠虺紋。此鑒是吳王光為其女叔姬寺吁出嫁蔡侯所作的陪嫁器,對于研究春秋時期諸侯國關系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因作器者為吳王光而得名,共出土兩件。1955年安徽省壽縣縣城西門內偏北處發現一座古墓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另一件藏于安徽博物院。 ![]() 春秋 嵌紅銅狩獵紋青銅鑒 以采桑、射侯、弋射、宴樂、攻城、舟戰、狩獵等圖紋,這類青銅器常被忽略,視為娛樂為目的弄器,純為觀賞。其實“信以受器,器以常禮”,這類青銅器具有非常重要的宗教功能,承載著社會意識和禮儀功能。佛利爾1915年從來遠公司購入,來遠公司就是盧芹齋1910年在巴黎成立的古董公司。現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 ![]() ![]() 戰國早期 曾侯乙銅冰缶鑒 通高61.5、邊長62厘米,重170公斤。這是古代用以冰(溫)酒的器具。它由內外兩件器物構成;外部為鑒,鑒內置一尊缶。鑒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塊,冬天則貯存溫水,尊缶內盛酒,這樣就可以喝到“冬暖夏涼”的酒。被譽為我國最早的“冰箱”,也是最早的“烤箱”。曾侯乙銅鑒缶同時出土兩件,造型、紋飾、大小均同。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戰國早期1號墓出土共2件,分別藏于湖北省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 ![]() ![]() 戰國中期 錯金云紋銅鑒缶 通高29.2厘米、寬45.7厘米,同樣該器物由鑒、缶兩件器物組成,四只龍形爬獸攀附于鑒上,器身滿飾錯金三角勾連云紋,并在空隙中鑲嵌綠松石,繁縟到極致。金銀錯工藝最早見于商代,到了戰國時期十分流行。該工藝繁瑣難度極大:1,在范鑄階段需預留凹槽。也有的情況是在青銅器表面鑿槽。2,對凹槽進行剔刻修整。3,將金銀絲鑲嵌到凹槽中。4,用錯石打磨,使表面自然平滑,做到真正的“嚴絲合縫”。2012年在湖北隨州文峰塔墓地18號墓出土,墓主人是曾侯丙,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 戰國中期 鑲嵌綠松石菱形紋青銅方鑒 高21.6厘米、口寬30.8厘米。。這座鑒大體是方形的,它的四壁,各有一條小龍。小龍的四爪抓握在青銅器的壁上,它伸長了頸子,好像在探頭張望鑒內的水面,形象生動,憨態可掬。更為精巧的是,這四條小龍并非純粹的裝飾品,而是器皿的把手,便于抬舉。1975年三門峽上村嶺出土,現藏河南省博物院。
盆:是大型食器與水器。 器為圓形、折肩、深腹、平底、雙環耳或獸耳,少數帶蓋,有底沒三足。器身多飾有春秋戰國時流行的銅器紋樣,亦有少 數為素面。青銅盆源于商代,流行于春秋時期,戰國秦漢也能見到。用途與盂相同,盛放熟食兼用盛水。 青銅盆的器型是相對比較簡單的一類器物,造型簡約、少量的裝飾元素、良好的質地以及因時間流逝而產生的銹蝕。這些特征共同體現了古代工匠的技藝和當時的社會審美。 ![]() 商晚期 三魚渦紋盆 通高19.1cm 口徑 46.7cm,敞口寬沿,高圈足。盆內側刻有三條魚,游走盆內栩栩如生,中央以渦紋裝飾,極富生活情趣。