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以前,福建土著居民喜歡傍水而居。在飲食方面,新石器時代的縣石山人以采集貝類及海生軟體動物為食物主要來源。 漢代以后,中原漢族陸續(xù)遷徙入閩,他們帶來了中原的作物及其食俗,麥子成為主要食品之一,人們還種植大豆等作物。唐宋以后,隨著福建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和海上貿(mào)易的繁榮,福建飲食品類大大豐富,菜肴的烹調(diào)也講究起來。明代中后期,甘薯從海外傳入,成為福建部分地區(qū)的主食之一。 明清以后,閩菜逐漸形成特色。品味佳而享譽國內(nèi),并且形成不同的地區(qū)特色。 福建菜分為福州菜,是閩菜的主流,其特點是清爽、鮮嫩、淡雅,偏于酸甜,善用紅槽為調(diào)料。 閩南菜,盛行于廈門和晉江、龍溪地區(qū),東及臺灣。其菜肴具有鮮醇、香嫩、清淡的特色,并且以講究調(diào)料,善用香辣而著稱。 閩西菜,盛行于'客家話'地區(qū),菜肴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以烹制山珍野味為長。 佛跳墻![]() 佛跳墻原名“福壽全”,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錢局一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他為巴結(jié)周蓮,令內(nèi)眷親自主廚,用紹興酒壇裝雞、鴨、豬肚、鴿蛋,海參,魚肚,鮑魚等海產(chǎn)品20多種原、輔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后來,衙廚鄭春發(fā)開設(shè)“聚春園”菜館時,即以此菜轟動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來嘗此菜,觸發(fā)詩興,吟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同時,在福州話中,“福壽全”與“佛跳墻”發(fā)音亦雷同。從此,引用詩句之意:“佛跳墻”便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半月沉江![]() 此菜原名叫當(dāng)歸面筋湯。20世紀(jì)60年代初,郭沫若來到廈門,席間上了一道素菜:一半是用面筋塊堆成奶白色的半月形,另一半是用香菇組成深黑色的半月形,當(dāng)歸調(diào)味做湯,冬筍燜熟配料,造型成圓狀,盛在大碗中,像半輪月影沉于江底。郭沫若望菜生情,遂說出“半月沉江”四個字,眾人齊聲稱妙。后來還專門為此菜做了一首詩。 十香醉排骨![]() 十香醉排骨: 醉排骨是福州的傳統(tǒng)名菜。每逢過年過節(jié),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這道菜,大人孩子都愛吃。因其香味濃郁,令人陶醉,故名之,桔紅色,酸甜微辣,外脆里鮮嫩。福州無人不知無人不愛。 福州菜,作為閩菜的一脈分支,其特點為味道偏甜、酸、淡,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道福州名菜醉排骨倒是名副其實。 雞湯汆海蚌![]() 福州特色名菜雞湯汆海蚌,被譽為“湯中之王”,是福州地區(qū)著名的傳統(tǒng)菜品之一。它以清雞湯和西施舌為主要原料,口感鮮嫩香滑,湯汁醇厚可口。 福州雞湯汆海蚌由來已久。傳說在明朝萬歷年間,一位名叫陳鰲閣的富商為招待客人,特別邀請了幾位江南名廚開辦宴席。由于當(dāng)時福州并無名菜,富商提出要請他們創(chuàng)作一道具有當(dāng)?shù)靥厣牟似贰K麄儎?chuàng)作了雞湯汆海蚌,以其濃郁的雞湯和新鮮的海蚌成為了宴席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八寶紅鱘飯![]() 八寶紅鱘飯是一道福建的特色傳統(tǒng)名點,系福州市傳統(tǒng)佳肴,屬于閩菜系-福州菜。以紅鱘(青蟹)為主附于鴨肉肫等八種原料與糯米一起蒸熟而得名。它具有治療營養(yǎng)不良、調(diào)理、健脾開胃、調(diào)理、清熱去火調(diào)理的功效。這道味口味咸鮮味,軟、糯、香、醇,獨具風(fēng)味。主要用料是糯米和紅膏青蟹。 淡糟香螺片![]() 淡糟香螺片是福州獨具地方特色的名菜。相傳,閩王王審知到福建后,對福建靠海吃海的風(fēng)味極不習(xí)慣,尤其是當(dāng)時福州的海螺質(zhì)地硬腥味濃,更讓他望而卻步。于是他從中原帶來的一位廚師,就想方設(shè)法把海鮮做成能讓閩王入口的美味佳肴。 這位廚師試著將海螺片成薄片,用福建到處都有的紅酒糟炒制,果然質(zhì)脆腥無。王審知品嘗后,甚為歡喜從此此菜流傳開來。 醉糟雞![]() 醉糟雞是一道福州特有的傳統(tǒng)名菜。用肥母雞加紅糟煮熟、醉糟而成。由于妙用“糟”,成為雞肴中的佳品。 醉糟雞是福建福州地區(qū)漢族傳統(tǒng)名菜之一,屬于閩菜-福州菜。是將肥母雞加紅糟煮熟、醉糟而成。色澤淡紅,骨酥脆,肉軟嫩,味道醇香,食之不膩 七星肚![]() 七星肚是福州傳統(tǒng)名菜之一,有“大肚能容,海納百川”之意,在制作此道菜肴過程中人們會將整個豬肚洗凈通常會打入七個雞蛋,填入蓮子、蟶干、干貝等多樣食材再收口封好、入鍋蒸煮最終食材鮮嫩彈韌湯汁鮮爽香濃。 桔燒巴![]() 以豬肥膘為主料的菜品 桔燒巴是福建省傳統(tǒng)的特色名菜,屬于閩菜系。菜品呈紅黃色,味咸甜而酥脆,形如一瓤瓤的桔子,因此稱為“桔燒巴”。 先將豬肥膘片成長1寸半,寬7分的長方片,放在用紅糟、糖、鹽拌和的鹵內(nèi)抓一抓,并放著腌一天。將面粉、紅粉、發(fā)粉放在碗里,加水調(diào)成薄糊。掛糊隨即放入油鍋,用旺火炸酥,撈出后澆上麻油,倒在盤里即可。 太極芋泥![]() 太極芋泥是一道福建的特色傳統(tǒng)名點,屬于福州菜。以福建盛產(chǎn)的檳榔芋為原料,加糖、豬油蒸制而成。此菜形色古樸大方,芋泥細膩潤滑,香甜可口,看似涼菜,吃起來卻燙嘴,別具風(fēng)味。 太極芋泥的制作需要用到的主食材是芋艿,還需要加上特質(zhì)飴糖、調(diào)料和輔料制作而成。 洋燒排![]() 歷史上,福州作為五口通商地,有過不少的洋菜館,知名的就有上下杭的嘉賓樓、倉山的快活林。這些菜館在當(dāng)時被歸為閩菜的新流派,洋燒排就誕生于當(dāng)時的餐館。在福州人心中,洋燒排在很多重要場合都是必備的重菜。 東壁龍珠![]() 東壁龍珠”是一道取用地方特產(chǎn)精心烹制的名菜。福建泉州市有一著名古剎“開元寺”,寺始建于唐代,相傳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寺內(nèi)東石塔旁有寺中小寺——古東璧寺,該寺有僧人栽的幾株龍眼樹,至今仍為稀有品種,樹上所結(jié)的鮮果,稱為“東壁龍珠”。其殼呈花斑紋,肉厚而脆,甘冽清香,馳譽國內(nèi)外。當(dāng)時泉州名廚張春火采用“東壁龍珠”為主料,烹制成一道佳肴,其形如珠,故稱“東壁龍珠”。“東壁龍珠”龍眼清津,肉質(zhì)鮮香,皮酥餡腴,口味甘美,成為該地區(qū)著名的特色風(fēng)味菜。 油燜石鱗![]() .本品為閩西的代表菜之一,閩西菜的菜肴有鮮潤、濃香、醇厚之特色,以烹制山珍海味見長,偏咸,用油重,在使用香辣佐料方面更為突出。 石鱗即棘胸蛙,閩南又稱谷凍、坑降。形同青蛙,但體大而肥,生于山中溪澗之中,性味甘平,有清熱解毒之功。不但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而且是兒童滋補佳品。石鱗腿為高級宴席之原料。 尤溪卜鴨![]() 以肥鴨為主料的食品 福建傳統(tǒng)名菜,屬閩菜系。福建尤溪“卜鴨”的生產(chǎn),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當(dāng)?shù)胤昴赀^節(jié)、婚壽喜事,一般都要熏制“卜鴨”以招待賓客。所謂“卜鴨”是用米及茶葉熏制而成的鴨子。“卜鴨”帶有煙熏特有的香味。 扳指干貝![]() 福州傳統(tǒng)的地方名菜 扳指干貝是福州傳統(tǒng)的地方名菜,屬于閩菜-福州菜。成品黃白相間,素雅美觀,鮮嫩軟潤,清淡芳香。 “扳指”是福州地方曲藝“評話”先生所戴的戒子,用以說書時擊鑼配音,玉質(zhì),比一般戒子厚大,“扳指干貝”是以白蘿卜制成形似“扳指”的圓筒,中間釀有干貝,故名。 |
|