該盆銅銹與塵晚商遺存,石樓縣桃花者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 西周 倗伯盆 口徑19.6厘米,腹深12.1厘米,髙12.8厘米,重2500克,器內底鑄銘文內容為:“倗伯肇作旅盆,其萬年永用”,可見器物是倗伯做的,卻出現在霸國墓地。部分學者推測可能是霸伯死后倗伯贈送的“赗賻”之物,即助喪的禮器。山西省翼城縣大河口墓地1017號墓出土一對,現藏山西博物院。 ![]() 春秋中期 交龍紋盆 高19.2cm、口徑25.7cm,底徑14cm,重3.525公斤,此盆侈口折肩,圈形蓋頂,裝飾精細的變形龍紋,制作十分精良。盆在古代主要用于盛水,但出土青銅盆的銘文卻表明它主要用于盛食,應是兼可作盛食或盛水的器物。1993年從香港徽集,現藏上海博物館。 ![]() 春秋 曾孟彌諫銅盆 高12、口徑18.6厘米。帶蓋,斂口,窄沿,折肩,平底。肩腹間有兩個對稱獸首環耳。蓋面隆起,作淺盤狀,上有喇叭形捉手。通體飾蟠螭紋,龍目為乳釘狀凸起。蓋、器內均有相同環帶銘文十二字: “曾孟(女爾)諫乍饔盆其眉壽用之”。1971年襄樊四中劉叔遠先生捐贈,現藏湖北襄陽博物館。 ![]() 戰國 立鳥銅盆 此盆特殊之處在于盆中有鳥,因此用途與一般的盆不同。《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鑒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齍(zī)明燭共明水。”明水是露水,此盆的作用是承接露水,以供祭祀用水。 湖北棗陽九連墩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 ![]() 西漢“醫工”青銅盆 高8.3厘米、口徑27.6厘米,器身有三處“醫工”刻銘,應為中山府醫療專用,是目前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刻銘醫用器皿。劉勝墓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盂 :是古代盛水或飯的器皿,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得多。 青銅盂的器型特征為:橫截面為圓形,敞口,口沿較寬且外侈,方唇,深腹,腹壁斜直,近底部時圓曲內收,平底,圈足。多數盂的高度在40厘米以上,口徑多在55厘米以上。盂的器形按耳部形制可分為二型:彎形附耳、半環耳。 考古發現的盂數量很少,主要是商代和西周的。先秦銅器中與盂這種深腹大型容器 形體相近的器類還有鑒,鑒是水器,則以盂為盛水器是合乎其器制的,而且銅盂始見于殷商晚期,盛行至西周中晚期,鑒則約始出現于春秋中期。 ![]() ![]() 商 中柱旋龍盂 高15.7,口徑25.7公分。外表像一般的盂,圈足,侈口,腹耳呈紐索狀,向上彎曲。器身及圈足各有一道帶鉤的目紋裝飾。本器最特殊之處是器內中心有一圓柱,柱頂有一六瓣的花形裝飾,柱的中部有四只 翹首的立體蟠龍環繞,可以旋轉。1982年向陽食品廠窖藏出土,現藏河南博物院。 ![]() 西周早期 匽侯青銅盂 高24.3厘米,口徑33.8厘米,足徑23.3厘米,盂口內壁刻有“匽侯做饙盂”5字銘文,證明了西周初年遼寧一帶在燕國封地之內。1955年出土于遼寧朝陽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山嘴子鎮海島營子村,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 西周 永盂 高47厘米,口徑58厘米,底徑45厘米,足高10.2厘米,重36千克,西周時期的大型盂。腹內底鑄銘文122字,銘文記述的是:益公受天子委托賜給師永田地,參與出命和授田儀式的還有邢伯、榮伯、尹氏、師俗父、趞仲等大臣,以及司土、司工等官員。1969年西安市藍田縣洩湖鎮出土,國家一級文物,現藏西安市博物館。 ![]() ![]() 西周 霸伯尚盂 高34厘米,耳間距42.8厘米,口徑39.2厘米,侈口近圓形, 兩側附雙耳,,下置三象首足,象鼻向外翻卷翹起末端分叉。器內鑄有長篇銘文,計10列116字,銘文是一篇反映西周聘禮的文字記錄,伯考代表周王來霸國蔑歷和賞賜霸伯,霸伯回贈伯考和周王禮物,這篇銘文可以與《儀禮·聘禮》互相印證。山西翼城縣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現藏臨汾市博物館。 ![]() 西周 天盂 高45.2、口徑56.2、腹深33.6厘米,重34.5公斤。口沿外翻,深腹,腹壁較直,圈足下沿有邊圈,頸部有一對附耳和卷鼻象首裝飾。口下和圈足均飾垂冠回首尾下卷的夔紋,腹飾環帶紋,均以云雷紋填地。內底鑄銘文12字,最后一“天”字是族徽,故取名為天盂。2003年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 現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 春秋 媯下寢銅盂 高38厘米,口徑69.5厘米,重36公斤。此器寬沿、方唇、深腹、有頸、大敞口、平底,形制規整,預鑄器耳,合范而成,頸上和外壁飾蟠龍紋和錯落乳釘紋。肩部十字對稱接四只獸頭耳,獸圓目張口,齒舌畢現,獸角變形蟠龍紋對稱設計,似花冠。口沿上刻有7字銘文“圣所獻媯下寢盂”。1994年海陽市盤石店鎮嘴子前村諸候王級墓葬出土,現藏海陽市博物館。 ![]() 春秋 齊侯銅盂 高43.5厘米,口徑70.3厘米,重75千克。斂口,侈沿,鼓腹,圈足,身有四個對稱的銜環獸耳,外飾兩組布局勻稱的環帶,上腹內壁的口沿處有銘文5行26字,銘文可知,銅盂是齊侯為他女兒仲姜所作的陪嫁品。1957年洛陽孟津縣平樂鄉境內的邙山坡出土,現藏洛陽市博物館。
缶: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 圓腹,有蓋,肩上有環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戰國。器身銘文稱為“缶”的,有春秋時期的“欒書缶”和安徽壽縣、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缶"。缶原本是古代一種陶器,類似瓦罐,形狀很像一個小缸或缽。缶成為樂器是由于人們在盛大的宴會中,喝到興致處便敲打缶,一邊大聲吟唱,頗像現代的卡拉OK,所以缶就演化成為土類樂器中的一種。 ![]() 春秋 孟滕姬浴缶 高39.4、口徑23厘米,重12.7公斤。殘破未修復。直口窄沿,短頸圓肩,斂腹平底,肩上有一對獸首耳,蓋隆起,有折沿,蓋的捉手作四孔喇叭狀。蓋頂飾纖細的蟠虺紋,蓋的坡面和器體飾兩道绹索紋,其間飾蟠虺紋和圓餅紋。蓋、器各22字同銘:”隹正月初吉丁亥,孟(縢)姬(擇)其吉金,自乍(作浴)缶,永保用之“。1978年河南淅川縣下寺楚國墓地M1出土,現藏河南博物院藏。 ![]() 春秋 蟠螭紋缶 高24cm,口徑11.5cm,通寬32cm,底徑14cm。缶蓋是圓形,上面有一圈環狀抓手。缶身敞口、鼓腹、平底,肩部有兩個獸首環形耳,看起來圓潤飽滿。 缶蓋和腹部各飾六個突起渦紋,其他地方飾細密的蟠螭紋。出土地不詳,由公安機關追繳,現藏山西青銅器博物館。 ![]() 春秋 子倗浴缶 高49.6厘米,口徑26.6厘米,重32.1公斤。屬于水器,用于沐浴。此浴缶的特點是敞口、短頸、鼓腹、平底,肩部有兩耳作象首狀,下似卷曲的象鼻,耳內置環。器身飾有蟠螭紋,肩部有一道突起的八個餅形飾。此外,蓋上和口沿上均鑄有銘文,蓋銘一周,篆書10字:“楚叔之孫□子倗之浴缶”。現藏成都博物館。 ![]() ![]() 春秋 浮雕式變形蟠螭紋附耳浴缶 口徑20厘米、腹徑21厘米、耳距26厘米、通高18.8厘米、重1.92千克。浴缶是一種水器,有屬于典型的楚文化青銅器。該浴缶直口、方唇、束頸、深腹,由蓋和器身扣合而成。器蓋圓弧形,蓋面正中有蛇鏤孔環形捉手,四周有4個透空獸首鈕。蓋頂中心飾渦云紋和蟠虺紋。腹部裝飾凸弦紋和蟠蛇紋及垂葉紋,腹側兩耳為蟠蛇盤繞組成的獸首形。淅川楚墓中出土,現藏湘潭市博物館。 ![]() 戰國 十二棱蟠螭紋青銅缶 此缶應為漢海昏侯劉賀收藏雅器。由缶蓋和缶身兩部分構成,以十二棱均分為十二面。蓋上及腹部均有三個環耳,與蓋上三環形鈕相對,可用繩索系合,防止器內液體散溢。戰國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僅兩件,藏于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 ![]() 戰國中期 鑲綠松石青銅鑒缶 鑒通高27.5厘米,缶通高29厘米。此件銅缶滿飾銀線菱形勾連紋,內嵌綠松石,器蓋內鑄銘文兩行11字“曾侯丙之(沐)缶硤以為長事”,雙耳鑄銘文三行7字“曾侯(沐)缶硤以為”。隨州文峰塔M18出土,隨州市博物館藏品。 ![]() 戰國 曾侯乙鑄鑲紅銅紋飾盥缶 通高35.9厘米,重36.5公斤。此文物為東周(戰國早期)文物,共出土4件。盥缶是盥洗用的儲水器,這件盥缶的表面鑲嵌有紅銅花紋,花紋采用鑄鑲法,是預先鑄好再嵌入范內,澆鑄器體時即可連成一體,既牢固又美觀。這種制作工藝是鑄銅技藝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1978年在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 戰國.曾 大銅缶 高124.5厘米,口徑48.4厘米。目前中國發現最大銅缶,也是戰國最大銅器。此缶蓋上有4個環鈕,蓋用環鏈扣在肩上的龍形拱鈕上。腹部有4個環鈕,大概是供移動時捆綁繩索所用。頸部有“曾侯乙乍持,用冬(終)”的銘文,表明它是曾侯乙王室所用的大型盛水儲酒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共一對,現分別藏于湖北省博物館和國家博物館。 ![]() 戰國 欒書缶 高48.8厘米、口徑16.5厘米。此器光素無紋,器頸至肩下有銘文5行40字,器蓋上亦有銘文8字。錯金相嵌銘文,錯金技法創于春秋中葉,但此缶無論從器形還是字體看,都屬楚國作風,故實際是后來入于楚國的欒書子孫的遺物,是一件極具史料價值的珍貴文物。傳出土于河南輝縣,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 戰國 幾何紋盥缶 高37.6厘米,蓋口徑23.4厘米,器口徑21.2厘米,重11.6千克。直口,方唇,短頸設蓋,頂上圓形抓手凹陷在內,蓋緣直壁,套住器口并置于寬平的肩上。鼓腹向下收斂,與矮圈足相連。肩腹兩側設獸首耳,抓手頂部飾云紋,腹部除幾何云紋外,中間還設八個圓餅形飾,紋飾相同。現藏上海博物館。
瓿:古代用以盛水或酒,亦用于盛醬。 青銅瓿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需要經過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首先,需要選用高質量的青銅材料,并將其熔化成液態。然后,將液態青銅倒入瓿型中,待其冷卻凝固后,再進行打磨和雕刻等后續工序。最終,青銅瓿的表面會呈現出各種精美的紋飾,如蟠虺紋、龍紋、鳳紋等。青銅瓿流行于商代,在商代晚期逐漸消失,春秋戰國時期少有出土。青銅瓿的制作工藝和紋飾風格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所變化,現存多為商周遺物,戰國以后的極少見到。 ![]() 商 獸面紋巨型銅瓿 高62.5厘米、肩徑89厘米,重61.9千克,是目前我國發現體型最大的商代銅瓿。肩部飾雙身龍紋,由于長期在水中浸泡,肩、腹交接處置四個浮雕犧首已脫落。腹部和圈足均飾連體獸面紋,圈足上部有四個方形鏤孔。2001年寧鄉市黃材鎮河中發現,現藏寧鄉炭河里青銅博物館。 商 獸面紋銅瓿 通高44、口徑23厘米。有蓋,子母口,鼓腹,圈足。蓋至底部有三道不相連但對應的扉棱,肩部飾四個犧首,將器蓋到器圈足的另3道扉棱相分割。器蓋上有捉手,捉手為盤繞的龍紋,龍首似虎首,蓋和器身飾獸面紋。1959 年寧鄉黃材寨子山出土,出土時內有224件銅斧,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 商 四羊獸面紋銅瓿 高38.8厘米,口徑31.6厘米,底徑29.1厘米,重1.4千克。肩上設四個大卷角羊首,立體高聳,頗具氣勢。腹部上沿飾相間的火紋與“亞”形紋,腹部獸面紋,是將商代青銅器上最為古老的乳釘紋置于斜方格雷紋中形成。湖北荊州沙市區立新鄉東岳村出土,現藏荊州博物館。 ![]() 商晚 云雷地乳釘紋瓿 高20.5厘米,腹徑29。造型渾厚敦實,云雷紋地的蘷紋和乳丁紋,肩部高浮雕三個獸首。石樓縣后蘭家溝村出土,現藏山西博物院。 ![]() 戰國 青銅瓿 高7.4,直徑9 厘米,青銅鑄制,部分焊接。器體形小,分內外兩層,內層素身壺形,矮頸、反唇、圓肩、鼓腹、平底,底上有銼痕。外層分上下兩截,錯綜復雜,鑄造精工。上截邊緣有四耳,中三缺,形立體,作獸面銜環狀。該銅瓿顯然不做盛水功能,應存放其他飾品用。 江蘇邳州劉林墓出土,現藏南京博物院。 ![]() 戰國 蟠虺紋銅瓿 高30.9厘米,口徑21.3厘米,腹徑38.4厘米。圓形,口外折成寬沿,短頸廣肩,圓鼓腹,矮圈足。肩部兩側有一對獸首形環耳,環耳下套薄片大圓環;另兩側有一對扉棱式耳,扉棱上浮雕蟠龍六條。腹部由雙凸棱綯紋結成絡繩紋四周,將器身等分位3層24個紋飾區,其內填滿細密卷曲的蟠虺紋。圈足飾綯紋一周。1996年唐縣北城子戰國初期墓出土,現藏河北博物館。 ![]() 戰國 嵌紅銅龍紋瓿 通高34.3cm,寬44.5cm,重10.72kg。圓體,小口,大腹,肩上有二環,有蓋,蓋頂部正中有一環。蓋、器肩及腹下部飾菱紋,腹部飾龍紋,紋飾均以紅銅鑲嵌。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斗:又稱作“枓",古時用來挹酒、水的器物。 青銅斗,最早見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戰國時代尚有,傳世和出土的都很少見。斗的器型特征與勺相近,但二者在造型上仍有些微差別。二者均是前有中空勺首以盛物,后有柄以便挹取,惟斗柄生自斗首之腰際或下腹,而勺柄與勺首于口沿處相連。《禮記·喪大記》曰:“浴水用盆,沃水用斗”,沃水指澆水,水由上往下流的的意思,這都說明勺作為挹水用時稱作“斗”。 ![]() 商 婦好銅斗 方形斗體:具有圓底,配備長斗柄。柄的兩側裝飾有連續的陰線,末端呈三角形。柄面上裝飾有兩組螄紋,柄的首端裝飾有蟬紋。柄的背面近末端鑄有銘文“婦好”。圓形斗體:橢面上飾有波浪紋。中部和尾部分別鑄有突起的獸頭和蟬。背面近末端同樣鑄有銘文“婦好”二字。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 ,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 商晚 蛇首扁柄斗 長37厘米,勺徑4.8厘米,柄首鏤雕二蛇戲蛙,頗具北方草原文化色彩,1957年出土于石樓縣后蘭家溝,同出器物有爵斝觚等, 容器全部是酒器, 由此可見該枓作挹酒器用,現藏山西青銅博物館。 ![]() 商晚 蟬紋銅斗 柄上紋飾為夔龍紋和鳳紋,極為精美、繁復,令人嘆為觀止。濟南長清區小屯村出土,現藏山東博物館。 ![]() 西周 夔紋斗 1976年,陜西省扶風莊白一號窖藏出土,寶雞周原博物院藏。 ![]() 春秋 蟠虺紋銅斗 1978年3月至1979年4月,河南省淅川縣下寺發現大中型春秋楚墓9座,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該銅斗就是其中之一,現藏河南博物院。 ![]() ![]() 春秋 蟠螭紋柄銅斗 口徑 11.3 厘米,通高 12.6 厘米,通長 24.1 厘米。平蓋,蓋為母口,蓋鈕為一只張翼的立鳥。斗身為圓筒形,柄部飾相互纏繞的鏤孔蟠螭紋。2005年山西隰縣縣城西北3公里處的瓦窯坡墓地出土,現藏臨汾市博物館。 ![]() 春秋 曲柄斗 該銅斗手柄后端一側有銎以插木柄,”北斗七星“一名就是源于七星形如此曲柄斗。北京延慶玉皇廟出土,現藏首都博物館。
壺:盛酒或水的器皿。 青銅壺一般大家都歸為酒器類,因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銅壺內就保存有二千三百年前的古酒。壺也用于盛水。商代已有,春秋戰國尤其盛行。商代的壺多扁圓,貫耳,圈足。西周的壺圓形,長勁,大腹,有蓋,獸耳銜環。春秋的壺扁圓,長頸,肩上有二伏獸,有蓋,蓋上常作蓮瓣裝飾;也有方壺。戰國的壺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瓢形等。圓形壺到漢代稱鍾,方形壺則稱“鈁”。 ![]() 高31.5厘米,口徑8厘。小口有蓋,長頸,斜肩,深鼓腹,蓋飾獸面紋,口下飾雷紋,頸飾弦紋,斜肩飾變形夔形,腹飾獸面紋,造型奇。1980年陜西城固龍鎮出土,陜西省城固縣文化館藏。 ![]() 商晚 垂葉紋貫耳壺 此壺整體呈橢圓形,斂口,口下兩側有小貫耳,垂腹,器腹最大徑在腹底部,平底,器腹極深,下承圈足。口下兩貫耳之間飾有三道弦紋,弦紋下接獸面紋,獸面紋下為一周八組垂葉紋,圈足陰刻斜角云紋。獸面耳卷曲,兩目圓突,尾部由陰線卷云紋構成。垂葉紋內填以云雷紋。1965年陜西省綏德縣嫣頭村青銅器窖藏出土,現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西周中期 三年興壺 通高65.42厘米,口徑19.7厘米,腹深48.42厘米 。與該壺 一起出土的還有十三年興壺,并稱”姊妹瓶“。該器形體龐大,造型莊重,紋飾古樸, 蓋榫外側有銘文六十字,大意為:周王三年九日丁已丑日,周王在鄭國舉行饗禮,天子命虢叔傳旨,給鄭國賞賜祭祀禮器羔俎一個。 1976 年12月陜西省扶風縣莊白村一號西周青銅器窯藏出土,陜西省寶雞市周原博物館藏。 ![]() 西周晚期 單五父壺 通高59.6厘米,寬26厘米,重25.5公斤。腹部兩側為龍首銜環耳,頸部飾波帶紋及凸弦紋,腹部以高浮雕交龍紋為主題紋飾。圈足飾變體夔龍紋,器蓋飾波帶紋,器蓋內還飾有兩條交龍。壺口內壁與器蓋內鑄有基本相同的銘文,內壁銘文曰:“單五父作朕皇考尊壺,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2003 年陜西省眉縣楊家村窖藏共出土2件,現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 春秋早期 鱗紋瓠壺 高28.9厘米,口徑5.6厘米,重1990克 。瓠壺流行于春秋戰國時期,曲頸帶蓋,頸部向一側傾斜如瓠瓜形,深腹下垂,下承圈足。蓋頂設一鈕,肩部和腹部各飾一個絡形半圓鈕和方形鈕,蓋頂鈕與肩部鈕應有一鏈可相連,蓋面飾蟠龍紋,龍體環繞一周,頸飾變形曲肢獸紋,腹部滿飾呈方折形的疊瓣鱗紋。現藏上海博物館。 ![]() 春秋 蓮鶴方壺 此壺共出土2件,故宮藏高125.7厘米,稱“立鶴方壺”,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厘米,稱“蓮鶴方壺”。 兩件方壺的重量相同,均為64.28公斤,口為方形,長30.5厘米,寬54厘米。壺身為扁方體,壺的腹部裝飾著蟠龍紋,龍角豎立。壺體四面還各裝飾有一只神獸,獸角彎曲,肩生雙翼,長尾上卷。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現藏河南省博物院。另一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 通高30.7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18厘米來。器身光光亮亮,銹蝕很少,樣子精巧,長長的脖子鼓鼓的肚子,壺側充當耳朵的,是兩只縱躍上升的虎,正聽風辨耳回首張望。銅壺腹部鑄有三組漂亮的紋飾,但長長的脖子上光素無紋,只鑄了一行銘文“黃子作黃甫人行器則永寶寶鍳冬鍳復”。 1983年在光山縣寶相寺上官崗磚瓦廠出土 ,現藏信陽市博物館 。 ![]() 戰國 狩獵紋銅壺 腹徑26厘米,高41.4厘米,壺口微侈,頸部瘦長,橢圓形腹,矮圈足。肩部兩側有對稱的鋪首銜環一對。從壺頸口部至圈足,全身分為七段,均有不同的圖案和紋飾組成。主題圖案有羽人仙鶴圖、狩獵圖、三足鳥向日圖等,在三組圖案之間,分別由幾何菱形紋、蟠螭紋、云雷紋等紋飾間隔。成都青羊小區出土,現藏四川省博物館。 ![]() 戰國 銅聯禁大對壺 禁 117.5×53.4×13.2厘米,重35.2公斤;壺高99厘米,重106 公斤。禁的底部4只身軀玲瓏、昂首張口的小神獸托起銅壺和禁的總重超過240公斤。兩條龍攀附在壺身上成為壺耳,壺身遍飾蟠螭紋,壺蓋有銜環蛇形鈕,壺口作鏤空設計,壺頸內壁均有七字銘文:“曾侯乙作持用終”。1978年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院。 ![]() 漢代 鵝首曲頸壺 高約30厘米,、曲頸、垂腹、圈足,頂部有一小孔,造型獨特。從目前出土的鵝首曲頸青銅壺,我們可以大膽估測,在秦末漢初時段,三門峽當地可能已經有天鵝出現。2020年河南省三門峽市經濟開發區西漢墓出土,壺中還存有不明液體逾3000ml,現藏河南博物院。 —— 未完待續 —— |
|
來自: 君合瓷約 > 《藝術品投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